APP下载

浅析影片中真实窥视心理的呈现
——以《后窗》为例

2021-03-29王亚瑄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希区柯克推销员丽莎

王亚瑄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希区柯克的这部作品《后窗》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新闻记者因腿伤一直待在家中通过偷窥邻居们的生活来打发时间,却在此过程中识破了一桩推销员杀害妻子的案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所以希区柯克运用了各种技巧和方法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与表现力。除此之外,他在影片的镜头设计上也做足了功夫,让观众以及片中人物处于一种极尽真实的窥视体验当中。

一、窥视心理与窥视行为

惊悚悬疑片通过描绘我们最初始因此也是最受压制的观淫和性爱幻想来激发惊悚和战栗。这类片子的重点在于激发观众内心的心理张力与介入,并使其随着观影的持续进行转变成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感。而希区柯克正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当事人所处的危险环境和悬疑氛围。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窥私心理正是一种在超我控制下的一种本我,是人的一种本能存在。弗洛伊德说过每个人都有“窥视癖”,男主角杰弗瑞的“后窗”之所以经常用来窥视他人是因为他想逃避自己的处境,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从他对女主丽莎的感情处理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窥视他人。最后,观众会质疑他的这种不加控制的窥视,包括杰弗瑞自己也对这种窥视行为产生了疑问,其实我们在质疑他的同时也是在质疑我们的道德。因为和他一起偷窥时,我们已经与他分享着那奇妙的、强迫性的“偷窥主义”。

二、窥视真实性的展现

(一)人眼逻辑的“真实”窥视

一切都在人眼中完成,以达到观众的偷窥效果。通过杰弗瑞视角的变化,影片分别展现了推销员夫妇、舞蹈女演员、钢琴家、单身女士还有新婚夫妻等人的生活状态。

道具的设置完美配合了这种窥视行为。自男主杰弗瑞拿出望远镜开始,就意味着窥视的程度加深,镜头的景别也随着道具的使用而变化,加上镜头四周的暗角使窥视行为更加真实化。之后第二个道具长焦镜头出现,这表示此时的窥视更加强烈,更加有目的性,景别也随之变小,带着观众进入更深的窥视空间。当推销员苏先生在雨中带着一个大行李箱走出房子三次时,杰弗瑞用望远镜观察,景别为中景。当他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时,他换上了长焦镜头,景别变成了近景和特写,观众随着镜头深度窥视,看到了刀和戒指,从而引出了妻子被丈夫分尸的结论。画面根据人眼逻辑进行景别的切换,使窥视行为更加真实。

影片的拍摄角度大多是平角度,拍摄方向主要是正面和侧面。这也是为了配合画面主体的行动,以现实中人眼所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贴合影片中贯穿始终的窥视行为。这种角度的客观性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窥私”心理,仿佛摄像机里的画面就是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画面。

(二)间歇效应与时空分割

在社会心理学当中的间歇效应是指因为一些间歇因素而导致的心理效应,而它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注意力转移。《后窗》因为剧情和场景的限制,窥视发生在固定且有限的空间,为了避免视觉上的疲倦,要随时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影片进行了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割感的场景设计、人物运动的调度以及长镜头的一些设置。

用场景构图设计来建立空间关系,使画框中的场景更加符合正常窥视状态下的人眼捕捉与视觉转移。例如,女舞蹈演员回家后背对着邻居的方向在洗澡、女演员家中的阳台门和窗户以及镜头中推销员家中墙的天然阻隔和窗户的设置,都营造出一种空间分割感。单身女士从里屋走到外屋,推销员苏先生对着画外或者墙后大声喊叫,由此产生的这种“间歇效应”就要求观众充满自己的想象力,这种时空分割的方式让窥视的行为更加具有真实性。

人物安排在空间中的方式,很能说明他们的社会和心理关系。在此片中推销员夫妇的空间要比其他邻居的空间要大,这也说明了他们是影片事件的中心人物,也是所窥视的主要对象。苏先生和他的妻子被分割在两个空间,但是通过其行为又可以建立联系。随着苏先生和墙后的妻子进行对话,墙的阻隔在这里更加突出了窥视行为的正在进行。推销员走向雨夜的街道,两边的楼将居住区和街道外面的世界阻隔开,更是真实展现出了窥视视野的边界,这种阻隔作用也再次对窥视视角加以强调。

(三)镜头的快速切换

影片情节展开的空间有限,并且因为男主杰弗瑞的窥视行为,他的主观视角在片中占据了大部分。因此希区柯克运用了镜头切换,将零碎镜头不断拼贴,也就是运用了库里肖夫的实验模式,使视角转换时更加具有节奏感。

当女主丽莎决定潜入推销员家中寻找证据时,苏先生正好回家,之后丽莎开始躲藏,此时希区柯克并没有立刻让她马上被发现,而是在自杰弗瑞发现苏先生回来,到丽莎被抓住,再到警察来后丽莎脱离危险的这整个段落中用了比较快速的镜头切换,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正在窥视却又无能为力的紧张心理。

在之后的一个段落中,苏先生家里的灯暗了,在杰弗瑞等待他的到来之前影片插入了许多门或者门缝以及杰弗瑞的反应镜头,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拍摄角度的变化来渲染紧张气氛。杰弗瑞从一个片中的窥视者转变为事件的当事人,而观众则继续延续了之前的窥视行为。

三、镜头的具体分析

谈道这部影片,人们对其评价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一些特别的炫技技巧,而是因为贯穿整部作品的与情节走向完美配合的镜头结构,以及使窥视行为和心理更加真实的场景以及镜头设置。

片中大部分是固定镜头,一方面贴合了主人公的活动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画面内的动感,使画面的内容产生一种宁静而悲壮的气氛。

影片里还运用了摇镜头、移镜头等运动镜头,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综合使用,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在影片的开头,希区柯克为了营造杰弗瑞的主观视角,让观众逐渐进入窥视的心理模式,运用了一定数量的摇、移和固定的综合性镜头,目的是通过这样的镜头调度更好地模拟人在窥视心理下的视角变化,当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杰弗瑞的主观视角后,这样的设置在这个方面就已经用处不大了,所以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后来,这样的调度逐渐减少。片中后来的推拉镜头则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当镜头缓慢推进时,也就意味着越来越接近事件的真相。(见文末附表)

从电影的统计数据来看,场景的类别主要是全景和中近景。有一部分特写镜头和一些综合镜头。景别的变化大多数情况下以杰弗瑞的主观窥视视角为依据,影片用全景主要展现楼下邻居和一些街道景色,用大量的中近景来表现杰弗瑞所窥视的邻居的生活动态。在片尾的部分,特写镜头增多,用来表现杰弗瑞和苏先生打斗时双方的脸部和其他部位的状态,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和张力,突出紧张感。

在统计了影片的镜头数量和影片时长后,我计算出每个镜头大致长约8秒,所以在节奏上来说不算快。根据统计图来看70分钟后镜头数量变多,并且在最后五分钟达到峰值,说明当时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一个顶点,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镜头的快速切换。据图所示,有两个时间段的镜头数最少。第一个是在41-45分钟,这个时间阶段是男主第一次怀疑推销员,影片节奏放缓,观众在细水长流的镜头节奏中可以有更强的代入感,更能体会到一种在抱有怀疑之后小心翼翼地窥视的情绪。第二个是在66-70分钟,这是男主第二次盯住推销员,但是比第一次的镜头数量要多,节奏要快,说明事件已经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希区柯克一直抓着观众的注意力一步步地进行情节推进,保持着观众的延续性窥视行为,一直抓住观众的窥视心理直到影片结束,这体现出了希区柯克在细节设置上的巧妙。

四、结语

电影的精神分析把场面调度和视点问题理解成“色情化”元素,表现和利用了观众的“窥视癖”欲望,引发观众对影片及其主人公的想象性满足。因此,希区柯克对电影《后窗》中的“窥私”现象展现出一种微妙的态度。通过大量场景和镜头的巧妙设置来展现真实的窥视心理,控制着观众也做了窥视者,他将看电影和窥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也是影片的深层用意,人们在批判人物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批判,这也体现了希区柯克电影中对于人性的一种思考。

附表:

猜你喜欢

希区柯克推销员丽莎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高级”的快乐
六六律
推销妙招
推销电话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
推销员须具备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