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2021-03-29汪芳
汪芳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行业发展也十分快速。心理教学得到了重视,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积极品德的心理学理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能,主张通过对人进行一定干预来实现其健康发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運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尽可能帮助学生培养、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最终达到内心愉悦和满足的目的。另外,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自身的感悟能力也会得到增强,从而使接收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强,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繁荣的重要研究,充分关注积极力量,目前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定位不精准、教育范围具有局限等不足之处,需要更新教育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教育系统,更新教育手段,更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渠道,实现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并将其延伸至社会层面,促进社会的发展[1]。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利用完善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潜能等积极心理其研究对象是健康人,通过开放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其潜能与动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能局限于疾病更要关注人的幸福快乐。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幸福感和满足感、快乐和充盈的研究,对人的爱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创造性、洞察力等的研究,并重视群体层次系统研究,建立积极社会积极学校系统,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不只对消极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也借鉴了消极心理学的有效研究手段,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活力,坚定人的生活信念,积极心理学展示了积极心理理念,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因此要加以利用[2]。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挫折教育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挫折教育的比重依然比较大,虽然客观来讲,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却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种锻炼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长期的挫折教育使得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受到了影响。
2.2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这个名词,甚至对心理咨询也是敬而远之。部分大学生认为如果自身心理被诊断出有问题,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甚至认为自己异于常人,没有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会导致这类大学生隐藏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在得知自己的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地接受心理治疗或者对心理治疗存在抗拒,对于心理治疗的效果也是急于求成。而这些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都不利于大学生尽早解决心理问题。在高校中还存在的一类现象,普通学生对于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过分关注,从而导致接受咨询的学生压力增大,引发不良效果,这也表明整个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3.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高校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为此,高校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逐渐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开展符合学生现状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建立多元化教育系统,更新教育手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多元化教育模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很多,既包括学校环境也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需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突出全方位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教育环境中,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使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其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要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全方位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进行全面教育,不能仅仅将教育对象局限于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人格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调试能力,促使其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在教育内容方面也要突出全面性,要涵盖学习、生活、行为、生涯发展等各个方面。再次是突出全员参与,要组建以专业心理健康人员为核心、辅导员为骨干、专业学科教师为主力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并配以家长的后援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发挥教育价值。最后要结合不同的需求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现多层次教育,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需求,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健康成长。
结语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愈发严格。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创新心理健康的教学手段、提升广大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呈健康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3]。
参考文献:
[1]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