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2021-03-28刘文生唐春芳
刘文生 唐春芳
摘 要:清朝晚期,笔山书院三次重建,文脉不断,并在最后一次重建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时至今日,笔山书院精神依然影响着兴义人民。笔山书院的文脉也一直在这里流传,特别是在笔山书院旧址上兴旺起来的教育组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等学校,更是从不间断地为地方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黔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笔山书院精神、文脉的继承者,虽然名字已不再以书院相称,但仍然继承、光大着书院的优良传统。“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精准务实的办学定位,为笔山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再次创造辉煌定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基调。
关键词:笔山书院;高等小学堂;教育;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书院是为一方热土培养人才之地,是一个地方文明与否的象征之一,在这里集居着一些知名的学者,他们把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努力振兴地方教育,为地方培养有用之才。清朝中晚期,兴义地区笔山书院的出现同样为当地文化发展、文明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笔山书院创建之初,开局不凡,为兴义地区培养出了王赞武、王武兄弟两位举人,使偏僻的兴义地区的人们开始注重文化的建设、文明的传承。由于兴义地区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加之该地区在清朝晚期农民起义、战争不断,笔山书院历经三次重建又三次毁于战火,但当地的人们特别是一些开明士绅已经深知教育兴盛、文化崛起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性。
今天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就是第四座笔山书院文脉的承继者,它正在以建设“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为自己的发展总目标,引领黔西南地区的教育崛起,为兴义地区的教育在西南地区赢得一席之地,再创兴义地方教育的辉煌。
一、笔山书院的创立与变迁
笔山书院是黔西南地区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先后兴起的十座书院之一,位于当时的黄草坝。黄草坝地区是那时整个贵州较为发达的商贸中心,兴义地区设县后,黄草坝被选定为兴义县城所在地,而笔山书院的创立早于兴义县城的设立。第一座笔山书院兴建于清乾隆年间,位置在黄草坝老城西南隅的水井坡,确切年月已不可考,书院开局不凡,曾培育出王赞武、王武两个举人,但由于年久失修,书院逐渐荒废,于嘉庆初年毁于战乱。第二座笔山书院兴建于1813年,1818、1832年两次扩建,位置在今八一公园附近(一说在今兴义师院市内校区北侧),此书院为兴义县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至清咸同年间,回民起义军三次攻陷兴义县城,战火频繁,毁于兵燹。第三座笔山书院主要是在原笔山书院斋长李辉垣大力提倡和努力下恢复建成的。1875年前后李辉恒慨然捐出老城大街宅基地,在文庙右侧兴修文昌宫,作为书院师生教习之所;教学内容为八股文及试贴诗,培养了一批秀才、贡生,此时书院虽文脉不断,但光景形制大不如从前。
第四座笔山书院的修建开始于1883年,为期两年修建而成,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从办学成就各方面来看,这座书院较前三座书院均高出不少。这一书院修建于清廷镇压了兴义地区回民起义后。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兴义地方以刘官礼为代表的乡绅有感于兴义置县(1798年)以来,只有胡尔昌一人中举,深以为耻。在当时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振兴地方文教事业迫在眉睫。从自身的功名来看,刘官礼通过镇压回民起义已成为当时“盘江八属”的至尊权威,但这些权威的取得主要依靠于刘氏家族的武功,在有机会接触朝廷高级官员的过程中,刘官礼总感觉自己有些粗鄙与孤陋寡闻,谈吐总是不够文雅。
基于此,刘官礼于1883年在兴义创设了培文局,主管盘江八属的教育事业,与此同时,刘官礼还利用其地方团练首领的身份,动用团防局巨资联合乡绅赵天如、林子亨在兴义知府孙清彦的支持下创建了第四座笔山书院。院址在兴义老城东之“老鹳坟”(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本部)。
书院建成后,兴义府以剩余银库为基金,并划拨卷田、学田、匪产、绝产的收入及斗息、称捐、屠宰捐等捐税作为书院常年的办学经费,保证了书院办学经费充裕。为保证书院办学质量,刘官礼不惜重金聘请省内外学界名流执教,山长、堂长均为进士、举人、留学生出身,教师年俸高者高于知府年俸,对于学生设立奖学金制度,形成了教者认真、学者勤奋的良好校风、学风。一时间省内外名士聚集于笔山书院,诸如雷廷珍、姚华、熊范舆、徐天叙等当时知名于贵州省乃至全国的大家来到笔山书院执教,执掌笔山书院。名师出高徒,这一时期,由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经世治国才干的学子。
1902年,清政府学习国外学制办新学,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颁“壬寅学制”,但由于清廷内部矛盾,未能实施。1903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在全国推行。为顺应潮流,在刘官礼、刘显世父子推动下,笔山书院于1905年改建为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第四座笔山书院的创办使兴义地区的教育彻底崛起于贵州大地,笔山书院也因此成为与贵阳贵山书院、遵义湘川书院齐名的贵州三大书院之一。其成功的经验既与孙清彦、刘官礼、赵天如等地方官员、士绅竭尽全力筹措资金,动用一切人脉,高薪(教师年俸白银200两,高者达300-400两,高于知府年俸)遍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来校掌管学校、执教有关,又与兴义地区的人们渴求知识、希望出人头地,了解外面世界的求知欲密切相关,更是笔山书院历届山长、斋长、学堂堂长开放办学、创新办学,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执行到位所致。同时笔山书院的师生有着接受新风尚、新思想,渴望走出大山,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1905年笔山书院改建为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但笔山书院的文脉依然延续不断。
二、由高等小学堂发展为兴义中学
从笔山书院到高等小学堂,完成了由培养传统的“士”阶层向培养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变。兴义高等小学堂是由它的前身笔山书院更名而来,但仍沿用其校址、校舍,连小学堂的大门门匾都是做了些微小的调整,横幅仍然是笔山书院,只是在两旁挂了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的牌子。教师大部分仍然是笔山书院的教师,学生半数以上直接由笔山书院学生组成,首任堂长是贵阳人张协陆,不到一年之后,第二任堂长更是由笔山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徐天叙出任,并在其担任堂长期间出现了高等小学堂的办学高潮。徐天叙担任小学堂堂长当年曾带领学堂王文华、魏正楷等13名学生赴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传开,名声大震。笔山书院成为与贵阳贵山书院、遵义湘川书院齊名的贵州三大书院之一。
高等小学堂写下了黔西南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在1905至1926年20年间,就有40余人公费或自费留学海外,兴义县境“文人蔚起,自光复,而护国、护法、革命军北伐,以至抗日战争,功在国家,名闻国内外者均有人在”。《兴义县志·学校》记载:“我县留学生之多,声誉之隆,甲于全省。”这些留学生中,不乏政界、军界、工商界、教育界、医学界佼佼者,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留学生回国,大多来到贵州参加了刘显世在贵州建立的军阀政权,但在建设贵州的过程中,他们与刘显世在政见上产生了冲突,纷纷投靠王文华,并形成了贵州政坛一支新生力量——新派势力。由于这股力量的存在,贵州在护国、护法及之后的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都积极参与了进去,大大推动了贵州乃至全国的近代化进程。
笔山书院勤学、求实、创新的文脉一直在笔山书院学子的血液中流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理想。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就是他们中最为典型的一例。身为后来贵州省督军兼省长劉显世的外甥,本应是守旧势力的积极拥护者,但求学、执教、掌管过笔山书院的他,无论是在贵州辛亥革命时期劝刘投身革命的表现,还是护国战争时期力主贵州讨袁自立的主张,抑或是护法运动时极力拥护孙中山先生护法的表现,都充分说明了笔山书院的精神、文脉对一代青年好进者的强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1926年高等小学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兴义初级中学,赵伯俊任第一任校长,学生全部来源于高等小学堂成绩优秀者。1940年,又增设高中部,并更名为兴义县立中学,次年,省教育厅将兴义县立中学改名为贵州省立兴义中学。194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兴义另增建兴义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原第三座笔山书院所在地文庙(今兴义一中校址)。1950年3月兴义县立初级中学与贵州省立兴义中学合并称贵州省立兴义中学(位于第四座笔山书院原址即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市内校区)。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贵州省兴义中学于1952年整体迁往文庙。
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在创办初期继承笔山书院文脉,开局不凡,创造了兴义地区办教育的高潮,成绩的取得与以刘官礼为代表的刘氏家族和地方开明士绅的鼎力筹办分不开,刘氏家族凭借着家族在盘江八属的至尊权威和自身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由刘显世主持劝学,支持动员县上及各乡村创办各级各类学校,为黔西南地区的教育走向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从校址、校舍、师资、生源等哪个方面来看,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都是笔山书院办学理念的延伸与再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不仅为近代贵州乃至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而且更加担负起为黔西南地方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等小学堂在时代的发展中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由兴义县立初级中学至贵州省立兴义中学,再到兴义师范学校的开办,为兴义地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三、笔山书院致力于师范教育,为地方培养大批师资骨干
笔山书院的师范教育始于清朝末年,1905年兴义县立高等小学堂刚刚开办就开设了师范讲习班,招收秀才和私塾教师为初等小学堂培养师资。次年,师范讲习班改称师范传习所,1908年改名初级简易师范学堂,继续培养师资,以上班、所、堂共开办五期,培养师资百余人,为黔西南地方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1919年开设兴义简易师范学校招收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进修2年,两期毕业生80人。其后,陆续兴办乡村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均附属于兴义县中学或省立兴义中学。
1936年贵州省政府为培养师资,在全省确定八个师范学区,兴义地区师范教育归属省立盘县师范学校。1952年2月,盘师所有师范生和部分教师在校长刘惺带领下迁往兴义笔山书院旧址(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市内校区),与贵州省立兴义中学简易师范合并,改称兴义师范学校。但由于学生的大量增加,校舍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1952年10月,贵州省兴义中学迁往文庙(今兴义一中校址)。兴义师范学校致力于师范教学,为地方培养大批师资,之后,一直到1978年,兴义师范学校几经更名,甚至停办,但培养师资的任务和初心不变,为兴义地区培训中小学教师4000多人。兴义师范学校为期26年的建设、发展和校园文化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黔西南民族师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如何更名,在笔山书院旧址上建设起来的各级各类学校一直在延续着笔山书院的文脉,特别是到了兴义师范学校时期,学校专注于为兴义地区培养地方师资、干部,为兴义地区的发展培养了动力之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山书院人一直在做着改变黔西南面貌的工作,笔山书院是黔西南人民的荣耀与希望。
四、精准定位,深耕师范教育,笔山书院浴火重生
1978年4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建立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兴义地区改建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师专改名为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改名为黔西南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设贵州师范大学兴义学院。至此,即恢复高考以来,无论校名如何更改和升格,笔山书院(兴义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一直致力于黔西南地方师范教育,培养地方师资,默默地改善着黔西南基础教育面貌。
黔西南民族师专从1982年至2002年,走过了一条改革发展的道路。在此期间,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图书馆建设不断升级,教职工素质不断提升,学科范围不断拓展,在校学生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86年,胡耀邦同志视察黔西南民族师专时做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指示,学校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短期内学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规模再次扩大。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成为黔西南州唯一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继承和弘扬笔山书院文脉和精神的基础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依托省、州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黔西南州提出教育立州口号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充分调研、科学规划,不失时机地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在这一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学校还明确了为实现这一目標的具体发展指标体系,为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了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提出了为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规划。目前,这些规划都已基本完成,为学校发展成为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结语
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从此以师范教育为主,继承了笔山书院文脉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致力于为黔西南地区培养地方性人才,特别是师资力量,为改变黔西南基础教育薄弱现状、文盲率高等现象做出了卓越贡献。
笔山书院曾经为黔西南地区培养出建设地方的一批批人才,培养出影响贵州近代走向乃至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继承了笔山书院文脉和精神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正在经历着华丽的转身。
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教育立州口号的大背景下,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一届学校党委班子成员的科学规划和领导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立足黔西南,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笔山书院的新篇章,在贵州地方高等教育、西南地区高等教育中必将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黔西南州教育志编纂小组.黔西南州教育志[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2]熊洪斌.刘官礼与笔山书院[N].黔西南日报,2011-12-07.
[3]吴迪.笔山书院[J].贵州文史丛刊,2001(01).
[4]张羽琼.略论贵州早期留学教育的兴起[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5]熊洪斌.贵州教育先驱刘官礼兴办文教的原因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梁中美.清末贵州留日学生与贵州教育近代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7).
[7]毛建军.笔山书院简志[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