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粒米

2021-03-28陈灵犀饶一尘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弹词灵犀唱腔

陈灵犀 饶一尘

一粒米,啥稀奇,

一粒米哪亨好算大事体。

大不可小算要晓得,

一粒米当中有大道理。

奈勿要看轻一粒米,

何妨拿把算盘来算仔细。

有一位老贫农想出一个好主意,

为了使年轻一代珍惜一粒米,

俚拿出一两米叫小孙子一粒粒数仔细。

共总是一千八百三十七粒半,

一数数出仔个大问题。

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

或者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一进一出数目大得邪邪气。

我伲全国人口六亿五千万,

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

一日天就是三万六千四百零三斤;

一年算起来一千二百九十六万多斤米。

拨勒五千人格工厂当口粮吃,

吃仔七年还多-些些。

拨勒农村里一个生产小队当口粮吃,

阿要几化日脚可以吃完俚?

好吃一百六十年。

阿爹吃到孙子手里,

还勿曾吃完一粒米。

奈说阿稀奇来勿稀奇。

如果折合人民币拿来卖机器,

一粒米好换四十多部小型拖拉机,

奈说阿稀奇来勿稀奇。

一滴一滴水汇成东海阔,

一粒一粒沙堆得泰山齐。

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

可以堆得仓库高来白云低。

劳动人民爱的是勤俭恨的是浪费,

深晓得一粒米来之勿容易。

抢收抢种多辛苦,

车水耘耥勤积肥。

滴滴汗珠粒粒米,

故而珍惜用粮是大事体。

我伲厉行节约从小处来着手,

勤俭建国勿要忘记,

请大家切莫看轻一粒米。

赏析:

苏州弹词拥有20余种流派唱腔,其中严雪亭的严调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创立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评弹爱好者的喜爱。其学生和再传弟子在业内亦人才辈出,严调艺术至今传唱不衰,流传甚广。严雪亭的代表作——长篇弹词《杨乃武》《三笑》《十五贯》等早已风靡书坛,进入新社会后,他加入了上海人民评弹团(现为上海评弹团),在表演和唱腔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先后编演了《情探》《白毛女》《风暴》等作品。他在20世纪60年代所演唱的弹词开篇《一粒米》是严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成为了苏州弹词白话开篇中的代表性作品。

弹词开篇《一粒米》创作于1964年左右,作者是当时上海人民评弹团的资深评弹作家陈灵犀和青年编剧饶一尘。陈灵犀先生是广东潮州人,创办过报纸,做过编辑,文笔甚好,1949年后成为了一名专职的评弹作家。不容易的是,他的母语是广东潮州话,上海话虽也流利,但苏州话要靠学。当时陈灵犀已年过半百,但他和评弹艺人吃住在一起,下农村、去海岛,成为“评弹一支笔”,他的一生创作和改编了很多经典评弹作品,评弹界尊称他为“犀老”。

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之后,国家号召厉行节约,人们对粮食愈加珍惜和爱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灵犀参与创作了这首弹词开篇。虽然他的古文底蕴深厚,平仄格律十分讲究,所编的唱词文采好,词句隽永,但是在这首《一粒米》初创时也碰到了困境。饶一尘先生生前曾说过自己参与这个开篇创作的经历,据他回忆:当时犀老在写完这个开篇之后,自觉不甚满意,他觉得还不够生动,缺乏说服力,有些句子比较教条,组织上就让已由演员转为编剧的饶一尘和他一起再进行修改。好的曲艺演员往往都能够自己进行创作,会根据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对作品做生动的提亮。针对评弹作品以往存在的问题,两个人在构思这篇作品时,从小小的一粒米开始展开想象: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可以省下多少斤粮食,继而又从人的口粮量来算,算出节约这一粒米可以让三代人吃多少年,又算出将这些量转化为人民币能购买多少台工农业生产机器。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开篇来鼓励人们节约每一粒粮食。因为作品是用数字说话,所以特别有说服力,比一般的说教要来得更有力。

评弹中的弹词开篇用中州韵咬字的比较多,《一粒米》是典型的非中州韵演唱的白话类开篇,而且用的音韻是苏州弹词中较少用到的冷僻韵脚——“鸡栖韵”,这个韵脚可供选择的字较少,故作者在写作唱词时大多不会使用,但是两位作者却用这个“不太受欢迎”的韵脚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影响深远、至今还在广泛传唱的好作品。

严雪亭先生生于1913年,是徐云志的大弟子,在徐调和小阳调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严调。严调唱腔的特点是亲切、明快、朴素、流畅,情感真切,贴近观众。白话文演唱是弹词演唱的一大亮点,严调尤其擅长此类演唱,比如,作品中有多处苏州方言的运用让观众觉得亲切朴实,如“哪亨”(怎么)、“数出仔个”(数出了)、“邪邪气”(很多)、“拔勒”(给)、“阿要几化日脚”(要多少日子)、“我伲”(我们)等。另外,这个开篇中有不少数字要唱出来,从唱腔的编排来看是比较难的,因为没有了弹词唱词中固定的“二五句”或“四三句”的分割法,对此,严雪亭的处理十分高明,既流畅分明有重点,又符合音韵平仄的听觉感受。在咬字和节奏上,他也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开头和最后的3个字都是“一粒米”,他在演唱时,开头过门弹完后,没有直接按节奏唱出“一粒米”3个字,而是略有停顿后,集中口劲和力度,把这3个字送到了听众的耳中和心里。最后结尾的这3个字,他将字与字之间进行了分隔,更强调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让人听完这个开篇后还久久沉浸在他的内容中。白话开篇中,一般唱腔都比较简单,内行讲就是不太容易做腔,但是严雪亭在设计唱腔时,却也注重旋律的丰富,如“可以堆的仓库高来白云低”这句,充分体现了严调唱腔的风格。这首开篇的生动之处就在于有祖孙两个人物做底衬,演员可以充分利用评弹“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色来演唱,严雪亭又是单档表演的大师级艺术家,所以使整个开篇更添活力和亲和力。他演唱了这首开篇之后,在江南的农村乡镇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每到一地演出,只要有严雪亭出场,农民们都争相观看,都说这位说书先生唱出了我们农民的心声。

虽然这首弹词开篇创作演唱于20世纪60年代,但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当下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还是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再次重温严雪亭先生的弹词开篇《一粒米》时,还是觉得这个作品深入人心,很有必要让大家再听一听。

(赏析人: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高博文)

(责任编辑/朱庭萱)

猜你喜欢

弹词灵犀唱腔
树没有家
你照顾
写诗拾趣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海龟度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