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03-28刘旭东郭小婷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内容应用型

刘旭东 郭小婷

前言

人同时具备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需要通过教育获得强大的素质与能力,并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最终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但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单纯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支撑,换而言之,除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通识教育及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性

1.通識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也即普通教育或者一般教育,在19世纪以前它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后来逐渐与大学教育产生联系。而在当前世纪,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的阐释多是从两个角度开展的,一是从理论角度将其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本质上是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非具体的教育举措或课程,二是从实践角度将其看作是一门区别于专门性和技术性的课程,旨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智力的课程。而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通识教育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统一体,它既包含着教育理论、目的与思想,也包含着制度、课程与方法。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通识课程定义为基于通识教育的目标而设置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健全的社会个人。

2.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

基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目标,通识课程所具有的特征有四项,一是通识性,即通识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是支撑个体自由发展最基本的知识。二是综合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因此通识课程的建构应注重学科、专业间的融合与渗透。三是多样性,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分布领域和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课程开设层次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四是民族性和国际性,即通识教育应注重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融入“西方文明”教育,实现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3.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加强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浪潮之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互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许多领域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而在教育领域,我国也在积极推动中外教育的交流以及合作办学,以培养更具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加强通识教育有助于塑造具有高尚人格与民族气节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大环境。

其次,加强通识教育是先进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总量的增长,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基于此,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获得提高,人才培养也逐渐向“工具化”的方向靠拢,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抑制了人才的发展上限,因此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弥补当前狭隘的职业分化,拓展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知识领域。

再次,加强通识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举措。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夕,我国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更好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一些传统产业的淘汰以及新产业的诞生,社会人才需求必然也会发生变化,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仍旧停留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面,而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是知识型、创造型的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加强通识教育,弥补自身在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模糊不清

前文已经提到过,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因此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应在于“人”的培养,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只是其次。而结合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来看,普遍都受到了“专业化”思想的过度影响,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存在巨大的偏差。归根结底,高校并未将通识教育放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相互分隔开来,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过度偏向“工具化”,很多院校所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基本上都是简化处理过后的专业学科课程,并且将所属专业的教材直接作为通识课程的教材,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但自身能力、素质却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二是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基于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思维,其课程内容设置除了基本的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宽广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社会的认知,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课程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即提供零散、简单的知识内容。三是课程缺乏综合性,现今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中能够体现通识理念的跨学科课程数量极少,无法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3.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首先,选修课的比例相对偏低,学生自由性受到抑制。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通识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往往占据很大的比重,部分院校甚至未设置通识选修课,导致学生无法依照自身的兴趣选择课程。而且必修课所涵盖的领域十分狭窄。其次,课程类型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国高校通识课设置普遍遵循的是“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选修”的模式,根本无法体现出院校自身的特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构

1.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基础性。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应选择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为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充分学习和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内容与方法,确保其在毕业后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

其二,整合性。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能够使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形成統一性的理解认知。

其三,主体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需求。

其四,目的性。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应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为核心进行建构,确保课程教学始终指向目标,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和谐发展。

其五,均衡性。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力求均衡,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综合、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2.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

首先,对课程目标进行拟定,并据此重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通识课程目标应与“通才式”本科教育突出区别,即培养“身心和谐的专业人才”。据此,认知目标方面应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情意目标上了解人类的基本交流经验,价值目标上则要培养个性化的优良品质。在目标确定之后,即可据此重建通识课程理念,对此应加强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设置重要性的学习,深入学习通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去支撑通识教育的落实。

其次,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构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改变过去盲目追求课程数量的错误观念,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对选修课程进行适当扩张,包括语言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二是将通识课程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哲学理念,在医学教学中挖掘美学内蕴,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三是加强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概念性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再次,对通识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适当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为学生提供选择自由,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原本一些比重过大的必修课改为选修形式,同时加强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或是直接和课程网站开展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课程中贯彻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依托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更多地融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技能的共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各院校应从观念上做出改变,积极完善通识课程内容与结构,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勇,崔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04):78-81.

[2]佟艳芬.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6(03):197.

[3]范露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95-96.

[4]朱小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2):40-43.

[5]刘念.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7):65-7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内容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