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1-03-28王艳君王颖李国年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通识思想道德课程

王艳君 王颖 李国年

当前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创新方面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对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尤其在课程的安排与设置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深化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改进课程的安排与设置模式,推进两类课程融合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期待。

一、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创新的重要意义

1.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共生共长促进学生个体价值实现

通识教育倡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崇尚的理念是打破专业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局限,提倡学生文理兼修的全面综合发展,既重视大学生通识教育,又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从而得以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个体价值。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他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共生共长的生态体系,使学生既有改变外部世界之知识和能力,又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修养,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健康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一种广泛非专业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实施“合力教育”,要求学生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全面地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可以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通识教育在内容上来看具有较强的精神文化引导及生活需求的内容,将思想道德教育由学习领域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贴近学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主动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并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集体活动,用普遍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勇于实践,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走进宿舍、组建团队等途径使思想道德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学生解决问题困惑,注重人文关怀,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自强自尊、自信理性、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健全人格。

3.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动态成长的有机整体。通识教育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完整的人”,教育内容科学合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思想道德教育崇尚“真善美”,可以内化于通识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通识教育知识传授、人格提升、道德熏陶、素质培养等各个环节内在统一,学习内容、实现途径、生活实际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是一个多元交织、动态的整体教育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在发挥德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同时,融合通识教育内容和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并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有利于促进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也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

4.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一致、方法内容交融

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尽管教育内涵有所区别,但都指向“全人”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一致性。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政治方向的引导、个性人格的塑造、品德行为的调控和精神动力培养等方面。而通识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相对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是“育人”,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与目标。当然,通识教育回避政治和意识形态,寻求人才培养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思维,正因通识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淡化,往往更能被受众所接受。因此,通识教育往往表现为更舒坦平和的教育方式,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渗透浸入到通识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方法和內容上,二者更多的是重叠和密切的关联。通识教育其实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内容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顾海良曾经提出以文化素质教育来统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以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同以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通识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也都是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XX水利水电职业学院、XX工贸职业技术学院、XX城建职业学院、XXXX理工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1.4%。456份有效问卷的情况:性别方面,男生248人,占54.5%,女生208人,占45.5%;专业方面,工科人数227人,文科人数229人,文理科人数基本相当;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27人,占5.9%,共青团员392人,占85.77%,其他为群众。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表现在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以个人为中心,学生中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认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社会在发展变化,通识教育内容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教育内容与课程也要适应形势有所变化。在调查中,有31.45%的学生认为通识类教育存在“内容脱离实际”,有32.5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在教学上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调查中有41.2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内容空洞”“上课单调”的问题。有71%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有89.45%的学生希望教育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83.27%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广泛深入且有意思有意义。

2.学生对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满意度不高

从调查综合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不高,相关课程学生的总体认可度也不高。有83.51%的学生希望多开展体验式教学,多参加社会实践课。有92%的学生希望开展小班教学,多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整体评价比专业课略低。大学生对两类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调查中以“满意度”作为指标,在校学生对通识教育满意度为67.8%,对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为54.3%。通过对两类教育的课程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引领效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识类课程的效度为64.6%,其中16.6%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效度为53.7%,其中有21.4%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

3.学生对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主动性较低

总体而言,学生对两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较低,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强。而专业知识则不一样,学好了则懂了会了。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动地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如果不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己则不愿意主动去修这个学分;有53.7%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通识类课程是被动的,而且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通识教育类课程没有学习专业课那么有用。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类课程的学习并非发自内心的自觉,而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发挥能动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达成主动学习的目的。这与课程设置对学生智力提升、个性发展和生命教育等方面关注较少有一定关系。

4.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度不紧

目前,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属于两类不同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并行存在,各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师资体系,一般分属于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通常通识教育属于教务处主管,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学生党建思政部门主管,所以很难融合。在现实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識类课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学生渴望进行改革,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活自我学习。因此,学校应在注重是非真假、爱国教育、公民意识的同时,通过融合两类课程,紧密围绕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将两类课程有效进行融合。经调查,有高达8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创新的实施路径

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而思想道德教育则坚持“以人为本”,其实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工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来看,两者总体上是相互契合的。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又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内容体系,侧重点不一样,但又相互联系,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

1.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两者在培养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为此,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提高对学生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为,抛弃落伍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德育方能焕发其应有的魅力。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思想道德教师只是注重灌输思想道德知识,教学方法简单、形式方法呆板教条、联系实际不够、没有结合学生特点,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德育发展的传统做法。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宽严适度、循循善诱、挖掘潜能、培养特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敢于成功、不怕挫折的毅力和坚持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要摒弃一些放任、娇宠、压抑、歧视的错误做法,对贫困生、学困生等要加倍爱护,适当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敢于自我批评,勇于面对错误,争做示范表率等。

2.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调查显示,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类课程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都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价值实现体验感不足。如何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从实践出发调整教育内容、变换教学形式,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入社会,用最贴近生活的事例和学生最切身的感同身受来理解和践行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参考国外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和组织形式,比较活跃且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往往注重实践,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才能努力把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借鉴国外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形式,有意识地改变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脑力激荡、智能启发等多种方法,适当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纵向与横向的交流交互,切实增强大学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体验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3.优化组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导向功能,优化通识教育内容

要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问题,必须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整合。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说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功能,优化通识教育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将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还要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教育内容中,增强吸引力、指导性和前瞻性。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就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注重学生的思想特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导向,带给通识教育全新的内容,使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其主体地位,重点在于不是教给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方法,采用研读经典、课上讨论、课外实践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通晓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趋势,采取慕课、网课等学生喜欢的方式,真正将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融合互动:创新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

由于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求打破原有的体系,克服教学中的师生对立、单向灌输等,进行师生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实践探索,构建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互动的教学模式:一是围绕热点研习教学。热点研习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平等互动为主要特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根据热点问题教学要求,主动查找资料、分析社会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切入热点问题,独立分析研判,提出观点意见,教师进行点评和价值引导,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二是情境浸入教学。在情境浸入教学中,教师从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出发为学生科学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过程把基本理论具体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进行思考归纳,独立完成讨论、辩论或自行编演和拍摄剧情并总结汇报,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实践调研引导教学。教师根据需要选取调研主题,组织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开展调研,学生自己设计问卷,分析和归纳,撰写调研报告并阐述相关观点、结论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述,真正使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生活、了解社会,培养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四是案例解析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和选择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启发性的大量鲜活、典型事例进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案例中获得体验和启示,在感悟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掌握理论,优化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5.隐性渗透:将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各类活动和文化建设中

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应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社會实践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将两类教育寓于各类活动和各项文化建设当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注重实践教育是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文物,开展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多参加志愿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采取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行为修养。学校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实践教学的理论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预期的教育目的,主动将通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各类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在注重实践教学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同时,能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群体的客观实际,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二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常态化、规范化。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要树立常态化实践教学的意识,在时间安排、资金分配等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障并促进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有序开展、有效衔接和顺利进行。三是要对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和评估。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前、过程当中与组织之后,能充分进行评估和研讨,进行经验交流与总结,从而能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在讨论辨析过程中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加强对事物的认知,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模块集成:融合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实现集成化教育教学目的

融合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实现集成化教育教学目的是两类教育融合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调研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对通识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而且融合度不够。除“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需要增强外,作为教育者,授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加强,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两类课程的融合程度和效果,最终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组织来实现,因此,对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都必须有更高要求。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群的方式来整合专业与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让相关领域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合作教学等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的方式,牵头重组课程师资队伍,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开发系列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教材体系。或者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以骨干教师为主线辐射带动任课教师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7.创新考评:改革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两类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非专业课的“副科”,因而考试考核评价均没真正放在心上,而且考核评价结果也基本上是最后的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在各个高职院校,由于扩招后师资不足等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大班制授课,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被学生看成最好混的课程。将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相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比较多关注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也会比较注重学生心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评价上可操作性更强,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综合素质、道德观念、思想理念、道德伦理、社会公益与社会实践等知行合一内容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因此,在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可建立多学科的整合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第二课堂开展等情况,确立通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总-分-总”的具体目标,坚持教学系统性,避免课程之间割裂,构建从内容方法到过程监控的统一协调的评价体系。在评估指标设置上,将学生课堂表现、日常生活、参与教学、个人素质等纳入评价指标,适当增加实践环节考核比例与权重,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行为规范等纳入考核评价,减少知识性与理论性的内容考核,逐步实现从知识考核为主向知识应用与思想行为表现融为一体的综合考核转变。建立通识素养融入思想道德素质,课堂融入社会,课外活动融入思想道德的全方位立体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亚群.培育完整的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性质、课程与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

[3]吴群.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J].宁夏党校学报,2012, 14(6):57-59.

[4]哈佛大学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0.

[5]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6]程路.构建和谐互动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24):70-7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界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88004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GZGJ229)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通识思想道德课程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