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林和邹承鲁:夫妻同年当选院士

2021-03-28柏万良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李四光李林院士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

一家三人同为院士,

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

她16岁就考上了大学

1923年10月31日,不惑之年的李四光初为人父。按李氏宗谱排序,李四光的女儿是“熙”字辈,故取名李熙芝,后改名李林。李林3岁开始跟母亲学弹钢琴,4岁时便能看书写字。还没上学时,李林便常跟着父亲爬山涉水,置身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怀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李林聪明好学,课堂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她在高二第一学期时便自学了高中全部的课程,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版的小说。1939年,16岁的李林考取了贵阳医学院,但在战争年代,许淑彬舍不得女儿远离父母,李林只好听从她的意见,改学机械。不久,李林成了广西大学机械系唯一的女生。

1944年6月,李林大学毕业。8月,桂林被日军侵占。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她决心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次,她没有听从母亲的安排,只身前往成都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成为机械组的一名助理员。1946年夏,李林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问题,便请教邹承鲁;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

1923年5月17日,邹承鲁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由于父亲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邹承鲁童年时随父亲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邹承鲁全家就在沈阳。事变后的第三天,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携全家乘火车南下。当火车行驶到山海关时,遭遇了日本飞机的扫射轰炸,子弹打穿了车厢,车窗上的玻璃飞溅到车厢里,幸好全家人安然无恙。此情此景,9岁的邹承鲁终身难忘。到平津地区后的第7年,16岁的邹承鲁又经历了卢沟桥事变,他不得不中断学业,随全家逃亡到武汉。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邹承鲁全家又迁往陪都重庆,他进入南开中学高中部。高中阶段,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是日本空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重庆1/3的房屋化为灰烬,无数的同胞死于非命。这一切使邹承鲁的思想进一步成熟,他逐步树立起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的理想。1941年,18岁的邹承鲁一举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从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

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的邹承鲁,上中学时便对生命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植物、动物,特别是人类的生命现象,常常令少年邹承鲁有一种冲动和渴望,他渴望生命现象的奥秘。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的4年中,邹承鲁的学业步步登高,同时他的人生目标开始将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

1946年,邹承鲁报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次年,邹承鲁漂洋过海,到国际著名的高等学府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D·基林教授。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多年后仍常被引用。

早在伯明翰大学时,李林便对邹承鲁产生了好感。硕士毕业后,李林到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冶金博士学位。在这里,李林和邹承鲁这对在异国他乡的学子,因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理想成为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朋友。

有时,李林在数学或物理方面遇到问题,便请教邹承鲁。每当李林工作到子夜时分,邹承鲁又会送来可口的夜宵并送她回宿舍。1948年李四光夫妇来英时,对邹承鲁的人品、学识极为赏识,极力主张二人尽快完婚。

1948年8月25日,李林和邹承鲁喜结良缘,开始共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李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便毅然归国,剑桥大学为她的博士学位证书无人领取而为难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全球时,李林和邹承鲁归心似箭。1951年10月,李林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天,便毅然归国。剑桥大学为她的博士学位证书无人领取而为难。直到30年后的1981年,李林的博士学位证书由导师纳丁教授带到北京,这才物归原主。

1951年,当邹承鲁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时,他的父亲已病逝,母亲和哥哥、姐姐、妹妹都去了台湾。但邹承鲁却毅然地回到了祖国大陆。

1951年10月,李林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新中国成立时,钢铁工业极为落后,年产钢不足5万吨,以铁代钢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李林回国后立即投入到以铁代钢的研究工作中。

1958年10月,由钱三强点将,李林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开展与原子能有关的金属元件研究。

核燃料元件实验是艰辛而危险的,它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影响人的生育功能,通常是不让女同志参加的。但李林作为技术部副主任总是坚守一线,先后参加了中国第一个生产堆的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的实验和第一艘核潜艇的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73年,李林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一项全新的科研工作——超导。1980年,她设计的吸气溅射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在国际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邹承鲁与她携手共进,于1951年10月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著名科学家王应睐和汪静英合作开展研究酶学,为新中国酶学及呼吸链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邹承鲁发起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为人工合成胰岛素作出了巨大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研究领域又回到了酶学,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有广泛影响。有关教科书将相应的公式称为“邹氏公式”。

“他(她)呀,别提啦,一休息就生病”

1980年,李林和邹承鲁双双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时,他们都是全国政协委员。

这对耄耋之年的夫妻仍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每当谈起休假,夫妻俩立即表现出对彼此的不满:“他(她)呀,别提啦,一休息就生病。”

虽然他们把智慧和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尽管他们“一休息就生病”,但李林和邹承鲁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打太极拳、栽花种草、制作服装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

酷爱音乐也是他们的共同点之一。邹承鲁偏好古典交响乐,李林则喜欢歌剧。平日里,工作中的邹承鲁边写论文边听音乐,有时还请对钢琴颇有造诣的李林弹奏一曲。

“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曾如此感叹。★

(责编/李希萌 责校/陈小婷 来源/《科苑比翼鸟——夫妻院士李林、邹承鲁》,柏万良/文,《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李四光李林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李四光纪念馆:走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巨擘
中国地质学之父
李四光家风
从贫困家庭里走出的地质学家
李林栽芋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你啥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