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
2021-03-28张吉林
张吉林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且会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长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注重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文章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意义进行阐述,分析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意义;原则;策略
一、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阶段,思维也并不严谨,在学习数学这门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学科时,必然会非常的困难,这也是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并实施,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师不断地基于课本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了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情境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是通过问题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引入课堂,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以及探究的能力,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专注能力较差,尤其是面临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知识或者内容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就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情况,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将学生处于某种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某种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
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一些重难点知识,而在学习这些重难点知识时,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突破,提高学习的质量。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是基于学生以及重难点知识合理创设的一种情境。基于问题的引导,逐步让学生对一些无法通过表面直观理解的知识进行分解和突破,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小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这门课程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的难度也在增加,对于思维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便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基于问题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知識点,在无形中就训练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
三、 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对于每一个新鲜事物都有着一颗好奇心,然而这颗好奇心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往往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退缩。而兴趣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前提,也是基础,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也是一样。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基于趣味性的原则,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发挥出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势。例如,小学生比较喜欢动画形式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结合内容设置动画,学生基于对动画的兴趣,便更愿意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二)人本化原则
所谓的人本化原则是以人为本。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均要求当下的教师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课堂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也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生的数学各项思维和能力较差。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教师则需要充分地确立人本化的原则,实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创设层次性的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序进行引导,继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三)针对性以及启发性原则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并不简单地将情境融入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其需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所教学的内容。因此,问题情境教学在融入时应具有针对性,基于问题的逐步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继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尤其要注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切勿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所学习知识的范围之外,这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启发性原则。所谓的启发性原则,即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并非浪费时间,能够基于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地发挥出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基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帮助。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黑板、粉笔、教师,教学全程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而融入信息技术之后,课堂中便增加了多媒体。多媒体本身就具备图像、声音等功能,其符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基于该多媒体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节课程时,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加减的意义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低年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已经融入了一些简单数字的加减法,学生对该知识也有了浅显的印象。在开始这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电影院中一个售货员在卖票,其中上午买票45张,下午卖了52张。基于这个情境,学生已经将自己置于售货员的身份,接着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请问售货员一天共卖了多少张?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售货员一天卖出的电影票数则是上午票数加上下午票数,45+52=97张,随后教师需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假设一天售货员卖了97张电影票,上午卖了45张,请问下午卖了多少张呢?这是一种问题的转换,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加减法各个数字之间存在的关系,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继而促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