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训练深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2021-03-28梁洪华
梁洪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与之相对应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也被列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阅读教学体系,已成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深度的思维训练呢?下面,笔者以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设疑,缓坡上路
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这种问题设置,它依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但又略高于它。它就像树上的桃子,你站着是摘不到的,需要跳起来才能得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整体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直接让他们进行通篇概括,难度太大,如此操作往往就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为了降低难度,很多教师比较喜欢采用挖空补白的方式,学生只需找到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但这样一来,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就变成了碎片化的处理,而且难度太低,根本就培养不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笔者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操作的:第一步,让学生自读第一、二段,然后用四字词概括出故事的起因。在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后,笔者选取了较为贴切的一个回答并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天破地裂。第二步,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四字词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才一会儿,一个个精炼的答案便随着他们的通力合作迸发而出。根据学生的答案,笔者把这些四字词梳理成了这样一条线索:天破地裂—寻找彩石—炼石补天—杀龟撑天—杀死黑龙—堵塞洪水—恢复平静。第三步,笔者让学生根据线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候,学生们概括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显得容易多了。这样的问题设置,既有梯度又有深度,有效实现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以四字词为起点,连成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支架,就像他们平时用几个四字词造句一样,非常符合他們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概括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设置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和普及性,让问题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的欲望,缓坡上路,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锻炼。
二、传授方法,展现自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抱怨学生回答问题深度不够的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教给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你教得浅,学生自然就答得浅;你教得深,学生自然就答得深。
《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为了感受故事的神奇,如果教师采用的是浅层思维的训练方式,学生只要找到与神奇有关的句子就可以了。那如何展现思维训练的深刻性呢?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是让学生找到神奇的句子,然后把它画出来,再用三角符号标出关键词,最后还要结合关键词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完整的示范就是:大家请看第二段第4句:“要知道,不周山本是一根撑天的大柱子,共工这么一撞,这根撑天的柱子被撞断了。”笔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神奇。里面的“撑天的大柱子、一撞、被撞断了”这几个词语,让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共工的神力。“要知道,不周山本是一根撑天的大柱子,共工这么一撞,这根撑天的柱子被撞断了。”共工的头实在太厉害了,能够撞断这么一个柱子,那需要多大的力量,太神奇了。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笔者还把这种方法简单归纳为:一找一画,一标一写。接着,笔者就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当笔者再请学生上台展示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能结合关键词谈自己的感受,答案深刻而富有个性,充分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挖掘空白,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教学,我们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历经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而通过挖掘文本空白,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更深入的目光去解读文本,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让阅读对话走向深入,走向丰富,走向精彩。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它描写的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人物形象,但如果仅仅通过文章的语言,却很难对女娲这个人物形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抓住了文中的两个空白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首先,在读到“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这一句时,笔者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疑问:天上露出大窟窿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裂开了深沟的地面又是怎样的的?洪水喷涌、野兽残害百姓的画面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发挥想像,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通过想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画面的可怕,进一步体会到了女娲的勇敢。接着,在学到“女娲先从各地捡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这一部分时,笔者继续追问: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吗?找齐这些石头,有可能去到哪里?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继续想像,把女娲寻找五彩石补天的过程讲给你的同桌听。这样一来,学生在编故事,相互讲故事的过程中,对女娲这个人物形象自然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深度的思维洗礼。
四、合作交流,思维碰撞
俗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作家萧伯纳也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合作交流,无疑是填补学生思维空白的有效手段,它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更加深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非常有必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笔者一共创设了三次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第一次是让学生合作,用四字词概括第2-5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并结合四字词线索,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是让学生组内交流自己觉得最神奇的地方。第三次是让学生把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说清楚,相互讲故事。这三次小组合作,都是先给示范,再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学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胡言乱语,是有迹可循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在这样的平台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机会,思维的翅膀得以放飞。同时,来自于对方思想的补充,也必将让自身的思维变得更有深度。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深度的思维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于提升问题的难度,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敢于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敢于接受学生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