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初中数学课堂 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2021-03-28肖庆荣
肖庆荣
摘 要:初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变革。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口述讲解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新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丰富;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可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趣味性,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导向下,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强,也更加乐于与教师交流、互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主完成数学问题的提炼、分析、探究,不仅自主学习能力会大大提升,学习实效性也能够得到保障。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情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或者创设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以此引发学生学习体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悟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以及数学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情感,情境化教学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素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处理,采用角色扮演、课内游戏、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方式,将教学寓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
可见,情境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将情境化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趣味性,也能够更好的凸显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搜集各类生活化教学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设备,整合这些资料,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或者微课视频,课上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正数和负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某市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3℃,最低温度为零下3℃。如果我们想要将这两个温度表示出来,如果只是运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能够将两者都表示为3℃,但是却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显而易见,这两个量是相反的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相反的量,大家谁可以举几个例子?”教师先创设情境,再提出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之中,在教学情境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回答:“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m,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m,这里的高于和低于,就是相反的。”有的学生说:“昨天仓库进货20吨,出货10吨,这里的进货和出货是相反的量。”学生非常踊跃的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都非常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么我们要如何将如上相反意义的量进行区分呢?”问题提出后,学生有的说:“红色表示零上、海平面上、进入的量;用黑色表示零下、海平面下、出去的量等。”有的说:“可以在数的前面加个符号,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本课教学主题深化:“其实,在古代,数学家就是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上述这类相反的量的,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则是使用符号来进行区分的,并规定零上5摄氏度记做+5℃,读作正5℃或5℃,零下5℃记做-5℃,读作负5℃。我们只需要在小学学习过的数前面添加‘+或‘-号,就可以简单明了的表示两个相反的量了,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正数‘负数。”通过如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兴趣得以很好的激发,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会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学中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体会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例子,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思考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原则,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而更好的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式教学往往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共同使用,中学数学教师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在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
比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提出问题:“中间的直线表示什么?大家可以与同桌讨论,进行探究学习。”学生讨论、分析之后,一部分学生看出,如果将给出的松树图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那么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完全重合。此时,教師就可以进行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松树是轴对称图形,而它中间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大家在思考,图中点A和点A′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形、总结、分析发现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两边,两点距离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教师接着总结:“这两个点就是一组对应点,那么大家再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找一找图中还有其他对应点吗?”
学生自己找,同桌之间交流,最后大家找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几组对应点,分别是B和B′,C和C′,D和D′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点A与点A′,B和B′、C和C′、D和D′,最后学生会发现这些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并从中获得新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兴趣激发,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体悟也会更加深刻。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