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分段利用的实践
2021-03-28赖朝阳
赖朝阳
一、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背景
1.课程标准的指引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育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美术课标中释放出一个信息: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只是美术技能技巧或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关照下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在中文化情景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影响。
2.政策法规的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时提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战略,其重要一环就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岭南文化。东莞是千年古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校本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3.教学实际的需求
现用的广东版美术教材,内容大多以都市文化唱主角,本身难以引起师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第九册《走近家乡古建筑》为例,教材选用了广州的陈家祠为素材。相对东莞地区的小学生,就难以亲近。在此教学中,利用东莞本土的古建筑黎氏大宗祠去拓展教材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程价值导向的资源内涵分析
东莞本土文化属岭南文化范畴,主要由广府、客家两个体系组成。东莞本土文化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或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东莞,所拥有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古建筑方面,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有“小天安门”之称的迎恩门城楼;民间美术方面,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千角灯,还有“七夕贡案”、“茶山公仔”;民间舞蹈、曲艺方面,有“麒麟引凤”、“龙舞”、“狮舞”“粤剧”;还有获得国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舟制作技艺”、“德和兴醒狮制作技艺”、“高华麒麟制作技艺”、“百岁牌”制作技艺、“石龙灯笼仔”制作技艺等多个项目。东莞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美术课程价值,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为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资源,对已掌握的34个文化资源项目材料进行课程价值分析。
三、东莞本土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
本土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得设计好研究的流程,分成资源发掘、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实践反思三个阶段推进。
1.文化资源的发掘
首先从查阅史料书籍、网络搜索开始。通过阅读《岭南文化》等书籍,进行资源搜集、名目整理。为了搜集到更加真实、生动的资源。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民间艺人等,把学生带到古建筑、民俗文化现场,搜集了第一手材料。师生携手,共同构建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资源。
2.本土文化资源利用“三个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构建好了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的“三个三”教学模式。
三个学段。同一文化项目,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所表现的认知兴趣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以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特点为依据,将资源分低、中、高三个学段使用。
三个课程:拓展课程、校本课程、探索课程。
首先,对广东版小学美术教材作一分析:12册教材共243个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地方文化的有12课。把东莞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拓展内容利用,是拓展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教学形式与教材呈现方式的表达,是本研究的核心之一。将甄选出的30个文化项目,编写成《走近东莞本土——美术校本教材》。探究课程,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通过“专题探究”的形式来推进。《可园》项目, 首先通过“综合·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可园修建背景、建筑特点等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手抄报。然后通过造型?表现的方式,进行写生表现,形成写生作品。最后通过设计?应用的方式,围绕“我心中的可园”主题进行设计,形成未来可园规划的效果图。
三个课堂:拓展第一课堂。以低年级段为例(见表1)。丰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课程资源利用的又一个阵地。根据学生特点,分三个学段进行利用:高年级用软笔书法的形式,表现东莞本土文化中的楹联。中年级利用不同种类的版画去表现。并根据版画的表现特点,利用木刻、黑白胶版,撕纸版表现古建筑;用套色胶版画表现茶山公仔麒麟引凤。低年级利用线描,通过“对景写生”、“对图写生”、“主体写生+背景创作”的方式,表现本土文化。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学生们创作了一大批东莞本土文化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创新第三课堂。为了突破第一、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限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拜民间艺人为师”、 “寻找野生莞香活动”、“东莞传统文化之旅”等形式,进行本土文化的现场调查、体验活动。
四、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利用意义深远
1.提升教师
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得到了提高。破除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神秘感,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好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新生态。
教师本土文化素养明显提高了。教师们在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是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老师们调研的足迹遍及各镇街,在一次次的走访中,对东莞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专业成长显著。实践三年来,1名教师被评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3人次参加省、市級骨干教师培训,1人在市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1人在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东莞市二等奖、片区说课一等奖,16人次承担了市、区示范课、专题讲座。
2.发展学生
学生书画实践能力与创作水平明显提高。学生获奖作品的数量和级别多项超过以前的学校记录(见表2)。
3.文化传承
通过本研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东莞本土文化的认知由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到最后产生探究的兴趣,是本研究成效的重要体现。通过实验前后两次的调查,验证这一变化的过程(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比较了解的选项数由第一次的97项增加到第二次的2530项,增加2433项。很感兴趣的选项数由第一次的632项增加到第二次的1958项,增加1326项。很好地说明了学生对本土文化认知和接纳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走近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儿童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和中华民族艺术的感悟能力。“在孩子新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的时候,就在孩子心底里培育对本土文化的依恋因子。”
【本文为《本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分段利用的实践》教学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