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途径
2021-03-28曾妍
曾妍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要保证校本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良性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充分调研,了解校本课程建设师资现状
我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前,面向学校102名教师先后三次制定和发放了300多份问卷调查表、100多份承担校本课程意向表,对全体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愿、能力,分析我校教师综合素养情况。同时还通过座谈、访谈等调研手段,了解我校教师综合素养现状、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愿景和建议以及开展校本课程将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手段,了解到我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缺乏思考,也不了解,知识结构单一、不合理,严重缺乏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
二、加强学习,转变教师校本课程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必要一环,也是必经一环。
学校决定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了解新时期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培养教师综合素养提出的新任务。明晰和宣传学校办学思想,让学校的培养目标、教风、学风等深入教师之心。引导教师认识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课程的传授者向开发者、研究者和学习者转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决心。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自觉地、主动地、自发地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广开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培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面对学科知识的重组、学科界限的渗透与跨越。有些领域对于教师们来说,是生僻的,甚至是从未涉足过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自我提升,要求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我们的培训思路就是“重点培训”和“点面结合”。为了使培训更加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学校把培训重点放在中青年教师身上,要求他们除学科技能以外,都要主动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技能。“点面结合”的“点”是指已设置的具体的校本课程,以及相对应的授课老师,“线”是指科组、级组、共同体以及各学习团队,“面”是指学校全体教师。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培训实践,“以点带线、以线拓面”,引领和促进学校全体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然后,开展各种培训。一是借助外聘教师的力量,在他们的培训下,我校很多年轻教师现在都能独立开班带校本课程。二是鼓励教师同伴互助,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我,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技能切磋、协调合作和经验共享,促进了共同成长。学校将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计入校本培训课时。三是开展“一科一技能”活动。学校把中青年教师按学科分为4个小组,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如语文组老师练粉笔字、英语组老师练口语等,老师们每天都把自己的训练情况拍照上传到微信群,有专人检查、登记。四是结合学校工会,有针对性地“请进来”开展培训。如聘请市合唱团的专业老师讲授音乐知识,邀请软陶老师到校指导老师们运用软陶制作花瓶、发卡、纽扣、耳环、手链等,效果很好。
另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开展网络课程学习;依托区里的工会平台,培训教师的各种技能;挖掘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学校来培训老师;年轻老师自掏腰包,“走出去”到社会培训机构报名学习各种技能。
总之,只有坚持把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着重落实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才能促進校本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