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田家炳精神,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
2021-03-28张志红
张志红
在当今时代,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一个在学校会倡导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的好学生,在家里却会因为买一双名牌球鞋和家长大吵大闹;一个看不惯别人乱扔垃圾的学生,自己却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问题。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症结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无疑亟需解决。
一、田家炳精神
我们要向田家炳宗亲学习,他幼承庭训,敦品励学,不求闻达,勤俭诚朴,潜心育人,惠泽社群。其数十年致力于公益,捐助教育、医疗等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成为了社会表率、当世楷模。
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奋发图强、志存高远、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还需要有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正是田家炳先生精神的概括和总结。田家炳精神在学校德育的传承,关键是引导学生并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其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和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知情分离
知情分离是中国当代德育的一个痼疾。人的精神生命应该是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部分。通常我们理解的感性生命主要是与我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有直接关系,受“直观”“情绪”等活動的影响。理性生命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并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时,人性才能更加完美或是趋向完美。但是,一些学校将德育的培养简单理解为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仅把道德的理论知识授予学生,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
(二)知行分离
知行分离就是中国当代德育的另一个问题,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不统一,缺乏道德实践,空有一身知识却无一用处,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区别为两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过程。其形成的原因不仅与道德教育方法有关,而且还与道德教育过程有关。实际上道德教育就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仅有知的过程就会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真正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以田家炳精神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文化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如何将田家炳先生的崇高人格与道德精神转化为现实可操作的德育文化课程,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田家炳德育文化必须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服务对象,让学生学习田家炳先生的崇高人格与道德精神;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创新教育策略,加强文化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将学生培养成优秀公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田家炳文化德育的主要育人机制:制度激励—环境浸润—活动体验—学科融合—校本完善—校外延伸。
(二)创新德育模式
田家炳德育文化的育人模式以有效德育和自主成长为机制,重视情境性和时效性。一方面重视德育资源的探索和研究,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全面发展。田家炳德育文化模式体现了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文化特色,更是一种创新。我们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都是基于个人的经历沉淀而形成的多元化田中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纷繁多姿的特点。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文化知识渗透到生活中,感受田中文化的优雅庄重、灵动活跃,领会田中文化的内融性、内驱性特征。
田家炳先生始终秉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做人准则,也正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之一。我们应该以更加有情怀的专业精神、有深度的设计、有内涵的思想作为引领,深化并传承田家炳精神,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