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大后,在小丛林建立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
2021-03-28
1921年,28岁
他们常常彻夜长谈,有时因不能取得一致而相对流泪。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
共产党在30年至40年的时间里,就能统治中国。”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年之前,毛泽东两次到过北京,这两次来京,“北漂”毛泽东在北京城里几乎没有立锥之地。毛泽东穷困,但并不潦倒,他热血沸腾,精神强健。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按照中共一大的要求和斗争形势的需要,1921年10月,在长沙城外协操坪的一个小丛林里,毛泽东、何叔衡主持建立了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
毛泽东“北漂”时期找到信仰
在1949年之前,毛泽东年轻时两次到过北京: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一直呆到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返回湖南;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率驱张请愿团抵达北京,“张”即为祸湖南的皖系军阀张敬尧,毛泽东这次在北京呆到1920年4月,离京赴上海,7月从沪返湘。
这两次来京,“北漂”毛泽东在北京城里几乎没有立锥之地,怎一个“苦”字了得!他青年时代的好友罗章龙后来回忆说:“初始,大家在外吃饭,食费昂贵且不习惯,于是商议自行炊爨,各事所宜,无分劳逸,体弱及事得亦伴食无碍。尝因缺乏炊釜,乃以搪瓷面盆做锅。北京米贵难卖,经常以炒面调成糊,加葱花、盐末充食。一次子升(即萧子升)做了一面盆浆糊,大家外出劳累了一天,虽饿亦无法下咽……我们八人只有外衣一件,出门时轮流着穿……入冬以后,昼则往沙滩北京大学第一院图书馆阅览室避寒,夜则返寓围炉共话。”
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是最穷的一个。出版于1937年7月的《毛泽东自传》中记载:“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在北京的严寒里,毛泽东穿着与同乡青年共用的一件大衣,驻足于冰雪之间,在一片银装素裹中,凝视若火焰般绽放的红梅,满心欣赏,热血沸腾。他乐观,不焦虑;他不抱怨,努力寻找问题症结与解决之道;他不在乎身外之物,他追求精神的强健,还有信仰的力量。
他穷困,然而,并不潦倒。
身为“北漂”,毛泽东受到的打击,远不只是经济上的窘迫。《毛泽东自传》中写道:“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得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当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一份管理员的工作,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月薪8块大洋,非常低的工资了——当时同在北京工作的鲁迅,一个月能拿420块大洋。
其实,来北京前,毛泽东在长沙,已经是一个“名人”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因志向非凡、才华超群,深受学友们的爱戴与推崇。
但是,离开了长沙,在欧美博士成堆的北京大学,只有一个中师文凭的毛泽东,自然没多少人瞧得上他。他曾去听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胡适的课,并向胡适请教问题,胡适以他是旁听生为由拒绝回答。
第一次到北京,也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的远行,但跟当年初到长沙相比,兴奋仍在,却远远少了那份紧张,他已经相当自信了。
自信,是毛泽东的重要性格特征。在湖南第一師范读书期间,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豪迈自信,透纸而出。《毛泽东家书》中收录过他的一封信,上面写道:“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毛泽东出身农家,貌似输在起跑线上:在湘乡读高等小学,“许多有钱的学生都轻视我,因为我常穿破烂的袄裤”;在北京,被欧美博士轻视;在中央苏区,被苏联留学归来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轻视……但轻视,能击败毛泽东吗?
毛泽东广泛地结识各路著名人物,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了解、比较各种思想、主张。在北京,他认识了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梁漱溟、蔡元培、傅斯年、陈公博、周作人……这些人,都在日后的岁月中,跟他有过交集。
毛泽东1919年返湘创办《湘江评论》时,昔日拒绝回答他问题的胡适已相当赞赏他。当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时,胡适立即对毛泽东的文章和《湘江评论》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当然,“北漂”期间,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李大钊。
李大钊不仅当过毛泽东的“顶头上司”,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
伟大的转变已经发生,一个开天辟地的时刻即将到来。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地搜寻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何是1920年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毛泽东亲手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写的是1920年。中国共产党1921年才成立,为何毛泽东1920年就入党了呢?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到1920年。
毛泽东1920年5月5日由北京到达上海。在上海的这段时间,他多次到老渔阳里2号拜访陈独秀,两人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远东事务负责人维经斯基的推动下,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上海发起组通过写信联系和派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长沙列入上海发起组建党计划,由陈独秀、李达联系,请毛泽东负责在长沙建党,并把上海建党建团情况和《中国共产党宣言》、党纲草案、青年团章程、《共产党》月刊及时寄给毛泽东。李启汉、李中也把上海早期党组织及其工作情况向毛泽东通报。
建党初期负责组织工作的张国焘回忆道:“陈先生与在湖南长沙主办《湘江评论》的毛泽东等早有通信联络,他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干,准备去信说明原委,请他发动湖南的中共小组。”“湖南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是由毛泽东发动,于1920年11月间成立。”
毛泽东回长沙后,筹备文化书社,名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实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还在8月22日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派出任弼时、萧劲光等六人进入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然后赴俄进东方大学深造。
1920年9月5日,他在湖南《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列宁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于有主义、有时机、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他认为,要在中国从事于根本改造之计划和组织,须建立一个改造的基础,这就是要建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共产党。
1920年10月,毛泽东发展陈子博、彭平之、刘少奇、柳直荀、张文亮等一批先进青年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次年1月13日召开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毛泽东担任青年团书记。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有16名团员。1921年7月发展到39人,是全国青年团员人数多的省份之一。
1920年11月,经过慎重物色,毛泽东和何叔衡、彭璜等六人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
至此,毛泽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已成為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己的入党经历,毛泽东在1945年回忆:“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指中共七大)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
“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共产党在30年至40年的时间里,就能统治中国”
1921年1月1日至3日,大雪满城,景象簇新。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文化书社集会,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方法。新年会议争论热烈,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主义的有12人,标志着新民学会已成为奉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革命团体。毛泽东发言时表示: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新民学会的78个会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37人。
3月,萧子升从巴黎和北京返回长沙。这年春天毛泽东和他的这位老朋友谈过很多次,他们显然已经出现了思想上的分野。毛泽东对萧子升说:“如果我们要进行改造,就必须来场革命!如果我们革命成功,上策便是学习俄国!列宁的共产主义是最适合的制度,而且是最容易学习的。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同我们一起踏上这条路。”
但萧子升反复讲自由的必要,说不能盲目地模仿苏俄革命。他们常常彻夜长谈,有时因不能取得一致而相对流泪。
争论继续不断,谁都不愿让步,直到1921年7月上海会议前夕两人还在争论。萧子升回忆说:“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谈到黎明,毛泽东仍在说服我参加那个决定历史命运的会议。”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共产党在30年至40年的时间里,就能统治中国。”
出席成立大会的其他一些代表记下了他们对毛泽东的印象。张国焘,后来成为毛泽东的政治对手,把毛泽东描绘为“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穿着一件布长衫”,“也脱不了湖南的土气”。“他的常识相当丰富,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很少。他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的时候常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堕入其中,发生了自我矛盾的窘迫,他便得意地笑了起来。”
另一个早期共产党同志写道:“他给了我一个奇异的印象。我从他身上发现了乡村青年的质朴——他穿着一双破的布鞋子,一件粗布的大褂,在上海滩上,这样的人是很难发现的。但我也在他身上发现了名士派的气味。”
这些代表在湖上租了一条大船,买了食物和酒,在集体游湖的名义下躲开了警察的注意,因而完成了建党大会的工作。借着傍晚度假人多、后来又下雨的掩护,他们的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会后毛泽东回到他的湖边住所,发现萧子升已在蚊帐里睡着了。
毛泽东摇醒他的朋友,急切地告诉他,“我们在船上谈得无拘无束,你没去,真可惜”。
1921年8月,按照中共一大的要求和斗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由上海回长沙后,就开始正式建立中共湖南地方组织。
当年10月,在长沙城外协操坪的一个小丛林里,毛泽东、何叔衡主持建立了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毛泽东传达了党的一大精神,宣布成立中共湖南省支部——中共湖南省委的前身。毛泽东任湖南支部书记,何叔衡、易礼容任支部领导成员。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那年10月,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我是委员之一,接着其他省、市也建立了党组织。”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之一李达,十分关注湖南党组织的工作,曾说:“我看湖南支部做得好!我初见润之就觉得他言出有理。他现在在湖南有言有为,好!”
毛泽东1921年10月领导成立的中共湖南支部,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党组织。1922年5月成立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是全党领导得力、组织严密、工作出色的地方组织。毛泽东历任中共一大代表,中共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八、九、十届中央主席。在中央委员会任职超过半个世纪。这一传奇经历,迄今在党史上无人比肩。
30年后返回北京
1949年3月23日,一支由11辆小汽车和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行进在华北大地上,山道弯曲,尘土飞扬。
毛泽东戴着风镜与口罩来抵挡灰尘。他的心情大好,与随行人员有说有笑。车队的行进路线是:西柏坡、灵寿、正定、曲阳、行唐、唐县、保定、徐水、定兴、新城、涿县,再换乘火车,目的地——北平。
北平!北平!毛泽东怎不思绪纷飞!距离他上一次到北平,已经整整30年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9月30日,毛泽东在闭幕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翌日,就是开国大典。
一个30年前的“北漂”,主导了北平这座古城、中国这个古国的改名与新生,一个何等励志的故事!★
(责编/兰嘉娜 责校/黄梦怡 来源/《100年前,一个“北漂”青年的励志故事》,关山远/文,《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1月11日10版;《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夏远生/执笔,黄纯芳/整理,《湖南日报》2011年4月20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道路选择》,张家康/文,《红岩春秋》2018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