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列宁,参与组建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支部
2021-03-28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消息传到学校,刘少奇和中国留学生都激动万分、彻夜难眠。
刘少奇立即和同学讨论入党问题
刘少奇(1898-1969),湖南省宁乡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和同时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急切地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经历了异乎寻常的曲折。18岁的刘少奇甚至还有一段投笔从戎的经历。1921年春天,刘少奇同任弼时、萧劲光等十几人从上海启程,历时3个多月,跋涉7000多里,于7月9日抵达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刘少奇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确立了人生信仰。
18岁的刘少奇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长沙陆军讲武堂录取
1916年夏,一个满怀憧憬的翩翩少年急匆匆地行走在长沙街头。这个少年就是未满18岁的刘少奇。这是他首次从老家宁乡炭子冲步行来长沙。
暑假过后,刘少奇以优秀的成绩直接插入宁乡驻省中学读书。
当时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一场革命风暴正在酝酿。长沙学校中的革命知识分子致力于传播新思想,社会上的革命分子则组织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这种情况已经不容许一个进步青年一门心思钻研书本了。
这时的刘少奇英姿勃发,尚武精神达到极致。他崇拜西汉苏武、东汉班超,钦慕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决定投笔从戎,以身许国。1916年秋,刘少奇报考了长沙陆军讲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在此之前,刘少奇用着“刘卫黄”的名字,为了“立奇志”,他将名字改为刘少奇。从那时起,“刘少奇”这一名字开始渐渐走进中国革命的事业之中。
1917年春,长沙陸军讲武堂开学,刘少奇除军事训练外,还学习了几何、代数、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可是,这样安心学业的好景不长。半年之后,护法军与北洋军在长沙交战。战火中,讲武堂受到严重破坏,学生们四散离去,刘少奇只好回到家乡积蓄能量。他潜心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大学。这一段时间,他复习和自学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和一部分大学课程,还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
1919年初,在同学的帮助下,刘少奇再次来到长沙,进入长沙私立育才中学毕业班学习。在他即将毕业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在遍及全国的新思潮激荡中,还没拿到毕业证的刘少奇匆匆筹措路费,从湖南赶往北京参加五四运动,从此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
“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
在北京,刘少奇被这里的新思潮和活跃的氛围所吸引,他决定在北京报考大学。经过一番刻苦复习,他报名的几所大学都考上了,但由于无力承担学费,只能放弃。
之后,刘少奇又辗转考入不收学费的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在这里,他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了解到俄国十月革命等情况。1920年夏天毕业后,由于没有筹到赴法的费用,刘少奇赴法勤工俭学的愿望也化为了泡影。
1919年冬,正当刘少奇在家苦苦等待时,他从《大公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正在组织在湘知识青年赴俄勤工俭学,并且费用比较少。
刘少奇又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
刘少奇早就对十月革命的故乡充满了向往。他来到长沙船山学社湖南自修大学,找到进步人士贺民范校长,贺民范当即介绍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帮助他联系赴俄留学事宜。贺民范对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刘少奇非常赞赏,亲笔写信推荐他到上海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学习。
刘少奇到达上海时,外国语学社已经开学。同他一起到上海学习的,还有湖南老乡任弼时、萧劲光以及进步青年罗亦农、柯庆施等。这里设施简陋,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把铺盖摊在地板上挤在一起睡。
这些有志青年们想到自己探寻真理的理想和即将赴俄学习的任务,便对种种艰苦的生活环境毫不在意。
刘少奇性格深沉文静,对学习抓得很紧,除了规定课程和集体活动外,就是背俄文、看书报和阅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的同学萧劲光后来回忆道:“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中国革命问题。”
在上海,刘少奇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领导和组织的各种政治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社会实践斗争活动,使刘少奇很早就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与工人运动的实际有机结合。
刘少奇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进一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作好了赴俄学习的充分准备。
后来,刘少奇回忆说:“我们在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经过了研究、考虑,和无政府主义者辩论之后,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行程七千里,历时三个月,到达莫斯科
1921年春,刘少奇和任弼时、萧劲光、彭述之、罗亦农、袁达时等一道,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艰辛的赴俄留学之旅。他们轮番经过水路和陆路,行程七千里,历时三个月,于1921年7月9日到达莫斯科。
苏维埃俄国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这群远道而来的的勤工俭学学生,认真地登记下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为了表达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青年最诚挚的欢迎,组织决定,安排青年们轮流列席正在如火如荼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突如其来的喜讯迅速在这群青年中传开,得知消息的刘少奇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他万万没有想到,初抵莫斯科,竟然就有机会坐在宏伟的会场大厅里,聆听来自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探讨革命大事。
随后的几天,刘少奇和同伴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大会。会上,他如愿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十月革命伟大导师——列宁。列宁流利的德、法语,沉着果断的谈吐,以及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出的诚挚果敢的政治家态度,给刘少奇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家与革命等问题的精辟论述,以及对于俄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和方针的阐述,更是令正在苦苦寻找救国之路的青年刘少奇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8月,刘少奇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简称东方大学)。由于当时苏维埃俄国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食和其他一些基本生活资料非常匮乏,饥荒随处可见。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活必需品按人头配给,只对红军、儿童和高级知识分子有所照顾。即使能享受红军待遇,东方大学学员依然感到饥肠辘辘。萧劲光后来回忆说:“那时真是饿得难受。我们的课堂在四层楼上,我们都是年轻小伙子,本来上个四层楼算不了什么,可是那个时候上四层楼真困难啊,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挪,中间还得休息几次,一次是走不到顶的。”即使这样,刘少奇等人还必须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到街上站岗,星期天做工或进行军事操练。因为忍受不了艰苦,一些人想到了退学,但刘少奇坚持了下来。
年轻的刘少奇思想乐观,从不叫苦。他只感到时间不够用,总希望在莫斯科短暂的留学期间,能够尽量多学习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在这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思想政治素质大大提高。萧劲光在回忆录中写道:“刘少奇的好学令人印象深刻。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刘少奇和中国留学生都激动万分、彻夜难眠。刘少奇立即认真考虑入党的问题。他主动与政治教导员交流谈心,和同学讨论入党问题。
多年以后,刘少奇与侄女聊起过当年入党的事:“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1年冬,东方大学中国班第一批由团员转成的共产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党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中共旅莫支部。刘少奇就是其中一员,并担任了党支部委员。
在清水塘的农舍里,刘少奇与毛泽东两双热情似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22年春,刘少奇接到党的通知,要求他即日回国工作。到达上海后,24岁的刘少奇受赤色职工国际工会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派遣,来到湖南工作。
从上海辗转来到长沙已是8月,刘少奇顾不上舟车劳顿和天气炎热,径直去清水塘找中共湘区委员会接头。在清水塘的一间农舍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毛泽东。
在此之前,刘少奇对毛泽东的名字早有耳闻,虽然未谋面却神交已久。同时,毛泽东也已听说过刘少奇的名字和大概情况,当他们各自经历了艰辛的探索之路后不约而同地走到了革命的旗帜下,两双热情似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和握手!从此,两位革命者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携手,共同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刘少奇的家乡宁乡与毛泽东的家乡湘潭相距不过100公里,同为湖南人的刘少奇与毛泽东在此之前应该有机会见面,却为何没能早些相识呢?
1916年,刘少奇第一次从家乡来到长沙时,他和同学选定了省城最著名的第一师范和另外两所学校报了名。后来,刘少奇了解到第一师范有规定,学生毕业后要分配在本地从事三年小学教学工作,才允许调动工作。而当时的刘少奇向往到湖南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为国建功立业,所以主动放弃了在一师读书学习的机会,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优秀少年失之交臂。
在清水塘农舍里,刘少奇与毛泽东这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一见旧故、彻夜长谈,两盏闪烁着火光的油灯把漫漫长夜照明。毛泽东向刘少奇仔细介绍了湖南地区共产党的组织及工人运动发展情况,刘少奇也向毛泽东传达了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并把陈独秀委托他的17份文件亲手转交给了毛泽东。
当时,眼看蓬勃发展的湖南工人运动如同一堆干柴,即将熊熊燃烧起来,毛泽东正愁缺少领导力量,中共中央适时把刘少奇这位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马列新秀派回湖南,毛泽东得偿所愿,对湖南的工运更加自信。刘少奇遵从马列、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也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经过一连几天的彻夜长谈,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革命意志历久弥坚。刘少奇对在清水塘同毛泽东的相识相交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30年后的1952年,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的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长沙时,专门携夫人王光美一道去寻访了同毛泽东初次见面和握手的清水塘。
“浑身是胆的刘代表”
在湖南,刘少奇先后组织领导了湖南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长沙纺织工人大罢工、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在工人运动中,刘少奇充分发挥自己掌握了丰富的马列主义知识的优势,亲自主笔撰写了各类宣言、协议、传单、通电,旗帜鲜明地宣扬无产阶级思想,积极联合社会各个阶层支持工人罢工斗争,为工人提供了向腐朽势力开战的有力武器。
1922年9月,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在酝酿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在安源和粤汉铁路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况下,毛泽东经中央同意派刘少奇前往安源路矿协助李立三领导工人运动。
刘少奇到达安源,和李立三一道周密准备,9月13日午夜,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向全路矿各处工会组织发出罢工命令,次日罢工正式开始。
俱乐部代表工人向路矿当局明确提出,要求切实保障工人的政治权利、改善待遇、增加工资、组织工会等十七项复工条件。
路矿当局在收买工人领袖、派人刺杀李立三等阴谋破产后,勾结当地军阀在安源设立戒严司令部,企图用武力解散工人俱乐部,镇压罢工运动、抓捕工会领导。由于安源一万多工人罢工组织严密、安排周到,路矿当局的破坏手段没能奏效。
9月16日,刘少奇作为工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只身进入杀气腾腾的戒严司令部,与路矿当局进行唇枪舌剑的谈判。
刘少奇英勇无畏,沉着机智,被工人称为“浑身是胆的刘代表”。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和寒光闪闪的刺刀,刘少奇义正词严,坚持以十七项复工条件为基础,声色俱厉地说:“如果不能达到万余工友的要求,就是把我剁成肉泥也解决不了问题。”这时,数千工人包围了司令部,声言谁要敢动刘代表半根毫毛,就要把路矿当局打得片瓦不留。路矿当局和戒严司令部不得不败下阵来。
最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以路矿当局承认工人提出的十三项复工条件而赢得胜利。这样,连续坚持五天五夜的大罢工宣告胜利结束,工人俱乐部名声大振,广大路矿工人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俱乐部。
1923年2月,“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在这紧要关头,李立三调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刘少奇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
1924年秋天,刘少奇在安源创办了中共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党校,主要培训工人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1927年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而安源的党组织依然得到迅速发展,党员人数约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1/4,安源赢得了“小莫斯科”的称号。
安源工人俱乐部在革命形势恶劣的情况下“一枝独秀”,为全国工人运动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工人士气。
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广州迁往武汉办公,29岁的刘少奇集全总秘书长、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等多职于一身,成为全国瞩目的工运领袖。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转入地下,由此,共产党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着斗争:一条战线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另一条战线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即白区开展秘密工作,发动群众,配合土地革命斗争。刘少奇受中共中央派遣,开始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北方军阀的心脏地域进行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
(責编/黄梦怡 责校/陈小婷 来源/《刘少奇的青少年时代》,张殿兴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刘少奇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不平凡的留学经历》,张继业/文,新华社2016年7月1日;《青年刘少奇的初心之旅》,沈鹤/文,《湘潮》2018年第9期;《刘少奇如何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陈斌、唐莲英/文,《解放日报》2018年12月4日;《刘少奇的青少年之路》,罗雄/文,新华网2014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