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2021-03-28陈琪

新课程·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

陈琪

摘 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脉络,去感知知识的拓展方向。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发生和获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成过程;发现过程;应用过程

一、合理创设新知情境,激发学生认知需求

物理概念、规律某种程度上讲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引发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这需要我们教师巧妙引导。合理创设新知情境,课堂伊始成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产生认知需求。例如,教学“静电现象”时,教师可以用一只有魔力的气球导入:经摩擦后的气球能够吸在墙壁上、能够吸引自然悬挂的弯柄大雨伞转动、能够吸引细水流改变方向等。再让学生用桌上准备好的气球来尝试。在此基础上可以追问:“气球怎样才会有魔力?”“你知道这种魔力是什么力吗?”从而顺利引出新课教学。

再比如,教学“大气压强”时,教师用一个大的纯净水桶替代书本的易拉罐压瘪实验,让一位学生配合将点燃的酒精棉花放入桶内,教师用大块橡皮泥封住桶口,等待片刻后一声巨响袭来,试问还有谁不觉得震撼?

教师用夺人眼球的物理现象创设了新知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而要真正理解并解释这些现象,就需要我们接下来付出努力,有效地促進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还原概念生成过程,提升学生认知深度

学生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形成物理观念,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比如“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普遍觉得抽象、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这一实验。有些教师嫌实验器材准备麻烦,干脆不做实验,有些教师以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借口,用播放多媒体动画代替实验操作,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掌握。

“比热容”这一概念其实就是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本领问题,那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的思维训练过程,感受不同物质的吸热全过程,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并内化“比热容”的概念。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1)被加热物质的质量有何要求?(提示:生活经验烧一壶水和半壶水所需时间不同)(2)加热工具有何要求?(这里可以和学生探讨对书本两个酒精灯的改进,用水浴法替代)相同的加热方式,加热时间越长,表明物质吸收热量越多,把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加热的时间。(3)怎样比较升温快慢?(提示:类比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的能见度都比演示实验高。学生有了之前“水的沸腾”实验的操作基础,完全可以自己尽情地去探究。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增加对“比热容”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小组汇报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建立起“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吸热升温情况不同”这样的概念,更好地理解了“水的吸热本领比沙子强”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引入“比热容”这一概念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重演规律发现过程,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物理规律是科学领域内普遍接受的结论,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概念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重演规律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找到规律的源头,从而真正理解规律的含义。

例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书本上小明和小华的观点固然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但是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有些突兀,为什么要去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又是怎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上完课,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还是一知半解,所以笔者建议还是重回溯源,带领学生重演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定律的来源。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入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尔的“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规律得出的全过程,再现前人思想、方法与技巧,发现这一规律得出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更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点,为规律的细化、挖掘、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知识应用过程,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活动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挖掘新知生长点,借助旧知获取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网络的自主建构。”关注知识的应用过程,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牢牢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尝试追根溯源,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双重提升。

例如,水平台面上放着一个物体,用5N的水平力推物体,物体没有被推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___5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这道题目,每次出现总会有学生出错,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前概念中关于推不动的理解就是“力太小”,所以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小于”这个答案。作为老师,对于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怎样进行纠正,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种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追溯本源”,也就是弄清题目到底在考查我们哪一个知识点。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考查的是物体在“推不动”也就是“静止”状态下的受力情况,正确的结论很快就能顺利得出。

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中,教师是再现知识形成过程的还原者,带领学生从合理的情境中去还原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去追溯知识的本源,适时重演或再现前人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辛亚.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物理教学探讨,2018(12).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再谈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注入活力奏响高中政治课堂美丽的华章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学尝试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