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2021-03-28盖沂超张妙兴孙艳红
盖沂超 王 寅 张妙兴 李 宁 孙艳红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东莞市南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71
受全球一体化、社会多元化之剧烈冲击,我国一些优秀的价值观、文化要素等呈现逐渐淡化之劣势。面对此种情况,高等教育应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在高等教育专业课中融入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精髓,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重点、热点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工作建设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所有高校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内容建设要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要求。《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药高校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药知识传承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往专业课中思政内容隐而难现,如今教师需要提高认识,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突显出课程思政元素。面对新冠疫情,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手段上积极革新,大力推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这也给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笔者对《金匮要略选读》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经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课程特色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关怀元素,是中医文化一大瑰宝。课程注重守正创新,内涵上强调传承精华,溯本逐源,突出中医杂病辨治核心特点及经方组方原理、应用要诀,与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精神深度契合。除专业知识外,课程学习亦有助于培养同学正确的世界观、国家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医事业,具有职业责任感及一定的法律意识;具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金匮要略》彰显出极具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观,是中医成才之基石。以原文为源点,可辐射中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实践。根据其特色和优势,教师需深入研究医学类人才的育人目标和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医学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知识性、人文性。于传授中医经典知识注重杂病诊治培养唯物辩证思维的同时,巩固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教育,着力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之医学精神,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同学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万广宋等[3]对《伤寒论》课程思政的论述可供参考。
2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在各知识点中均能有不同程度体现,若能加强与思政课程的深入融合则可更好提高同学综合素质[4]。笔者列举几点体会,以示一斑。
2.1 以序言为例 序言能展示课程之精华,从思政角度分析亦然。成书背景上,《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提到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环境极为恶劣,很多人因疫病死亡,但当时诸多医者缺乏仁爱之心,难以精研医术。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5],终著成《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与当今社会之价值观变化较大,虽时过境迁,医者所需仁心仁术却始终如一。医圣在文中所展示出的悲天悯人、精勤学习、热爱中医药事业等内涵孕育了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尊重生命、社会平等的价值观,大医精诚之理念。宋代整理本书时所撰《金匮要略方论序》提到“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6],反观现在我国部分医生、学者难以潜心求学,急功近利,而仲景编撰本书之精神可培养务实严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人才之决心。从当代经典发展来讲,可利用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的作用,及云南省在“一带一路”中对其他国家中医药传播的地位等角度培养国家富强观、公民爱国观。教师可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维度出发,通过对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国际与中国特色、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金匮要略》是杂病辨证论治之专著,具有医学哲学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特点,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该书被称为“方书之祖”,所载经方依然是如今科研、临床的重点和热点。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将其知识作为重要指导,而中医药对我国防治该病所取得的成绩世人可见,这可增强同学对中医、中国文化的自信。历代研究《金匮要略》的诸多注家认识不一,可让同学体会经典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进而增强其对民主观、自由观的认识;亦可培养其在学术上勇于质疑的精神。中医经典的学习并无定法,可从这方面培养同学自我认知、不断总结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态度。
2.2 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6]篇为例 本篇是《金匮要略》的总纲,体现仲景对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及疾病防护等之认识,蕴含了医圣对人、自然、社会、健康、疾病、医疗及其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本篇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医学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辩证法等内容在其中均有所体现。如仲景提出,疾病由内外因相合所致,内因是主要条件,外因是重要因素,体现出辩证法思维。原文中对望闻问切之诊断要点的论述可体现出对患者悉心仔细观察,体贴入微,待人如己的仁爱之心。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可培养对复杂问题整体考虑的大局观;预防疾病要“无犯王法”的观点可加深对法治观的认识;“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厥阳独行”而致病,“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等方面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等观念不仅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思考,亦与和谐观深度契合。
2.3 以百合病诊治为例 具体疾病的诊治方面,只要深入发掘,思政内容亦无处不在。此处以百合病为例进行浅析。百合病记载于《金匮要略》第三篇[6],对百合病的病名理解与方后注中“大便当如漆”“中病,勿更服”等知识点的理解均有异议,因分析角度不同,经典阐释中存在诸多看法亦属其重要特色。若能有效利用自己知识体系分析复杂问题可培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批判性思维,明辨是非等科学态度。病因病机上,百合病多与现在之癔病密切相关,可体会精神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增加人文关怀。主治方百合地黄汤中严谨、灵活之组方思路亦是培养大局观、变通观的一个方向。百合的多重炮制工序俨然展示出仲景用药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泉水的使用,亦可引申出保护自然的思考。百合地黄汤服用后“大便当如漆”,可体会医圣对患者服药后的情况深切关怀地仁爱之心。以患者尿时之情况判断疾病的预后,可领略务真求实之态度。篇中有诸多百合病误治后出现变证的治方,提醒同学临床出现误诊误治在所难免,可培养医生勇于正视错误并加以修正的积极态度。百合洗方所展示的外治法,可领略仲景灵活多变的治疗思路,培养博学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百合洗方后注有“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的饮食宜忌,可体会从生活上全方位调护疾患的人文关怀。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对课程有了深入认识,合理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亦是重要环节,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须将课程思政的总体构思作为教学大纲、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将其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线上及线下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论文等环节。同时将信息技术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教学虽以规划、统编教材为蓝本,但不应被其所束缚,任课教师要以“大教材”为概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根据现代教学特点线上线下两手抓。尤其是疫情发生后,线上教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积极推行。很多线上资源均可以用于充实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如:国家精品课程、慕课、学习强国、学习通、高校网络在线课程等均可以成为重要载体。线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及课后讨论,以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为实施手段。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文化自信,诚实守信,热爱中医事业等素质为教学目标。
本课程任课教师多有门诊工作,宜考虑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安排同学分组跟诊,除了可提高其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依法行医观念,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尊重从事医学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态度;为患者隐私保密,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关爱患者及构建医患沟通能力,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体会平等价值观等,这些思政内容均可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
4 结语
中医学属于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经典是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强调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和谐共建,协调发展。中医学教育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患者身心健康。《金匮要略选读》课程可提高学生中医药水平,并从一定角度培养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可与思政课相得益彰,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