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主任辨治支气管扩张经验浅析
2021-03-28夏奔陈炜
夏 奔 陈 炜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可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性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咯血,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而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为支气管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结核感染、麻疹、百日咳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2]。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现代医学常用抗生素、祛痰剂等药物,对患者的症状、病情的进展有一定的减轻和遏制作用,但抗生素随着机体的耐药,其疗效往往不尽人意。陈炜主任医师师从全国名中医韩明向教授,为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二十载,擅长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炜主任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风为病之主因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头面、肌表等阳位。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与风邪相合而侵犯人体。其中风寒、风热之邪伤肺最多,寒性收引,易闭郁肌表腠理,致肺内郁而化热,则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疾病;而风热邪气属阳邪,风性开泄,直入腠理,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咳痰;热邪耗气伤津、迫血妄行出现咳黄痰、咳血等症状。故邪气外感是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的最主要原因。
1.2 痰热瘀为病之产物
1.2.1 痰的生成 支气管扩张患者早期多有肺部感染、百日咳、麻疹等疾病病史[3],因失治误治、调护不当致肺气虚弱,肺气虚卫外及通调水道功能受损,致湿邪内生,聚而成痰;另因脾喜燥恶湿,痰湿之邪为阴邪,易耗伤脾阳,导致脾阳受损继而生痰;痰湿邪气壅滞三焦水道,日久不去而化热,耗伤津液使痰液粘稠度增加,导致痰邪在体内久而不去,且痰液粘稠度增加更易阻滞气机,使湿聚水停而生痰,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1.2.2 热的生成 热邪的产生与痰邪稽留不去和肺主宣降功能失调关系密切,痰邪久留不去可郁而化热;且痰邪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可致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出现咳嗽、咳痰。邪热为患,或外感风热,或痰邪郁而化热,可损伤人体阴液,阻塞气机,日久耗散正气。
1.2.3 瘀的生成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4]。”因此,气行则血行;反之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痰湿实邪阻碍血行,均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产生瘀血。支气管扩张的患者除上述两种情况致瘀血生成之外,还有一重要因素,因热邪是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常见病理因素,热伤肺络,耗血动血,从而可形成出血之势,随咳嗽而出则为咯血,反之因失治误治或者肺气虚弱无力排出者,血液滞留于体内则滞而成瘀。
1.3 正虚为病之根本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邪气所侵犯的部位,(它的)正气必定虚弱[5]。故陈炜主任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早期患者多为肺气虚,症状轻微,多数患者诉其易感冒,随后子病及母,导致肺脾气虚,由于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咳久咳,伤津耗气且痰多郁久化热,亦能伤人体阴液,故后期常出现气阴两虚之相。因现代人贪凉饮冷,生活不节,临床也能见到不少阳虚之人。
因此,陈炜主任认为支气管扩张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痰热瘀为病之产物;正气虚弱为病之根本,以风为先导,外感邪气为病之诱因,三者互为因果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迁延不愈。
2 辨治经验
2.1 祛风解表为先,止血凉血为急
2.1.1 治风 风邪致病,因其为阳邪,最易伤人体上部的特性,故病情的加重多是从上呼吸道开始,中医认为多从表证开始,故治疗表证可以截断病势。对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风寒表证明显者,常选用麻黄汤发散风寒,对于风热表证明显者,常选用银翘散加减,若兼有鼻塞、流黄脓浊涕者,予以苍耳子散加减。陈炜主任极重视肺之门户的治疗,对于咽痒即咳者,陈炜主任认为此亦为风邪作怪,喜加用疏散内外之风的蝉蜕、地龙使风祛痒止,现代医学认为咽痒即咳多见于气道高反应性,而现代研究[6-7]表明地龙对组胺所致过敏性哮喘有阻抗作用;蝉蜕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滞过敏介质如组胺等释放,抑制Ⅰ型、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而对于咽痛的患者,陈炜主任选用桔梗汤酌情加用木蝴蝶、青果、薄荷、大青叶、板蓝根等药物。青果最早出自于《滇南本草》,正如书中所云:“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疽。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2.1.2 治血 咯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咯血无论出血的多少,若不重视极易发展成大咯血,故及时正确的止血是治疗关键。造成咯血的主要原因是热伤肺络、迫血妄行,对此,治疗以凉血止血为基本大法,配以清泄肺热、养阴润燥之品,常选用小蓟、血余炭、藕节炭、黄芩、栀子、沙参、麦冬等药物。由于肺居上焦,为华盖,热性炎上,故其它脏腑热邪亦会影响肺脏。溯其根源,采用脏腑辨证之法治疗它脏之热对于肺热乃至咳血的治疗尤为关键。对胃火炽盛的患者,陈炜主任喜用生石膏、黄连、黄芩、石斛等药物;对于肝火犯肺型,患者常表现为胸胁部疼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等症,对此陈炜主任加用郁金、延胡索、青黛、槐花等;若患者表现为表情焦虑,舌尖红等心火亢盛之相,陈炜主任好加用栀子、百合等药物。而对于咳血伴面色无华,气短乏力,恶风便溏的患者,陈炜主任喜用仙鹤草、血余炭收敛化瘀止血、强壮补虚,人参、黄芪、白术、炮姜等药物益气摄血、温中健脾。而对于咯血量多的患者,亦需现代医学介入。
2.2 理气化痰为主,清热养阴为要
2.2.1 治气 理气之于支气管扩张,为降气、宣气、行气之意,而降气法是处理咳嗽症状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肺脏喜润恶燥的特点,陈炜主任常选用杏仁、紫菀、冬花等温润降气之品,既降肺气又通腑气,此为降气;然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而言,痰邪是贯穿疾病始终的产物,一味的降咳止咳会导致痰邪闭而不出,陈炜主任认为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治疗时应双向调节,加用宣通肺气的药物使肺之肃降功能亦得以恢复。临证时陈炜主任喜用桔梗、苏叶、黄荆子等宣通肺气之物,此为宣气;人体津液的运行都需要气来推动,气滞则水停,气滞则血瘀,故陈炜主任常加用陈皮、枳壳等行气之品,此为行气。
2.2.2 治痰 化痰法为清化热痰和温化寒痰两种。支气管扩张患者由于其多咳久咳,伤津耗气,且痰浊多日久不去,郁而化热,故临床以痰热者多见,治疗上在遵循“热者清之”原则的基础上重视“脾为生痰之源”,常选用千金苇茎汤合二陈汤为底方,若痰黏难咯者,加用瓜蒌、竹茹、贝母等润肺涤痰;若黄脓痰多,加用鱼腥草、桑白皮清热泻肺,消痈排脓;若是痰多而胸闷气喘,常加用葶苈子泻肺平喘,散肺中水气,如《金匮要略》所云:“支饮不得息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支气管扩张患者多见咳吐热痰,此为常态,但临床亦能见到阳虚之人,对于咳吐湿痰者,陈炜主任遵循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宗旨,以温化寒湿、理气健脾为主,多选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四君子汤加减。若病人症见怕冷,尤觉背部寒冷,手足不温,脉沉,陈炜主任提醒我们,此正是《金匮要略》所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加用附子、干姜、细辛、甘草等药物。因脾主四肢,干姜、甘草可温补中焦阳气,配合温阳化饮的干姜、细辛、附子使背寒去,手足温。
2.2.3 治热 热邪是支气管扩张患者痰邪稽留不去及出现咳血症状的最主要因素,故清热法亦有截断病势,缩短病程的好处。对于肺热重的患者,陈炜主任常选用黄芩、黄连、连翘、栀子等药物,伤寒论中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汤类、泄心汤类方剂中就多次提到,且黄连善于清上焦热,栀子善清胸中烦热,如《伤寒论》所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泄心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现代研究[8-10]表明连翘、黄芩均明显的具有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若是痰与热结而胸痛的患者,陈炜主任喜用小陷胸汤加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黄芩、黄连性味枯燥,恐有伤阴之虑,且热邪本易伤阴,故临证时陈炜主任强调须酌情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热养阴之品,处处顾护阴津。
2.3 补虚扶正为本,活血化瘀为助
2.3.1 治虚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密切相关,而正气虚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故陈炜主任重视扶助正气。《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因此,陈炜主任认为固护胃气为扶正之始,临床见到纳食不馨、腹胀者,必予枳壳、谷芽、麦芽等健胃消食、理气除胀药干预,若兼有舌苔白腻之像,常加用藿香、佩兰、枳壳芳香化湿、行气开胃;支气管扩张患者尤以气阴两虚型为多见,常表现为咳嗽、咳黄黏痰、乏力、易感冒、便溏、舌红少苔,脉细。临证时陈炜主任除加用西洋参、紫菀、冬花、前胡、贝母、沙参、麦冬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外,还喜配以用白术、山药、黄精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亦有培土生金之意。《本经逢源》云:黄精为补中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现代研究[11]表明黄精可以通过提高IgA/IGM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若自汗明显者,常予以玉屏风散固表止汗。若病久及肾而表现为夜间潮热、盗汗者,加用生地、知母、地骨皮、功劳叶等药物,清透虚热,养阴止汗。
2.3.2 治瘀 支气管扩张患者易导致瘀血的内生及稽留不去,此为离经之血,其已失去濡养人体的功能,而且阻碍新血的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故活血祛瘀法亦有扶正之效。体内有陈旧瘀血的患者可咳吐少许黯淡血液,但多表现为舌下瘀斑显露、增粗,脉细涩;血为阴,气为阳,而阴无温不以化,因此,陈炜主任常加用当归、川芎、桃仁、芍药等药物,其中当归性温味甘、辛、苦;入心、肝、脾经;甘温通,辛散能行,既能养血又能化瘀,使得祛瘀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且《神农本草经》提到: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故当归对于久咳有瘀之人尤为合适。其配合“血中气药”川芎、桃仁,可增强活血补血之效;配合芍药共凑活血祛瘀,养血敛阴之效;对于病久之人,遵循“痼病必瘀、久病入络”的理论思想,常加用搜风通络之地龙增强祛瘀效果、加用黄芪补气生血,蕴有补阳还五汤之意。
支气管扩张患者应尽可能饮食清淡。禁食生冷、海鲜、肥甘厚味之类。此外,陈炜主任还强调,支气管扩张患者要培养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多愁善感、忧思恼怒,要起居有常,注意保暖,否则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3 病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55岁。2019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黄痰伴间断性咯血10余年,再发加重半月。每因季节变换或受风着凉发病,此次因外感风寒致旧疾复发。刻下:咳嗽,咳吐黄脓痰,偶见痰中带血,量少,色鲜红,喉间痰鸣,口干,乏力,大便较干,小便赤,睡眠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既往有百日咳病史,无吸烟饮酒史。中医辨病为咳嗽,辨证为痰热壅肺,热伤肺络。治则:清热化痰,止血养阴。处方:桑白皮30 g,薏苡仁30 g,芦根20 g,南、北沙参各30 g,石斛10 g,枇杷叶20 g,浙贝母10 g,地龙10 g,仙鹤草10 g,血余炭10 g,苦杏仁9 g,前胡10 g,百合10 g,玉竹10 g,冬瓜子10 g,黄精10 g,诃子20 g,竹茹1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二诊(2019年10月23日):服药次日口干、大便干症状减轻,7剂后咳吐黄脓痰明显改善,痰中带血现象消失。现患者诉前日因饮食不洁后出现食欲不振、仍有咳嗽,咳吐黄白痰,舌红,舌苔稍白腻,脉滑。前方去南北沙参、血余炭、苦杏仁、前胡;加枳壳10 g,炒二芽各30 g,茯苓10 g,白术10 g,藿香10 g,佩兰10 g。再服7剂。
三诊(2019年10月30日):患者诉饮食恢复正常,但仍有咳嗽,痰少色白,稍感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去枳壳、炒二芽、藿香、佩兰,加紫菀10 g,款冬花10 g,党参10 g。继服7剂。嘱咐患者保暖防寒,饮食清淡,心情舒畅,可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提高抵抗力,避免复发。
按语:本案例是支气管扩张,辨病为咳嗽。该患者病久体内稽留邪热,复感外邪后入里化热而出现咳嗽,咳吐黄脓痰,甚则痰中带血、乏力等一系列症状。为痰热壅肺、热伤肺络证,治拟清热化痰,止血养阴之法。方选千金苇茎汤去桃仁为底方,加用浙贝母、竹茹治热痰;枇杷叶、桑白皮清泄肺热,降气止咳,配合苦杏仁、前胡使得降中有宣,调治气机;仙鹤草、血余炭治血,使得止血不留瘀,兼有补虚之功;鉴于患者有口干、乏力、大便干、小便赤、舌红等阴虚有热之相,故选用南、北沙参、石斛清肺胃热、养肺胃阴;百合、玉竹润燥养阴兼清心火;黄精补脾肺肾,益气养阴;该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久咳之人必伤肺气,故以味酸收敛之诃子敛肺止咳、配以地龙通络平喘;以炙甘草和诸药。二诊,患者口干、大便干、咳嗽、咳吐黄脓痰明显改善,未见咳血,故上一方去南北沙参、苦杏仁、前胡、血余炭;保留仙鹤草巩固疗效,补虚强壮。现患者诉纳差,且舌苔白腻;陈炜主任在治疗时注重固护胃气,故加谷芽、麦芽、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配藿香、佩兰、枳壳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三诊,患者饮食恢复正常,故上一方去枳壳、炒二芽、藿香、佩兰;因患者仍有咳嗽、咳痰,故加用温润之紫菀、冬花降气化痰止咳,稍感乏力加党参补气,配合前方的茯苓、白术,共凑健脾祛湿,培土生金之效。
4 小结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的常见疾病,陈炜主任认为该病初期病在肺脏,随着病情的发展多累及脾脏,期间产生痰热瘀等病理产物,其与外感邪气内外相引推动着疾病的进展,耗伤机体正气,临床以阴虚患者多见。治疗时急则治标,对于出血患者亦止血为急;对于未见出血之人标本兼顾,善于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入手,从祛邪来说,在祛除机体内生疾病产物的同时强调外感邪气的尽早祛除;从扶正来说,在固护胃气的前提下,阴虚之人益气养阴,见到阳气耗损之人亦从阳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