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2021-03-28卜三平
马 博,卜三平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841000)
羊脑包虫病又称为羊多头蚴病,是羊的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随着羊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养殖场不仅要预防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对寄生虫病预防也不能松懈。尤其是羊脑包虫病的发生能够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1 病原简介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为多头绦虫,这是一种体长约在400~600mm,宽度为5mm的寄生虫[1]。脑包虫的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呈乳白色且半透明,在其内部充满透明的液体。成熟的脑包虫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卵子。脑包虫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数年,但其对热较为敏感,通常在70℃的环境中可以被杀死。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季和秋季较为多发。本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地羊场均有发生。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脑包虫病,但其中以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在不同年龄的羊群中羔羊的易感性为最高。3岁以上的羊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肉食动物,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当肉食动物体内寄生的多头绦虫的节片脱落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饲草和水源等造成污染,当健康的羊群采食这些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就容易被病原所感染而导致发病。这些虫卵在羊体内能够迅速发育生长成六钩蚴[2]。六钩蚴是对机体损伤较大的一个寄生虫阶段,其不仅会破坏羊的肠道黏膜还可以到达脑部积液中,并在其中发育为多头蚴。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羊等偶蹄类动物,也可以感染马和猪,甚至可以感染人。其寄生在被感染动物的脑内,有时也会在脊髓等部位寄生。多头绦虫的幼虫,能够在宿主体内迅速生长发育并排出虫卵,这些虫卵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当易感动物接触到这些虫卵后,有部分虫卵会进入脑部,生长成为成熟的绦虫,这时就形成了羊脑包虫病。
3 临床症状
当病羊感染脑包虫病时,通常最初表现为食欲下降和精神萎靡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羊不断出现神经类症状,如转圈和癫痫等。当绦虫体进入羊脑部,最初只引起脑膜炎,但病羊通常会因急性脑膜炎发作,在较短的几天内便出现死亡,耐过的病羊由于虫体对脑部的压迫会出现转圈运动,还会表现出视力障碍,甚至完全失明。当小脑被寄生虫所寄生时,表现出共济失调。在被寄生时会表现出后置麻痹。病程较长的病羊会表现为渐进性消瘦,最后以死亡为转归。
本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3种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通常是指在感染1个月左右。病羊脑部已经损伤严重,会突然出现死亡,在死亡前,表现为暴躁和痉挛。
亚急性型是在感染2个月左右时出现的临床症状,病羊主要是表现出间断性的癫痫。每天均会发病数次,每次发病的时间约在5~10min左右,死亡较急性型慢。
慢性型多发生在感染2~3个月的病羊。病羊的癫痫发病率更低,通常为每日1次或2天1次。
4 病理变化
出现急性死亡的病羊,进行剖检时,主要病变出现在脑部表现为脑炎或者脑膜炎,还常见有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3]。
慢性病例的病羊在剖检后,在脑部和脊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现有囊状多头蚴,数量、大小不等。在这些病变部位可见有骨质疏松,有时甚至有骨穿孔的情况,导致内部向皮肤表面出现隆起。病变周围的脑组织出现阳性反应,有时还见有萎缩性的病变和钙化。
5 诊断方法
本病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进行确诊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进一步检查。
实验室诊断方法是取发病羊的新鲜粪便,约10g加入到生理盐水100mL之中进行混合搅拌,而后静止沉淀15min后,通过纱布过滤去除杂质,取沉淀,多次进行溶解和过滤,待上清液清澈后,将沉淀物制成涂片,进行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见到在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虫卵和孕节片,由此可以确定本病。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由于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为绦虫的幼虫。因此,在羊的饲养过程中要严格对犬类动物进行管控,做好犬类动物定期驱虫和活动区域的消毒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犬类动物与其他野生动物进行接触,尤其是狼和狐等动物。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及时对犬类动物的粪便进行清理,保持饲养环境的良好卫生条件。对于驱虫后的犬类动物排出的粪便,要进行采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以便能够将其中的虫卵彻底杀灭,还需要对羊进行驱虫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羊群进行驱虫工作可以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羊舍内的饲养密度要控制,还要避免多种动物混合饲养。对羊舍进行消毒时,消毒剂要求定期进行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液而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羊群应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饮水,饲料要求营养丰富,无霉变,饮水要求清洁卫生,这样能够提升羊群的抗病力从而减少本病的感染和发生。如果羊群要进行放牧,在放牧前,要对环境进行了解,避免在受到污染的地方进行放牧。
一旦养殖场出现病羊要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处理,确诊为本病的病羊,在其死亡后要对脑部和脏器进行集中销毁。在对羊群进行驱虫时,使用的药物主要有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吡喹酮的用量为20~35mg/kg,而丙硫苯咪唑用量为10~15mg/kg。
6.2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分为两种,即穿刺式和圆锯式。穿刺式治疗是在治疗前需要准确地判断出寄生虫体包囊所在的位置,而后对皮肤进行剪毛和消毒,用消毒后的针刺入羊的颅骨对包囊进行穿刺。随后将羊的头颅扭动使得针孔能够朝下,并将脓液顺着针孔流出,将脓液放干净后再进行术后的处理。如果囊液流出的过程中出现堵塞,需要使用铁丝进行疏通。当流出的囊液出现少量气泡,说明已经基本流干净,可以将羊头摆回原位,而后用注射器抽取2mL碘酊注入包囊中,迅速去拔出穿刺针头,按住针孔。经过10min的保定后,将病羊置于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饲喂,大多病羊在一周后即可痊愈。圆锯式是在需要手术的部位,通过使用圆锯在骨质上做一个U型的切口使脑膜暴露,在确定包囊位置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脑膜流出液体,吸取干净后,注入7~8 mL酒精,浓度为95%。在取出包囊后,用纱布将手术部位擦拭干净,应用青霉素注入伤口,而后将骨膜拉平进行缝合,缝完以后用碘伏消毒手术后的创口,应避免头部出现震动,同时要给病羊注射青霉素,以防止出现细菌感染。
药物治疗是使用药物对病羊进行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有两种方式,灌服的方式和肌肉注射的方式。在治疗前需要对羊进行隔离并对神经兴奋的羊予以镇静,而后使用吡喹酮进行灌服或肌肉注射,灌服时根据病羊的体重计算吡喹酮的使用量,通常为70mg/kg,将其与水混合后进行灌服;肌肉注射是采用吡喹酮和植物油以及石蜡进行混合后,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病羊体内,用药量为60mg/kg。在治疗中,有时需要将吡喹酮和降压消炎类药物进行搭配使用,可以适当降低吡喹酮的使用量,即为5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