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防控的具体分析
2021-03-28艾山麦麦提力赵耀国
艾山·麦麦提力,马 伟,罗 毅,赵耀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0011
随着我国羊养殖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养殖场逐渐越来,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但在各种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不足,其中所产生的常见疾病之一就是羊脑包虫病。这种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会严重影响养殖工作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养殖人员、兽医人员等需要对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治疗、病例特征、诊断措施、治疗方法等予以详细掌握。
1 流行特点
引发羊脑包虫病的主要病因为在羊脑、脊髓等部位,由于多头绦虫的寄生所导致的炎性病变,并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外界环境中,分布着一些虫卵,羊在放养过程中食用的水源和食物中如果带有这些虫卵,就会造成幼虫寄生到羊的体内。而养殖场环境则是引发羊脑包虫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羊在放牧过程中感染这一疾病几率会显著提升。在每年各个季节,这种疾病都可以流行,发病率最高的为春季。而这种寄生虫最为合适的宿主则是犬科动物,一些犬科动物排放的粪便会将多头绦虫虫卵带到外界环境中,在羊放牧过程经过这些地点时,就可能导致这种疾病在羊群中传播。
2 临床症状
在羊大脑、脊髓中,寄生虫的寄生数量存在差异,也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在初期感染羊脑包虫病以后,患病羊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神经症状较为轻微,难以通过观察直接发现,因此难以在最佳时机进行有效防治工作。当患病羊体内寄生虫数量繁殖到一定程度以后,临床症状也显著体现出来,此时该疾病通常已经在羊群中大范围传播,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患病羊发病以后,初期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目光呆滞、口腔分泌泡沫状液体等症状,并且伴随行动不便、姿态不稳定、磨牙等现象,并且患病羊还会产生向前走向后退、转圈运动等行为。
3 病理学变化
针对病死羊,解剖后发现,该疾病对脑神经造成主要危害,引发严重的脑膜炎。羊的大脑、脑髓液等位置是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这会导致病羊基础生理代谢失衡、中枢神经紊乱等病症,在患病羊发病过程中,所呈现的神经症状十分显著。通过观察病羊,其中大部分羊的脑炎病症十分显著,在病羊的脑膜中,还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移动留下的痕迹。通过观察一些慢性病例,可以发现数量不等的囊包存在于羊的脑组织和脑脊髓中,并且其中分布着较多的白色头节。在这些囊包中,偶尔还会引发钙化、萎缩性病变等现象。
4 科学治疗
4.1 手术治疗
从临床经验来看,患病羊朝着左侧倾斜且呈现圆周运动,可以判断其脑包虫的个体并不大、寄生时间也不长,基本寄生时间不超过半个月;如果病羊开始出现侧眼试探无反应的现象,可以确定病羊的左侧大脑颞顶区有寄生脑包虫,此时用手进行触探,如果存在骨质疏松、皮肤明显隆起的现象,可确定需要进行手术处理。手术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在助手的配合下固定好病羊,并对麻醉部位进行消毒和剃毛,利用“U”型切口进行皮肤的初步切开,切开后做好止血工作,并保证切开创口干净整齐,在此基础上将羊的皮下组织、骨外膜等分离开,打开切口处的皮肤而后向后拉开,同时要求助手利用医用夹子固定皮瓣。寻找皮下骨质最软的位置,利用圆锯进行切开,此时术野中应看到脑膜结构,在一侧利用缝合针对准脑膜并准确刺入,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伤到脑膜囊壁,待针刺入对侧颅骨后,挑开骨膜、可观察到包囊的外漏部位,根据包囊的走向等判断位置,并要求助手利用注射器刺入包囊抽出其中液体,再利用镊子将包囊提起分离,待切开处理等流程结束后,向手术部位洒上青霉素,并对皮肤进行缝合,此时整个手术过程即告结束。手术后,还需要对手术创口位置进行有效消毒,术后7d内为病羊提供抗菌素避免术后感染。
4.2 药物治疗
从临床治疗的经验来看,羊脑包虫病起病并不急,初期可利用药物进行有效处理,在发病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发现羊脑包虫病感染情况时,第一时间利用口服药的方式进行处理和治疗,目前常用的口服药为吡喹酮;而病情发展到中期以后,需要利用消炎药和吡喹酮辅助治疗,一般7d即可完成一个疗程,如非极特殊情况,两个疗程基本可以治愈,如经2周治疗仍未有效,可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具有治疗价值。有治疗价值的可手术进行处理,没有治疗价值直接淘汰即可。
5 预防
需要将常规预防处理措施落实到日常养殖工作中,保证对羊脑包虫病发生率予以有效控制。在羊舍周围,禁止饲养猫科和犬科动物,并在养殖范围内,禁止这类动物的活动,针对养殖场周边区域做好管理工作,避免流浪犬经过并留下粪便。在开展放牧养殖活动前,针对放牧地点,需要首先进行全面消毒,可以配置相应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对场地内的病原进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