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03-28廖晓阳徐土林
李 艳 景 慎 廖晓阳 李 暄 徐土林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中医医院,四川 巴中 636753;3.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4.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坪中心卫生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是2017年全国范围内死亡和残疾调整寿命年数(DALYs)的主要原因[1]。中风患病率最高,约1 114.8/10万人[2-3],其中脑梗死占69.6%~70.8%[3]。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脑梗死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医疗负担、社会经济影响巨大[3]。且大部分的脑梗死患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后遗症,还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严重的残疾。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已经越来越明朗,中西医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其中中医针灸对于该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直接接触到病灶附近或者其循行的经络之处,可以很快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快速地恢复脑神经细胞功能[4]。头针治疗又称头皮针,属于针灸治疗中的一部分,其对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是通过针刺方法对大脑皮质于头皮投射区的腧穴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头针不仅包含了传统针灸学经络腧穴理论,同时还涵盖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其可能从血肿物质释放、血脑屏障、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局部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脑梗死起到治疗作用[5-6]。由于头针在治疗脑梗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故受到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临床研究报道众多,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述如下。
1 头针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头针主要用于脑梗死中的肢体运动障碍、平衡障碍、言语障碍等领域。通过采用个性化头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质量[7-8]。且通过对患者头部两侧运动功能障碍区域进行针刺治疗发现,相比于单纯的对侧针刺,在头部两侧运动障碍区域针刺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9]。对于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头针与体针联合使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体针,且在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方面也更具有优势[10]。通过对头针刺激头部平衡区域,能够使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从而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且通过头针,输入特殊外周感觉,可一定程度重建大脑皮层功能,对各神经元兴奋性进行调控,从而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学者采取头针治疗脑梗死言语障碍患者,结果发现通过头针治疗并积极配合训练,可增强舌体的运动能力,采用头针治疗的效果要比针刺廉泉穴等更具有优势[11]。相关研究对24例脑梗死言语障碍患者采用头针为主进行治疗,并与舌针、体针治疗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头针治疗患者的言语障碍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舌针、体针治疗的患者[12]。
2 头针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2.1 针刺时机 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未再进展,且在不对临床急救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针刺时机应当越早越好。目前对于头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最佳时机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分别在脑梗死发生后的1、3、7、14 d采用头针治疗,结果发现在脑梗死发病后的1、3、7 d这3个时间点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相比于发病后的14 d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认为头针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的7 d内[13]。有相关研究以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头针治疗发现,在脑梗死发病后的6 h内开始使用头针治疗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14]。有研究根据发病时间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6、12、24、48、72 h亚组,采用头针治疗1个月后发现,发病后头针治疗的介入时间越早,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生存能力、日常生活质量改善越明显,且认为头针介入的最佳时期为12 h[15]。但是也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脑梗死发生后的2周时间内,由于大脑局部病灶的血流量减少,呈缺血状态,其自主调控能力降低,容易发生血管麻痹,此时如果让正常脑组织血管扩张,则病灶组织的血流反而会流入正常组织血管,从而使得病灶区域的缺血更为严重,即产生“盗血”现象[16]。针刺的过早介入是否会出现“盗血”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2 针刺深度 头针针刺进针时,通常使针身与头皮呈15~30°快速刺入头皮,人的头皮厚度大约为5~6 mm,进针时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此时会感到指下阻力明显减小,然后让针身平行于头皮,快速地将针推进相应深度,针尖进入到帽状腱膜下层后,通常再平行于头皮进针约3 cm。有学者认为进针时,针身应平行于头皮沿着刺激区进针约1.5~4.0 cm,得气后再快速地捻转2~3 min,然后再留针30 min,如果与体针联合使用则可获得更为明显的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7]。帽状腱膜下层属于疏松结缔组织,调节进针深度较为方便,也有学者认为根据骨度分寸法,进针深度以1~2寸为宜[18]。通常情况下,由于解剖结构不同,不同的穴位、穴线进针的深度也相应不同,但是几乎没有研究报道论及具体穴线、穴位的进针深度,此方面还需要更多研究探讨。
2.3 针刺手法 由于头部的肌肉、脂肪相比于其他部位更为薄弱,因此头针治疗的针刺手法中,提插法的使用比较少见,主要为捻转法。有学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行每间隔10 min,行针1 min,反复行针3次,然后再留针30 min;其中采用捻转补法患者在治疗后的即时、1、2 h的FMA均明显高于捻转泻法与平补平泻法患者,而不同针刺手术患者在治疗后3 h的FMA无明显差异性;另外捻转补法不仅即时效果要明显优于捻转泻法与平补平泻法,其远期效果也更为明显,而捻转泻法与平补平泻的治疗效果相当,差异性不明显[19]。有学者采用头针治疗15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针后固定不进行提插,持续性捻转1~2 min,然后再留针5~10 min,在治疗时让患者配合进行患侧肢体的活动,治疗10 d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20]。也有学者采用头皮针抽提法,当针进入到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有种不紧不松吸针感时,用力向外速提3次,每次最多提出约2.5 mm,然后又缓插进入头皮,反复提插10次,共5 min[21]。有学者采用抽气法行针,沿着头皮将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然后将针向内推进1寸,保持针体平卧,然后以爆发力快速提出皮下,再慢慢插入到原位,反复操作3~5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2]。
2.4 留针时间 刺激量与针刺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增加针刺次数,加强捻转力度,延长行针时间能够使刺激量增加,增强治疗效果,但是如果针刺次数太多,容易使患者出现疲劳,针刺穴位疼痛不适等,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并不适用,故可以适当地延长留针时间,从而增加针刺刺激量,留针时间可从30 min到12 h不等。临床上大多数的留针时间为20~30 min,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延长留针时间,甚至有认为延长至10 h者。由于留针时间的不同,行针间隔时间也有所差异性,如留针30 min则其间隔时间一般为10~15 min[23]。有研究对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头针进行治疗,且留针8 h,结果其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5%[24]。目前对于脑中风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脑中风后关于改善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方面,多数研究均认为留针时间越长,起到的治疗效果越好,普遍认为留针时间应该在1 h左右。但是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根据理论知识来决定留针时间,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周围环境等情况。
2.5 针刺频率 有研究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头针治疗时发现,临床疗效随着每日针刺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5]。但是有学者认为针刺的临床疗效类似于药物作用的时效曲线。针刺的疗效也会存在有“半衰期”,如反复、频繁地刺激,机体将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容易出现穴位疲劳,故短时间内频繁地针刺可能并不会提高临床疗效,甚至会降低治疗效果[26]。另外,头部穴位很容易产生耐受性,因此有学者认为应当2~3 d针刺1次,1个疗程针刺6~10次,然后休息4~8周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27]。而有学者认为在脑梗死的急性期,适当地增加针刺频率可以提高临床疗效[28]。
2.6 针刺疗程 目前临床上的相关研究报道对于头针治疗脑梗死的疗程说法各异,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大多数在5~15 d不等;且在各疗程间隔时间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两个疗程间不需要间隔,完成了第1个疗程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疗程[29];也有学者考虑到穴位疲劳、患者耐受度、患者病情等因素建议两个疗程可间隔1~7 d[30]。在周建伟等的研究中以病程不足2 d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各项因素后,优选出了针刺疗程6周,隔日1次为最佳的针刺治疗方案[31]。理论上治疗次数越多,疗程越长,疗效越好,但有研究采用头针治疗脑梗死患者发现,治疗疗程与疗效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如果无限延长头针治疗时间,其有效刺激量将有可能会变为无效刺激,甚至是恶性刺激,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32]。
3 问题与展望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关于采用头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报道很多,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头针治疗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使局部病灶的血流量增多,从而促进脑组织的氧代谢,很好地恢复脑神经元功能,通常情况下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也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目前关于头针治疗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为临床观察,研究目的多为增强治疗效果。大多数的研究样本量过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很少有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另外在关于针刺治疗的介入时机、针刺深度、针刺手法、针刺频率、留针时间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现状,并没有相对统一规范的治疗流程标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使头针在临床上的使用更为规范,促进头针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