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蜂群调温与生存

2021-03-28

中国蜂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蜂团巢箱蜂群

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721300

蜜蜂属于变温昆虫,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其活动必须处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蜜蜂的生存需要其巢温保持相对恒定。蜂群与蜂巢内环境构成的生存体系,有较为完善的调节巢温的机制,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控温度的能力。蜜蜂调控巢温的能力与群势的强弱呈正相关,蜜蜂数量越多,巢温越稳定。1群蜂蜜蜂数量只有2500只以下时,仅能在18℃~33℃范围内调节,不能安全越冬;而在7500只左右时,可调节0℃~40℃温度;在1.5万只以上时,达到强群状态,能把-47℃~-40℃的温度调节到24℃~35℃适宜生存温度。

蜂群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5℃~25℃,白天气温在7℃~35℃时,蜜蜂能出巢活动。蜂群生存的环境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其生长与发育。育子区的温度需保持在34℃~35℃,27℃时封盖子虽然能够羽化,但蜜蜂没有采集能力;30℃时羽化推迟4天;37℃时羽化期缩短3天,但有大量封盖子死亡,出现见子不见蜂现象。

外界气温长时间在10℃以下时,蜜蜂会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离开边脾或空脾,密集在子脾上,尽力维持子脾温度,促进蜂子正常发育。有时蜜蜂还会用蜂胶或蜂蜡封闭巢箱裂缝和上蜂路,缩小巢门,减少热量散失以利于保温。冬季外界气温下降到7℃时,蜜蜂体外颜色变黑,身上绒毛开始增多,蜂群便开始在巢箱内结成团状,形成越冬蜂团,同时蜂王停止产卵,进入断子越冬期。越冬蜂团外部一般由3~4层蜜蜂组成,它们相互依靠,外紧内松,形成保温“外壳”层。而保温层内部的蜜蜂,将6只足与上颚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内核层,保持蜂团不散。越冬蜂团是一个运动着的扁球形体,先是从蜂箱的前下部(巢门附近)开始,缓慢地向上向后移动。在此过程中,蜜蜂通过稀释并消耗蜂蜜,增强体内代谢产生热量来提高温度,并由里向外传输热量。一般蜂团中心温度在15℃~25℃之间,而外壳温度只有7℃~10℃,此时,巢箱外温度可能已经在0℃以下。当外壳层的蜜蜂不能从蜂团中心获取足够的热量时,便逐渐死去,形成“扒皮蜂”,并被内层蜜蜂替代,形成新的保温外壳。蜂群调温是需要消耗蜂蜜的,经测定,在15℃时每只工蜂每小时耗蜜仅0.3mg,当温度下降到10℃时耗蜜量会增加36倍以上,每小时耗蜜达到11mg。如果巢箱温度进一步下降,耗蜜量会持续上升,温度降到7℃以下时,蜜蜂将被冻僵而亡。因此,蜂巢上部和后部的贮蜜对越冬后期蜂群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蜜蜂处在巢内无子的越冬状态时,蜂群会尽力把蜂巢中心温度调控在最适宜的20℃~25℃。之后随着春天到来,外界气温逐渐回升。当气温高于10℃时,蜂群会散团自由活动,飞到巢箱外面追花夺蜜,开始采集活动。进而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促其在产卵区域产卵哺育新蜂,扩增整群蜜蜂数量,增强群势。夏季到来后,气温会继续升高,当巢箱内温度过高时,蜂群在巢箱内疏散活动,部分蜜蜂还会离开子脾,爬到巢箱底或箱壁上,静卧不动,减少体热的产生,加速身体散热降温。如果降温效果还是不好,蜜蜂会消耗蜂蜜产生动能,在巢门口排列许多蜜蜂振翅扇风,增强巢箱内外空气对流,加速空气流通,启动空调效应进行散热降温。据测定,巢箱内温度在正常育子温度时每只工蜂每小时耗蜜量在0.7mg,当温度上升到38℃时,每只工蜂每小时耗蜜量会提高100%,达到1.4mg以上。若降温效果仍不明显,部分蜜蜂还会外出采水,把采回的水滴在封盖子脾和巢框木条上,甚至将水滴在未封盖子脾房壁上部,通过水滴蒸发,起到降温效应。若降温效果仍不理想,部分蜜蜂会爬出巢箱,悬挂在箱外前壁下沿,减少巢箱内蜜蜂数量,出现逃群的前兆。

蜂群调温过程中,蜂脾中贮存的蜂蜜对巢箱内温度调控有重要作用,巢箱内若有一定数量的贮存蜂蜜时,这些蜂蜜白天会吸收太阳热量,贮存吸收的能量,缓解巢箱内温度的上升。晚上会把白天吸收的热量释放,缓解巢箱内温度的下降,使其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一调温过程利用的是太阳能,不用消耗蜂蜜,最有效也最节能。通常情况下,巢箱内温度下降到14℃左右时,巢脾内蜂蜜会逐渐结晶并释放出热量,每克蜂蜜大约释放25卡,相当于105焦耳热量。相反,当巢箱温度上升时,蜂蜜会以解晶形式吸收热量,使巢温保持在恒温范围内。巢箱内的蜜脾会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巢箱内存蜜越多,调节温度作用越大。蜜脾对于蜂群维持正常的巢箱内温度,保证其安全越冬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越冬蜂群巢箱内贮存的蜂蜜量,不能仅考虑蜜蜂过冬够不够吃的问题,还需要考虑蜂群调节温度所需要的贮存数量。

蜂群为了生存,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内部调温机制运用物理方法和生化代谢方法构筑巢温调控体系,通过蜜蜂体内代谢、蜂群运动和巢脾贮存蜂蜜等方式进行内部调节,控制巢箱温度。所以,应该提倡人与蜜蜂和谐相处,不能过量取蜜,不得以掠夺方式对待蜜蜂。一定要善待蜜蜂,为其在巢箱内留足贮蜜。

养蜂生产中,为了将巢箱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越冬和春繁期间,养蜂人总要估量蜂群的调温能力,会在适当的时间采取自认为妥当的保温措施,如在巢箱内填塞保温物、箱外采用保温物包裹、巢箱内加盖覆布、修补巢箱缝隙、缩小巢门、合并弱群、组建双王群、密集群势等,这些保温措施都有一定效果,可以减轻蜜蜂调温工作与自身代谢的负担。但它们都属外部因素,最终要通过蜂群自身的内调节体系实现温度的调控。人为给蜂群采取保温措施要因蜂因地制宜,不可照抄照搬。再好的人工保温方法,也比不上健康蜂群自身调控效果。

综上所述,蜜蜂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依靠生存体系调控温度,适应环境的能力。蜂群调控温度的能力主要决定因素是气候和蜂群的状态。蜂群调控温度依赖其调节机制的运行,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产热和散热,运用辐射、传导、对流、蒸发4种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蜂群既接受外界的辐射热,也会将体热放散至周围环境,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保持其生存环境的基本稳定,使蜜蜂族群得以生存与延续。了解蜂群温度调节机制,有助于指导养蜂生产实践,促进蜂业健康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蜂团巢箱蜂群
次级洞巢鸟类对不同生境下人工巢箱的选择*
巧收偶遇的分蜂团
“蜂群”席卷天下
灰林鸮和北领角鸮在人工巢箱中的繁殖记录
山雀类洞巢鸟对不同巢口大小人工巢箱的选择研究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招引鸟类研究
改进gbest引导的人工蜂群算法
蜂群夏季高产管理
蜜蜂越冬期间蜂团移动规律
蜜蜂越冬期间蜂团移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