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头状瘤病的防治
2021-03-28李月福闫文军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文│李月福 闫文军(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瘤病毒引起牛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慢性的皮肤增生性疾病。与其他家畜相比,乳头瘤在牛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日龄的牛均会感染,一岁内牛发生频率较高。牛乳头瘤病毒有10种可以鉴别的病毒型,另外还有一些类型已经被建议加入其中。牛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属于δ乳头瘤病毒属,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在牛中可引起纤维乳头状瘤,在马中可引起结节病。牛乳头瘤病毒3、4、6、9和10型属于ξ乳头瘤病毒属,仅可感染牛,并且只感染牛上皮细胞,诱导产生确实的乳头瘤。牛乳头瘤病毒5型和8型是e乳头瘤病毒属成员,可引起纤维乳头状瘤和确实的乳头瘤。目前,牛乳头瘤病毒还没有分类,许多牛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性质,有待进一步补充确定。
一、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
牛乳头瘤病毒在动物间可以通过污染物进行传播,包括被污染的挤奶设备、缰绳、牛鼻牵引绳、理毛和耳标记设备、摩擦贴、铁丝网和其他的被污染的物品。该病在家养牛群中较牧场牛更为常见。
通过对正常牛皮肤和皮组织中乳头瘤病毒DNA分析发现,该病毒是广泛存在的,但常常不表现任何可见症状。只有体表潜伏的乳头瘤病毒在受伤害的位置被激活,才能导致乳头瘤的形成。不论发生在哪个位置,乳头瘤病毒可以造成牛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在不同的解剖位置。许多乳头瘤病毒与乳头和乳房的损伤有关,可能与挤奶过程的传播有关。牛乳头瘤病毒1型、2型和5型感染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引起“乳头复粒状”纤维乳头状瘤。乳头瘤有纤维性的核心,覆盖着不同深度的复层鱗状上皮,外层呈过度角质化,造成从小而坚硬的小瘤到巨大呈菜花样生长物的不同程度损伤;颜色从淡灰色到黑色,粗糙且有刺样感觉。肿物易受到擦伤,出现流血。纤维乳头瘤常见于乳房和乳头,以及头、颈和肩部;也会发生在瓣胃、阴道、阴户、阴茎和肛门。牛乳头瘤病毒3、4、6、9和10型可引起上皮和皮肤损伤,而不引起成纤维细胞增生。牛乳头瘤病毒3型引起的损伤是长期持续的趋势,损伤常常是宽底平坦的,不像常见的纤维乳头状瘤,一般是具柄状的。在苏格兰和北英格兰的高地地区,以及世界的其他些部分,欧洲蕨或相近的蕨类是常见的,在这些地区牛乳头瘤病毒4型引起的渐进性乳头瘤常发生在消化道,进而引起鳞状上皮细胞癌。牛乳头瘤病毒4型虽然能在消化道中引起短暂的乳头瘤,但欧洲蕨的摄食是主要发病原因,因为欧洲蕨中包含转换成消化道浸润性癌所必需的致癌物质、诱变剂和免疫抑制性化学物。在进食欧洲蕨的牛中,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是造成“地方性血尿”症的病因,综合征的特征是血尿和/或膀胱癌,超过半数的膀胱肿瘤包含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组分,剩余的是组织类型,像纤维瘤一样,这些肿瘤存在细胞转化,但没有显示出病毒的复制。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学
病毒可以通过皮肤进入,或者体内存在的病毒被激活,均可使乳头瘤发育。上皮细胞感染会诱导增生,随后发生变性和过度角质化,这些变化常从感染病毒4~6周后开始。一般情况下,在自发性免疫介导的退化前,乳头瘤会持续1~6个月,多发性乳头瘤一般会同时退化。
三、诊断
乳头状瘤病的特征性表现很少需要实验室诊断。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PCR方法可以快速地检测出乳头瘤病毒,并可对感染病毒进行分型。在许多没有临床表现的动物样品中,乳头瘤病毒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阳性诊断结果应结合临床发病情况进行判定。使用合适的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也可检测皮肤和黏膜表面增生性损伤中的乳头瘤病毒。
四、预防和控制
乳头状瘤病的预防和治疗难以评价,因为该病是有局限性的,并且持续存在差异。目前,牛α干扰素和光照疗法可用于治疗感染牛,但应用并不广泛;福尔马林处理的瘤组织浆液接种动物的方法也应用了很多年,但效果较难评估;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病毒衣壳蛋白进行免疫接种,从而能够获得免疫保护,但乳头瘤包含多种病毒型,各种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疫苗效果也差强人意。
五、治疗
发病牛和健康牛群混舍饲养是感染牛乳头瘤病毒的主要原因。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可采用手术人工切除瘤体,术后及时消毒,并采取饲养管理、隔离等措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