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清任活血逐瘀类方谈血瘀与瘀血辨治
2021-03-28冯蕾心李素领
冯蕾心 李素领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清代医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独出心裁,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1],创立活血逐瘀法。后世医家以通用法治杂病而无效者,遵其理、执其方,采用王清任理血法,大多药到病除。笔者就王清任活血类方与逐瘀类方之别探讨血瘀与瘀血的辨治如下。
1 血瘀与瘀血之别
《说文解字》云:“瘀,积血也”,《内经》虽未明确区分血瘀与瘀血,却在治疗中体现其差别。凡血实、坚、结、留之有形实邪,宜决、削、散、攻之;而血不调达之无形邪气,宜疏散之。血瘀为瘀血的形成过程,血瘀是瘀血的先期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或适当治疗,血瘀便可演变发展为瘀血,血瘀不一定产生瘀血,但瘀血一定由血瘀发展而来,瘀血的形成反过来影响血液运行,致血行缓慢,即血瘀[2]。
血瘀和瘀血为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状态。血瘀为血之瘀,即血液的凝滞不畅,强调起病轻病程短;瘀血为瘀之血,即凝滞不通的有形积血,强调病重位深。王氏针对二者之别,在治疗上血瘀证多以活血为主,使血瘀行而不滞;瘀血证多配理气药及引药,使活血力增强,瘀血破而不留。
2 王氏活血类方、逐瘀类方的方证
活血类方证以头面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症见头痛昏晕、耳聋年久、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糟鼻。因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当血液运行不畅,气血不能上荣,清窍失养,出现耳聋、头昏、发脱、面部青紫、鼻部红斑。
逐瘀类方证以身痛为主要表现,症见头痛日久,痛如针刺,咽喉肿痛,饮水呛咳,呃逆日久不止,胸腹疼痛,痛处不移,卧则腹坠,内热烦闷,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舌紫暗,脉涩或弦紧。因瘀血留止不行,气血不畅,肌体失荣疼痛;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则呛咳呃逆;瘀血内阻,郁而化热,可见心烦易怒、入暮发热尤甚[3]。
3 王氏活血类方、逐瘀类方的方药运用
《医林改错》中活血类方有2个,即通窍活血汤、解毒活血汤;逐瘀类方有7个,即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古下瘀血汤。活血类方均以活血药为主,逐瘀类方中虽未用大量破血逐瘀药,但气血并调,引药直达,效专力宏。活血类方和逐瘀类方中都用到了理气药,根据瘀血程度不同,偏气偏血不同,理气药的配伍也不同。
3.1 活血药的配伍 组方多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简、便、廉、效的活血药为主,所配伍的理气药则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且逐瘀类方用引药使其活血之效专且力宏。活血类方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和血,以葱姜酒之辛散走窜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均为缓攻。逐瘀类方根据部位不同,或以桔梗载药上行,直达会厌、血府;或以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血下行;或以小茴香、肉桂温通下焦,引药入少腹;或以偏走胸腹之理气药乌药、延胡索;或以秦艽、羌活走肩臂周身以宣痹止痛;或以皂角刺、地龙透表活络通经。且多用入肝经之药,柴胡、川芎、香附以条达肝气,肝脾同调。
3.2 逐瘀药的运用 逐瘀类方除少腹逐瘀汤,均应用桃仁,然而剂量却不尽相同。通经逐瘀汤及古下瘀血汤中桃仁用到八钱,前方所治之证涉及毒邪,用大量桃仁不仅起逐瘀血止痛之功,且润肠通便使邪有出路。古下瘀血汤病在下焦,桃仁质重下达,破下焦瘀血,使其从大便而去。其余4方中,桃仁量为三到五钱,取其通经生新血之力。生桃仁三钱,量虽小,但研泥后其破血之力增强。桃仁“多用逐瘀血而止痛,少用生新血而通经”[4],可随药量增减而使功效偏重不同。逐瘀类方除少腹逐瘀汤、古下瘀血汤,均桃仁、红花并用,桃仁质重下达,红花质轻上达,二者在不同方中配伍比例不同,作用也不同:通经逐瘀汤中桃仁与红花配比为2∶1,其药势趋下,且逐瘀之力不胜单用,二者配伍既缓桃仁峻猛又存其下行之力;其余4方中,桃仁与红花配比为1∶1,一上一下,使其祛瘀之效平和,易随各方引药直达病所。
此外,少腹逐瘀汤与身痛逐瘀汤用没药破血逐瘀兼以消肿止痛,祛其有形积块之疼痛;古下瘀血汤用大黄破血逐瘀兼以泻下攻积,可见其瘀血之深重。王清任未用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力猛之破血逐瘀药,可见其运用逐瘀药之慎重,恐因破血逐瘀药大多力量峻猛,易耗血动血、伤阴耗气,因而少用或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