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术后瘢痕验案
2021-03-28王丹凤彭斯慧
王丹凤,彭斯慧
(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40)
瘢痕是一种伤及真皮乳头层的常见病,影响外观,引起疼痛甚至功能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临床一般难以治愈,只能改善外观,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瘢痕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纤维细胞(F b)异常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透明质酸、纤维连接蛋白等)大量分泌和沉积,这种结构异常和血流循环不佳的纤维化变化导致了瘢痕的难治性[1]。中医治疗瘢痕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多以中药口服或者外敷为主[2-3],传统针灸治疗瘢痕增生报道较少,现将笔者使用浮针疗法治疗术后瘢痕病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71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颈项部牵扯不适8个月余,加重2个月。自述8个月前出现颈项部牵扯不适,自下颌部至耳后均有紧绷不适感,时因牵扯过甚导致头晕、步态不稳,自行按摩、照射红外线灯、涂擦药酒后均未见明显好转。2个月来牵扯不适明显加重,晨重暮轻,平卧时减轻,久站、久行、久坐均可加重,头部沉重,伴精神欠佳,予电针、按摩治疗,效果欠佳,经他人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颈项部牵扯不适,行走时颈部僵硬状态,时有后枕部及左颞部牵扯感,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暗淡,脉弦紧。
既往史:2019年8月因“左舌部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在广东省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左侧颌下至左耳下遗留有约15cm陈旧性手术瘢痕。有“颈椎病”病史多年。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左侧颌下至左耳后有约15cm陈旧性手术瘢痕,部分节段有结节,瘢痕比周围肤色稍红,疤痕两侧皮肤稍凸出,有局限性瘢痕增生,瘢痕质韧,基底可移动,颈部活动度:前屈30°,后伸40°,左侧屈40°,右侧屈30°,左旋转45°,右旋转45°。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阴性,左颈部淋巴处凹陷,颈前肌群、颈后部肌群、左斜角肌、左斜方肌紧张,按压瘢痕周围皮肤明显酸胀,左耳后及颈部明显。西医诊断:左颈项部陈旧性手术瘢痕;左舌部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颈椎病。中医诊断:瘢痕疙瘩,气虚血瘀证。治疗:采用浮针治疗,步骤根据浮针五部曲操作规范进行[4]。寻找患肌:患者取端坐位,全身心放松时,用医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在颈前后部、前胸部、后背部进行触摸,找出紧、僵、硬、滑的肌肉,寻得患肌:下颌舌骨肌(),颊肌(),二腹肌(),胸骨舌骨肌(),头夹肌(+),颈夹肌(+),颞肌(左侧+),咬肌(左侧),胸大肌(左侧+),胸锁乳突肌(左侧)、右侧(+),斜角肌(左侧),斜方肌(左侧)、右侧(+)。确定进针点:颈项部血管较为丰富,且患肌较多,故选择肌腹较长且避开大血管的肌肉作为进针点,如下颌舌骨肌、胸大肌(左侧)、胸锁乳突肌(左侧)、斜方肌(左侧)等。进针:进针点皮肤消毒后,将浮针进针器与皮肤成15°角,针尖指向瘢痕,左手配合、前推下压,将浮针快速刺入皮下层。运针、扫散:针顺利进入皮肤后,用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经过瘢痕时会有少许滞涩感,轻微调整针尖即可顺利进针,进针后可见针在皮肤处呈线状隆起,此时将针芯退后,将软管座上的突起固定于芯座上的卡槽内。用右手拇指内侧指甲缘和中指夹持芯座,食指和无名指分居中指左右两边,拇指尖固定在皮肤上作为支点,食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做跷跷板样扇形扫散,每个部位约扫散2min。再灌注:再灌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步骤,再灌注是医者用右手一边扫散浮针,左手一边给患者正在收缩的相关肌肉施加负荷,通过肌肉的收缩可使患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张患肌,从而使患肌血流的速度较平常大幅度增加,流经范围也扩大,患肌得以快速恢复。
本案例中因患者年纪较大,既往有颈椎病病史,运动能力有限,故多采取主动活动为主,如低头、抬头活动颈前后肌群,左右侧屈和旋转头,必要时也予以一定的压力抗阻。2020年11月20日初诊,按上述方法处理后患者自觉轻松许多,检查颈部活动度:前屈35°,后伸40°,左侧屈45°,右侧屈35°,左旋转 45°,右旋转50°。2020年11月23日复诊,患者自诉首次治疗后第2日头颈部明显轻松,行走时已无明显颈后部牵扯不适感,但左耳后仍有紧绷感,晨起时明显,遂继续加强胸锁乳突肌的松解,在锁骨头附近及上项线外分别进针,配合再灌注方法。嘱平时可适当热敷及按揉局部,余操作部位同前。2020年11月26日三诊,患者自诉头颈部轻松自如,触及瘢痕周围及其相关肌肉肌张力已明显下降,继以前方案治疗。2020年12月1日四诊,患者自诉症状进一步缓解,仅旋转头部及劳累时出现颈后部及左耳下紧绷不适,继续按前方案治疗。2020年12月7日五诊,查看瘢痕已较前平软,继以前方案治疗。2020年12月25日六诊结束,患者已无明显不适,检查颈部活动度:前屈40°,后伸45°,左侧屈45°,右侧屈45°,左旋转55°,右旋转55°,瘢痕肤色与邻近皮肤颜色相同。因自觉浮针效果良好,继续使用浮针治疗其他病证。
按语:瘢痕指皮肤外伤或病变愈合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斑块,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5]。中医认为瘢痕多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引起疼痛、皮肤增厚、结节、肿块等。治疗上应给予活血通络,通滞止痛[6]。患者手术成功解决了原发病的问题,但也因手术瘢痕较长,涉及范围广,明显限制颈部的活动度并引起不适,影响了生活质量。浮针发明人符仲华[4]认为,疏松结缔组织对人体各组织的自我修复有不同程度的指导促进作用,疏松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防御、保护和营养、修复等功能,而针灸治疗甚至大部分外治法的主要靶组织在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源于传统针灸,浮针研究的循经感传、引徕效应和针灸理论是紧密相连的。针灸理论中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其位居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浮针疗法进针点多选择患肌肌腹处,这和针灸理论中“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相吻合[7]。皮下层和肌肉之间就如阴阳图一般互相依存,紧密相合。浮针治疗是通过在皮下层扫散时,大幅度地牵拉疏松结缔组织以解除肌肉的痉挛和缺血状态,改善肌肉功能,消除临床症状,其主要目标就是疏松结缔组织。研究表明,浮针治疗鞘管壁增厚、局部肌腱增粗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源于通过扫散可改变纤维细胞骨架结构,调整局部粘连痉挛组织,恢复病变组织[8]。吴婷等[9]使用浮针联合运动松解推拿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后,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愈显率明显高于单纯运动松解推拿法。
本案患者术后1年余,瘢痕时间较长,且年龄较大,长时间供血不足,颈椎、头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使用浮针疗法在瘢痕处进行针刺、扫散和再灌注操作,能明显改善瘢痕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松解瘢痕组织,减轻瘢痕对周围皮肤的牵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