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金针“热补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2021-03-28任盛苗
任盛苗,丁 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1)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时,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一种或多种鸣响的病证,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该病的发病与人口老龄化、噪声污染、长期熬夜、缺乏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颈椎病是耳鸣发生的相关因素之一[1]。现代医学多采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高压氧、电刺激理疗等方式治疗,但临床疗效欠佳。本案采用杜氏金针“热补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54岁,2020年7月22日初诊。主诉:右耳耳鸣伴听力下降1个月。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因长期劳累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遂至无锡市中医院就诊,头颅CT平扫、血细胞分析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后循环缺血”,予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3 d后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脑磁共振平扫未见明显异常,颈椎CT平扫显示颈5~6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内听道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纯音听阈测定右耳为60-60-65-50-90-95 dB,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中药口服等,具体方案不详。治疗后患者耳鸣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神志清,精神欠佳,右耳听力下降,耳鸣不舒,间断性眩晕,夜寐差,饮食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颈4~5椎体压痛,压头试验(+)。西医诊断:颈椎病(颈源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气虚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聪耳通窍。取穴:患侧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率谷、完骨、翳风,双侧颈夹脊、合谷、外关。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率谷时针尖向耳部平刺10 mm;针刺翳风、完骨时针尖向耳部斜刺15~20 mm;针刺颈夹脊时针尖向脊柱斜刺20 mm;针刺耳前三穴时嘱患者微张口,直刺30~35 mm;合谷、外关直刺20~25 mm。耳前三穴、颈夹脊采用杜氏金针“热补针法”,进针时一次性刺至适宜深度,得气后重插轻提,然后左捻针身,单向捻转多次,至针下出现温热感,留针30 min,再施“热补针法”后出针,出针时紧闭针孔[2],其余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周一、三、五针刺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复诊,自诉耳鸣好转,听力提高,纯音听阈测定右耳平均听阈较初诊时提高40 dB左右(20-20-25-20-50-65 dB)。1个月后随访,患者情况良好。
2 小结
耳鸣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为风火、痰火、肝火相互搏结,上扰耳窍,虚证则为心血亏虚、脾气不足、肝肾阴虚等导致耳窍失养。本案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素体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加之长期低头劳累,颈部经络闭阻、气血壅滞,导致耳窍失养,发为耳鸣。杜晓山老中医为“杜氏金针手法”创始人,“热补针法”在传统“烧山火”手法基础上化繁就简,强调施术过程中“得气”与“守气”不拘泥于分层与次数,创新性形成了独特的“热补针法”,在顽固性面瘫、更年期综合征、小儿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均获得良效[3]。
“热补针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在治疗耳鸣时,可疏通耳部壅滞之气血,使耳窍复聪如初。针刺首选耳前三穴,其中耳门属手少阳三焦经,«灵枢·经脉»言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听宫属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脉“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听会属足少阳胆经,“下耳后,循颈……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在耳前三穴施行“热补针法”,可达温通经脉、通调气血、濡养耳窍之功。颈椎的急慢性损伤或退变可刺激、压迫循行分布于颈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椎动脉分支之迷路动脉反射性痉挛致内耳供血不足,内耳缺血、缺氧、变性坏死,从而产生颈源性耳鸣[4]。在颈夹脊应用“热补针法”,可以改善肌肉痉挛,恢复椎动脉、内耳供血,减轻耳鸣症状。此外,选取三焦经之络穴外关可发挥远道取穴之功,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刺之可激发原气,扶正祛邪,又因阳明经多气多血,可助气血运行化生,濡养耳窍。率谷、完骨为胆经与膀胱经交会穴,其下有耳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后动、静脉分布[5],与耳听觉功能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采用杜氏金针“热补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可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此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可供临床借鉴与使用。此外,医者需注意做好颈源性耳鸣患者的颈部保健及健康宣教工作,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