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不暝眩,厥疾弗瘳”刍议

2021-03-28吕亚红赵瑞珍

江苏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毒副作用恶心机体

吕亚红 赵瑞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

“暝眩”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说命上》,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指患者服用药物后,如果没有产生头晕、眩冒等症状,则痼疾难以愈合。元·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云:“眩之药,终莫敢投,至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强调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瞑眩之药时机的重要性。现代医学家解释暝眩反应是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师在辨证准确、处方及剂量无误的前提下,患者接受治疗或服用药物后却出现的一系列貌似病情加重的症状,但是同时患者的原有不适症状快速减轻乃至消失[1]。笔者随师门诊,临床常见到许多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眩冒、恶心、汗出等“暝眩”反应,一般来疾去速,治疗后原有疾病向愈,兹将其临床特征及机理探析如下。

1 “暝眩”反应应与中草药毒副作用相鉴别

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低是中医药临床优势所在,其在临床应用中很少发生毒副反应,多是在用药剂量不当、炮制方法不规范或者违背药物配伍原则的情况下发生。根据临床报道,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会产生胃肠道症状,肝、肾损害,心脏毒性等表现[2-3],此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对人体伤害性大,病情进展迅速,未经过系统治疗不易恢复。还有一类是某些中草药本身具有毒性,比如乌头、附子、马钱子等类药物在未经过规范化使用的情况下,其药性会迅速作用于人体,产生和“暝眩”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但此类症状往往不易自行恢复,且原有疾病未见好转甚或加重,严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需立刻进行医疗干预。“暝眩”反应是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产生的短暂性眩冒、昏聩等症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小时或者数天即可恢复,且对机体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往往不经人为干预便可自行恢复,和上述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不同。“暝眩”反应过后,人体疾病向愈合方向发展,疾病的病势减轻或者消失,这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的发挥。

2 “药不暝眩,厥疾弗瘳”的临床特征

“暝眩”反应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在服用汤药后表现不同,具有特异性,临床所见有眩冒、发烦、衄血、呕吐等,患者病症不同,“瞑眩”表现各异,然而都是疾病向愈的临床征象。早在秦汉时期,古代先贤就开始记录“暝眩”的各种临床表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46条记载:“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表明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的烦躁、目眩、衄血等表现乃是疾病愈合过程中有效的临床征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对服用白术附子汤后的论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强调了眩冒现象是药性作用于机体“驱逐”皮中水气以抗邪外出的临床表现。葛召波等[4]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暝眩”反应进行了分类,分别有衄血、发烦、下痢等七种暝眩反应,这与现代临床所见也较为相似。

再者,持续时间短暂是“暝眩”反应的又一大临床特征,瞑眩多来疾去速,对患者而言少则数分钟多则持续数天即可缓解,且原有病情无进行性加重的表现,一般随着反应的消失,患者病情可迅速减轻,并且不会对机体产生负作用。“暝眩”反应产生的时间差异可能与个体体质差异、病性病位、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有关。邵瑞玲[5]通过对附子中毒与暝眩反应的急诊鉴别的临床试验观察发现:暝眩反应以头昏为首要症状,常出现于服药1 h以后,可以持续1周或稍久。

3 “药不暝眩,厥疾弗瘳”的机理阐释

笔者认为“暝眩”现象的产生机理在于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机体患病后,疾病状态下其发生的内在机制为阴阳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患者用药后,在正气和邪气相互抗争鼓邪外出的过程中,阴阳失和的状态不断向平衡转化,最终机体借助药物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达到阴阳平衡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病势表现为阳,故见“暝眩”。再者瞑眩的发生是在人体服药后正气振奋拒邪外出、邪气速溃的瞬间,代表机体正气渐复,邪出有路,从而疾病向愈。

4 验案举隅

案1.范某某,女,38岁。2019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乏力4年余。患者4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疲劳乏力,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压力大时右胁下痛,痛处固定,休息后难以缓解;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体胖、边有齿痕,脉弦紧沉弱。中医诊断:郁证,失眠;辨证属肝郁脾虚。治以疏肝补脾,安神定志。予自拟颐脑解郁方合安神定志汤加减。处方:

刺五加20 g,五味子10 g,郁金9 g,远志6 g,石菖蒲15 g,茯神20 g,茯苓10 g,生龙齿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9年12月30日二诊:患者诉疲劳乏力感及情绪低落较前改善,睡眠质量较前好转,服用汤药第1剂后,自觉头晕明显,眼花、轻度恶心。3 d后头晕眼花、恶心症状消失,纳眠可,舌红苔白、根略腻,脉数略沉。原方加生地黄20 g、姜半夏12 g、川芎12 g,7剂。

2020年1月7日三诊:患者疲劳乏力感及情绪低落较前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服药后偶见头晕但数小时缓解,余症同前。原方加生地黄20 g、川芎12 g,继服1周。1月14日电话随访,患者不适症状消失,未再复发。

案2.王某,男,46岁。2020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右侧头痛2年余。患者2年前因情绪激动与人吵架后出现右侧偏头痛,时发时止,面色黯,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厚、舌尖有瘀点,脉弦涩。中医诊断:头痛;辨证:瘀血阻络。治以通窍活血,舒经止痛。予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化裁。处方:

生地黄20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2 g,石菖蒲30 g,白芍15 g,柴胡9 g,川芎30 g,川牛膝20 g,枳壳15 g,木香15 g,生姜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0年9月1日二诊:患者诉头痛较前改善,发作频次较前减少,每日发作3~4 次,服用汤药第1剂后,当下出现头晕眩冒伴随轻微汗出,休息后缓解,余未见明显不适。舌红苔黄,脉弦。原方加牡丹皮15 g,7 剂。

2020年9月8日三诊:患者头痛频率明显减少,每日发作1~2次,服用汤药第1剂后,偶有恶心伴轻微汗出,数小时内缓解,2 d后见牙龈出血,余未见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原方赤芍加大剂量至20 g,7剂以调理善后。

2021年1月16日电话随访,患者头痛好转,未再复发。

按语:案例一患者长期情绪低落,辨证属肝郁脾虚,予自拟颐脑解郁方合安神定志汤加减疏肝健脾,调气安神。案例二患者头痛,辨证属瘀血阻络,予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上述案例中患者服中药前无头晕恶心等不适感,在服中药后的前3 d内才出现,这些症状来疾去速,且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原先不适症状改善明显,机体并未出现其他不适,可知在服药中出现的头晕、恶心、汗出等症状属患者服药后出现的“暝眩反应”,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正气奋起抵抗邪气,出现一种暂时性的“暝眩”现象,并非药物的副作用和中毒反应。

5 结语

“暝眩反应”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机体产生的一种正向作用,自“瞑眩反应”发生起,预示着体内的邪气已经开始被排出体外,阴阳平和的状态将重新建立。其发生机理在于人体正气借助药力恢复以及邪气无所“潜藏”而出,是正气得复、邪出有路、邪去正安的结果,最终患病机体达到阴阳平和,阴平阳秘,从而使疾病向愈。然而笔者在临床所见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出现“暝眩”反应,亦有部分人群服用药物后未见“暝眩”症状而疾病向愈。所以此现象只是发生在部分人群,临床医家切不可把服药后发生“暝眩”当作是治愈疾病的唯一判定标准。此外在临床上“暝眩”反应和药物毒副作用往往表现相似,难以鉴别,有些医家因不识“暝眩”反应而将其误归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错失治病良机;同时亦不可将药物的毒副作用认为是“暝眩”现象,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临证需谨慎分辨,严格区分。总之“暝眩反应”可以说是疾病转归中的一个“特异”指标,有效利用此项指标,便可抓住疾病发展趋势。临床需细心甄别,才能有效控制病势的发展。

猜你喜欢

毒副作用恶心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氟苯尼考的毒副作用及其在猪临床上的应用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
静心的毒副作用
基于ANSYS的液压矫直机机体的疲劳及模态分析
静心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