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021-03-28黄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单间韧带置换术

黄波

膝关节股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滑膜、关节囊及关节的全方位、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1]。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膝关节包括三个间室,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股性关节部位是内侧单间室。临床中针对终末期膝关节股性关节炎常采取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但术中会产生较大创伤,加大出血量,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还有一部分患者则不同,其病变特点是胫骨关节的外侧间室大多数是正常的,而关节软骨病变主要集中在股骨内髁和胫骨平台之间,患者的疼痛部位也表现在膝关节内侧的间隙狭窄部位。本文对54 例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以研讨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股性关节炎患者54 例,采取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6 例)和实验组(28 例)。实验组中女20 例,男8 例;年龄61~72 岁,平均年龄(66.5± 3.6)岁。对照组中女21 例,男5 例;年龄62~73 岁,平均年龄(67.5±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股性关节炎内侧间室且保守治疗无效;②内翻畸形可以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15°;③术前前后交叉韧带完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90°。排除标准:①外侧间室软骨退行性变;②交叉韧带或副韧带损伤或不稳;③感染性关节炎;④膝关节内翻畸形>15°和屈曲挛缩>15°;⑤伴有心、脑、肺等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室无菌消毒工作,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状态,同时麻醉师给患者注射阻滞神经的麻药。先平铺一块消毒毛巾,在患者膝关节前正中间切口,依次在髌骨旁切口打开关节囊,切除髌骨前方的脂肪垫,观察是否有滑膜病变情况,再进一步确定要不要切除掉。然后将髌骨向外侧推开,使患者保持膝关节弯曲状态,这样有助于顺利、准确切除半月和前交叉韧带,再将胫骨处的关节囊、副韧带松解开,切除半月板,用股锥分别在胫骨平台前和交叉韧带处定位,再次定位截骨,进行假肢安装,下入引流管,进行缝合。

实验组患者给予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手术室及用具做好全面杀菌消毒工作,指导患者摆好体位,保持仰卧位状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麻醉,在患者髌骨旁边内侧开口打开关节囊,用仪器对患者膝关节软组织、韧带和半月板等进行探查,确定是否适合采用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将患者膝盖弯曲45°,外展35°,悬垂在手术台外,医护人员再进行消毒,平铺一块消毒毛巾,做切口,首先在髌骨内侧缘切口,切口比全膝关节短,做好切口以后,进入内侧关节间室,然后把股骨或者胫骨这面明显增生骨赘去掉,进行胫骨这侧截骨,胫骨这侧截骨量合适以后,进行股骨后髁截骨、股骨远侧截骨,需要多次调整屈曲外伸、伸直位的时候的间隙,使之达到平衡。如果截骨已经完成,进行试模,两个间隙之间放入活动半月板,在确定半月板没有旋转、脱位的情况下,用水泥把胫骨这侧假体跟股骨这侧假体分别固定。固定牢固以后可以把活动半月板放进去,再试一下确定没有脱位后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HSS 评分及VAS 评分,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患者膝关节功能依据HSS 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患者疼痛程度采用VAS 评定,分值范围0~10 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有正常自理能力,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程度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手术时间(83.6± 4.3)min 与对照组的(85.3±9.7)mi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9,P=0.4031>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162.0±15.3)ml,少于对照组的(177.5±2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69,P=0.0051<0.05)。实验组住院时间(6.6±2.5)d 短于对照组的(9.8±2.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24,P=0.0000<0.05)。实验组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3.5±1.3)d 短于对照组的(5.2±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71,P=0.0000<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SS 评分及VAS 评分对比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HSS 评分(54.6±16.3)分与对照组的(53.7±15.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8,P=0.8354>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HSS 评分(93.1± 6.0)分高于对照组的(86.8±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36,P=0.0005<0.05)。治疗前,实验组患者VAS 评分(7.6±1.3)分与对照组的(7.5±1.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22,P=0.7866>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 评分(2.8±0.8)低于对照组的(4.0±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28,P=0.0000<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显效 20 例,有效7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显效10 例,有效8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为69.2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802,P=0.0074<0.05)。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以老年人为主,该疾病发生一般与衰老、外伤、炎症、过度肥胖、自身免疫力、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如若不及时治疗,加重后会导致膝关节重度疼痛以及功能障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3]。患者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受损软骨进行替换,进而保护韧带,减少对正常关节的损伤,达到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的效果[4]。

针对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中常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远期疗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间室一般受损最严重,另外两个间室多表现为轻度受损,该方法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恢复患者下肢正常力线,其缺点是术中会破坏患者的韧带和外侧关节间室,手术过程中创伤大及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患者需长时间住院观 察[5]。而前内侧骨关节炎是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最适合的手术适应证,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是针对韧带功能没有受损的膝关节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平时站立时膝关节是伸直状态,膝关节间室的内侧前部负重严重,导致软骨磨损严重,呈现膝关节内翻的畸形病状,在膝关节弯曲状态时,股骨后髁和胫骨后方接触,关节中的间隙就恢复正常,膝关节内翻的畸形病状就会消失,这时前交叉韧带的收缩力达到恢复状态,因为内侧副韧带功能是完整的,当膝关节间隙恢复正常了,膝关节内翻的畸形也能达到有效的矫正效果[6]。相比于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方法是微创手术,创伤较小、出血较少,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截下来骨头也很少,患者疼痛感较小,手术过程中不会损伤患者交叉韧带组织,使患者膝关节保留体感,不会影响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能让患者始终维持更好的膝关节运动状态,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临床满意度更高。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HSS 评分高于对照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对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手术创伤,降低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了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单间韧带置换术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牛津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
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附8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