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致肝功能衰竭延误诊断1例
2021-03-28陈新梅陈昆迪陈光武
陈新梅 陈昆迪 陈光武
(1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传染科,甘肃 定西 743000;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医学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肝结核(hepatic tuberculosis)通常发病率较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误诊为各类肝脏疾病,如真菌感染等,肝结核常由于不能正确诊断而耽误其治疗,因而引发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的进展往往发展很快,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以下回顾了1例肝结核致肝衰竭而耽误治疗的病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4岁,未婚,理发师。因乏力、发热、黄疸10 d,于2016年12月5日以“黄疸待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d无诱因出现极度乏力、恶心、呕吐、发热,最高体温39.60 ℃,伴轻咳,无明显午后低热,无寒战,无头痛及全身关节疼痛,自服药物(具体不详)上述症状未见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治疗8 d,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明显,遂即来我院。入院查体:T39 ℃,其余生命体征正常,步入病房,全身可见片状、针尖样皮疹,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重度黄染,上腹部有压痛。既往体健,无饮酒史,生活规律。查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82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97 U/L、白蛋白32.50 g/L、总胆红素234.20 μmol/L、直接胆红素192.10 μmol/L、总胆汁酸546 mmol/L,余阴性;肝炎病毒标志物、梅毒、艾滋病均阴性;血常规:白细胞3.28×109/L,血小板87×109/L,余正常;血沉7 mm/h;降钙素原0.17 ng/mL;尿常规:胆红素+++、隐血+++、蛋白++、尿胆原++;肝自身抗体谱阴性;甲胎蛋白正常;腹部超声:肝实质回声较粗,脾脏略大,胆肾未见异常。胸部X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药物性肝炎、瘀胆型、重度胆道感染过敏性皮炎。给以保肝、抗感染、对症治疗。其中:抗感染治疗左氧氟沙星5 d。患者于2016年12月12日(入院后7 d)体温正常,全身斑片状脱屑,瘙痒明显。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96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811 U/L、白蛋白30 g/L、总胆红素235.60 μmol/L、直接胆红素190.80 μmol/L、总胆汁酸193.70 mmol/L、碱性磷酸酶1392 U/L、谷氨酰胺转肽酶1752 U/L。血常规:白细胞2.83×109/L、红细胞3.71×1012/L、血小板98×109/L。继续保肝、对症治疗,2016年12月22日(入院后17天)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278.8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39 U/L、丙氨酸转氨酶32 g/L、总胆红素371.40μmol/L、直接胆红素311.50 μmol/L、总胆汁酸251 mmol/L、碱性磷酸酶808 mmol/L、谷氨酰胺转肽酶1412 mmol/L;血常规:白细胞2.56×109/L、红细胞3.29×1012/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87×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2×109/L;血凝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5.50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0.60 s,凝血酶原时间比值60%;其他辅助检查:拟行胸部CT平扫,患者家属要求上级医院诊疗,拒绝检查。当时继续诊断:①药物性肝损害(胆汁淤积型、重度)。②Stevens-Johnson综合征。③胆道感染。2016年12月24日(第19天)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查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66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308 U/L、白蛋白28.80 g/、总胆红素429 μmol/L、直接胆红素237 μmol/L、总胆汁酸134 mmol/L;血常规:血红蛋白27 g/L,余基本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象;肝脏MRI显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弥漫性肝病变,脾大,胆囊萎缩,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纤细僵硬,不排外硬化型胆管炎。诊断:亚急性肝衰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住院期间患者胆红素持续升高,并出现意识障碍,患者家属自动出院(2017年1月7日),出院后基本放弃治疗。
2017年1月14日(发病第50天左右)患者再次来我院,入院时患者平车推入,意识不清,伴发热,伴咳嗽,痰少,发热无明显规律,最高体温39.00 ℃左右,查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402.6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73 U/L、白蛋白31.40g/L、总胆红素757 μmol/L、直接胆红素479 μmol/l、总胆汁酸164 mmol/L、碱性磷酸酶1464.90 mmol/L、谷氨酰胺转肽酶817.20 mmol/L、总胆固醇12.63 mmol/L、三酰甘油5.77 mmol/L、淀粉酶422 mmol/L;血常规:红细胞0.79×1012/L、血红蛋白36 g/L、红细胞比容9.50%,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6.80×109/L、百分比1.46%;余正常;血凝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4.1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6.90 s、凝血酶原时间比值60%;骨髓细胞学检查:急性骨髓抑制;肿瘤标志物:AFP正常、CA125 44.20 U/mL、CA199 159.30 U/mL、CA50>180 U/mL;治疗上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白蛋白、血浆、熊去氧胆酸等治疗。2017年2月10日复查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114.10U/L、天冬氨酸转氨酶80 U/L、白蛋白35.90g/L、总胆红素105.80 μmol/L、直接胆红素83.10μmol/L、总胆汁酸17 mmol/L、碱性磷酸酶623 mmol/L、谷氨酰胺转肽酶398 mmol/L、余均正常;期间总胆红素最高达811 μmol/L、直接胆红素695.50 μmol/L,存在电解质紊乱,血红蛋白波动在30~80 g/L,胱抑素C波动在1.20~1.40 mg/L,C反应蛋白波动在10~20 ng/mL。2017年2月18日(住院35 d后复查)再次出现发热,伴阴囊不适,泌尿系B超提示右侧附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考虑炎性改变,其余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疗,持续发热。2017年2月27日胸部CT平时提示双肺亚急性血播型肺结核,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133.90 pg/mL,血沉17 mm/h,上腹部CT平扫提示肝体积较大,肝弥漫性病变,遂予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行抗结核治疗。2017年3月10日肝功能:白蛋白31 g/L、天冬氨酸转氨酶36 U/L、丙氨酸转氨酶64.30 U/L、总胆红素26.50 mmol/L;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红细胞2.08×1012/L、血红蛋白68 g/L。2017年3月15日病情好转出院。随访情况:2017年6月17日患者复查肝功正常,血凝四项正常,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正常。最后诊断:①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②肝结核(弥漫性)。③附睾结核。④急性造血功能抑制。
2 讨 论
肝结核是全身栗粒性结核的一部分,较为少见,大多数肝脏结核性病变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各异,不典型,常被其他疾病所掩盖。资料报道有以脐周痛、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有以右上腹痛为临床表现的,有以右下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有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还有以腹胀、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1-2]。最常见的体征为肝脏肿大,质中,可有触痛,近半数者脾肿大,而黄疸较少见[2-4]。少数患者可伴有腹水、肺脓肿、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3-6]。腹部CT或MRI检查,表现为肝脏结节或弥漫性病变,增强后可强化,或有钙化表现;病理活检是金标准,表现为肉芽肿性炎。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该疾病难与其他肝脏疾病相鉴别,容易造成漏诊、误诊[7-9]。
该患者延误诊断考虑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病史:患者既往无肝病病史,本次发病期间有明确服用中草药汤剂病史,且中草药成分不单一,部分患者口服中草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肝损害,少数病例可进展为肝功能衰竭。②症状、体征:患者发热,伴全身皮疹及皮损,最高体温39.5 ℃以上,多考虑药物过敏性皮疹及皮疹合并感染,因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也不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致发热、皮疹,经抗感染、保肝、退黄、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体温下降,皮疹消退,黄疸下降。③肝损害:患者在停止使用所有肝损害药物,并进行保肝、退黄的基础上,肝损进行性加重,黄疸短期内明显升高,同时胆汁酸也升高,故黄疸表现为以胆汁淤积为主。④极重度贫血: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血红蛋白最低为26 g/L,无活动性出血,两次骨髓检查均提示:骨髓移植。贫血使患者病情加重,使我们对患者治疗出现新的棘手的问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同时使我们的临床思维更加混乱。⑤影像学检查:入院后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较粗,脾脏略大,胰腺回声增粗,胆肾未见明显异常。一方面我们的临床思维局限,且肝结核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未考虑到肝结核;另一方面患者入院后检查不够全面,治疗期间未复查胸片及胸部CT,开始治疗期间仅做腹部超声,未作腹部MRI或CT。⑥思维:患者病程期间,除黄疸外,一直伴有发热,对于发热患者,应首先考虑到感染性发热,其中结核感染为感染性发热的范畴,在早期住院期间没有做结核感染的相关检查,直到后来胸部CT提示:双肺血播结核病灶后,继查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血沉等相关检查,符合结核诊断。
因此,临床医师对发热、肝衰竭的患者,我们在考虑肝衰竭病因的同时,不应该因严重病情掩盖其他的临床症状、体征,如发热的原因,在面对每一位重症患者,应尽可能用一元论来解释病情的演变,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疏忽每一个能搜集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等病史资料,以完善的临床理论为基础,认真分析每一项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拓宽临床思维,做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