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衰竭患者胃肠道症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021-03-28郭融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肾气瘀血证型

郭融

消化道症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早发生也是最明显的症状,在非透析患者中发病率高达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1]。目前有关CRF 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CRF 患者胃肠道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并了解其中医证型分布水平,研究其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4 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非透析期CRF 患者150 例,均未行透析治疗,其中男79 例,女71 例;平均年龄(58.7±10.9)岁,平均病程(22.61±11.03)月;原发病:糖尿病肾病46 例,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39 例,膜性肾病25 例,高血压性肾病20 例,梗阻性肾病10 例,多囊肾10 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标准[2],将慢性肾脏病(CKD)定义为:有下列情况之一,持续时间>3 个月即为CKD:①存在肾脏损害标志,包括白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小管相关病变、组织学检查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肾移植病史。②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GFR ≤60 ml/(min·1.73 m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②非透析患者;③年龄18~80 岁。排除标准:①孕妇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脏、肝功能不全的患者;③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的患者;④合并有活动期恶性肿瘤,肝硬化失代偿期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感染性疾病患者(活动性肝炎、细菌、真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者);⑥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老年痴呆患者。

1.4 方法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四诊观察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确定中医证型。对患者消化道症状进行评分,观察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

1.5 观察指标 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指定的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3],虚证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俱虚;兼证包括湿浊证、湿热证、热毒证、瘀血证、风动证。应用消化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中文版(GSRS)[4]对患者消化道症状进行评分,共15 项,包括腹痛、消化不良、反流、便秘、腹泻等五个方面,每个问题设立4 个答案,按照轻重设立4 个分值,最后相加得出总分,分值越大症状越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虚证证候评分分布情况 每个患者纳入一个本虚证型,各个证型分布情况:肝肾阴虚证36 例(24.0%),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2.29±5.14)分;脾肾气虚证35 例(23.3%),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4.47±6.54)分;脾肾阳虚证30 例(20.0%),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1.93±5.27)分;气阴两虚证29 例(19.3%),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0.93±4.35)分;阴阳两虚证20 例(13.3%),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2.50±5.00)分。脾肾气虚证的消化道症状评分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兼证证候评分分布情况 每个患者可以有不同的兼证,也可以没有兼证,或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兼证,因此总的兼证数可以超过总例数,各个证型分布情况:瘀血证占比32.1%,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3.18±3.72)分;湿浊证占比20.6%,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3.79±3.84)分;湿热证占比22.9%,消化道症状评分为(13.00±3.10)分,湿热证、热毒证、瘀血证证候评分均高于风动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兼证相比,除风动证外,其余各组的评分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CRF 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 腹痛症状中腹痛26 例(17.3%),上腹部紧抽感30 例(20.0%);腹泻症状中排便紧迫感15 例(10.0%),排便不尽感17 例(11.3%),稀便15 例(10.0%),排便增多15 例(10.0%);便秘症状中硬便29 例(19.3%),排便减少27 例(18.0%);反流症状中烧心25 例(19.3%),反酸30 例(20.0%),恶心呕吐48 例(32.0%);消化不良中肠鸣21 例(14.0%),腹胀43 例(28.7%),嗳气40 例(26.7%),排气增加26 例(17.3%)。发生率前三位的症状分别为恶心呕吐,腹胀、嗳气。

3 讨论

临床上CRF 合并消化道症状,可归属中医学“痞满”、“呕吐”、“腹泻”、“便秘”、“关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的精气受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脾的运化依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且胃与肾经脉相连,血脉相通,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肾脏病日久,脏腑功能衰退而关门不利,水液代谢失司,湿毒浊瘀内蕴阻碍气机升降,脾气不升失于健运,胃浊不降上逆于膈,而生消化道症状[5]。治疗上,历来医家重视调整脾胃的重要性,《素问·水热穴论篇》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开创了祖国医学关于胃肾相关理论的先河,强调肾对胃中水液代谢的作用,《灵枢·五味》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说明脾胃与其他脏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中表明,在CRF 患者虚证辨证分型中,以肝肾阴虚(24.0%)、脾肾气虚(23.3%)、脾肾阳虚(20.0%)为主;兼证中以瘀血证(32.1%)、湿热证(22.9%)、湿浊证(20.6%)最多。

CKD 发展过程中,肾脏病变日久将迁延多处脏腑。其中以脾胃受损尤为常见,中医将次归属于“关格”“溺毒”范畴。肾病作为慢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脏腑功能衰退导致小便不利,发生水肿,从而造成水液代谢失调。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无法排出体外,影响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脾气不能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使脾脏运化功能失常。故而出现纳呆、腹胀表现。胃中糟粕等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从而表现出恶心、干呕、反酸。脾喜燥恶湿,为此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若水湿潴留体内,则湿邪内蕴脾虚不运,脾胃升清降浊受阻而乱于肠胃,从而表现出腹胀。而肾功能正常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方能可行其道,若肾虚则水代谢过程异常,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可上输心、肺、头目,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从而出现便秘。而脾胃功能持续衰退,胃的初步消化饮食物能力下降,则脾虚无力运化。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失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无力滋养后天。脾胃功能失调则药物难以到达患处,药效减弱,进而加重肾脏损伤。因此CKD 初期以脾肾气虚为主,随着疾病发展,直至CRF 则湿浊血瘀蓄积,气虚及阳,正气日益虚损,纳呆、恶心呕吐症状显著。中医认为,肾病日久,肾气亏虚,脾胃之气失其充养,而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影响肾藏精功能,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进而影响肝藏血功能;脾气虚,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加之岭南气候多湿热,湿热内蕴,病久入络,形成以脾、肾、肝为本虚,湿浊、湿热、瘀血内结为主要病理改变。消化道症状评分方面,虚证中脾肾气虚证的消化道症状评分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兼证方面,以湿浊、瘀血、湿热证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虚证以脾肾气虚、阴阳俱虚证消化道临床症状较重,兼证则以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临床症状较重。研究还表明,CRF患者胃肠道发生率以恶心呕吐(32.0%)最多,其次是腹胀(28.7%)、嗳气(26.7%),再次是反酸、上腹部紧抽感等。在治疗上,已有相关研究认为中医中药对CKD 并发胃肠道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在防治上多从脾肾着手,以健脾温肾为根本大法,兼顾养阴益气,佐以祛湿、清热、活血,此外,还可通过艾灸腹部经络、中药敷脐以及饮食疗法干预等来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对提高CRF 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肾气瘀血证型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