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凤迎源针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医案举隅

2021-03-28江露露王英力王富春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痹证臀部针法

江露露,王英力,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梨状肌损伤后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疾病初期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臀部局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可向同侧下肢后侧或后外侧放射,严重时臀部可出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疼痛,髋关节活动不利,双腿屈曲困难,不能行走。该病病位较深,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王富春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获得者,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王富春教授运用赤凤迎源针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医案1则分享如下。

患者,女,46岁,2020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右臀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2d。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久坐后出现右臀部刺痛、酸胀,休息后略缓解,未予特殊治疗;2d前因感受风寒右臀部疼痛加重,右髋部活动不利,遂至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右臀部放射状疼痛,右髋关节活动不利,右腿后侧筋脉拘急掣痛,并沿右腿后侧和外侧向下放射,腰部无不适,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舌暗淡,脉弦涩。查体: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样硬结。右侧梨状肌紧张试验(++),右侧直腿抬高试验(+)。西医诊断:梨状肌综合征。中医诊断:痹证(瘀阻脉络型)。治则: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处方:赤凤迎源针刺及穴位贴敷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所取穴位。取0.35mm×100mm毫针直刺右侧环跳50~75mm,得气后,行赤凤迎源针法(捻转结合飞法,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使针身及针尖在天、人、地三部沿上下左右、前后不同面行圆形轨迹的多向飞旋)[2],使针感向下肢放射,以患者耐受为度,避免刺激太强引起肌肉痉挛。然后取0.30mm×40mm毫针直刺右侧阳陵泉、委中、承山25~35mm,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等针感为佳,各穴行平补平泻手法。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将穴贴贴敷于右侧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贴敷时间为6~8h,每日贴敷1次,7d为1个疗程。穴贴的制作方法:取独活、甘遂、延胡索、桑寄生、丹参、防风按各等量打成细粉,取适量黄酒调和成膏状,均匀置于内圈直径为7cm×7cm的2.5cm的贴布内。

2020年9月16日复诊:患者右臀部偶有轻微酸胀感,右髋关节活动自如,腿部活动如常人,夜寐可,纳可,二便调。查体:梨状肌部位轻微压痛,条索状硬结消失。右侧梨状肌紧张试验(-),右侧直腿抬高试验(-)。继予穴位贴敷巩固治疗1周。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由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梨状肌损伤,是局部充血、水肿、挛缩引起的周围神经卡压。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腰痛”“痿证”等范畴。«诸病源候论»载:“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金匮要略»言:“厉节者……盖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医学入门»则进一步指出:“痹者,气闭塞不通流也。”可见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血及肝肾不足,卫外不固,导致外邪乘虚而入,气血运行不畅。西医治疗该病以局部封闭为主,中医治疗则以针刺、推拿、中药等为主。各类中西医联合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忽略了复发率的问题[3]。

王富春教授认为梨状肌综合征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固本”可有效降低复发率。该案患者因工作久坐导致臀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病邪初结肌表,休息后可缓解。病邪逐渐入里,经脉气血不足,遇寒复发加重。血瘀在里,风寒在表,舌脉均呈现瘀阻脉络证。邪盛正虚,应当先祛邪,避免关门留寇。邪祛则经络通,经络通则气血行,气血行则气血充。根据病位在臀部和腿后外侧,辨证选取足少阳和足太阳经穴。针刺结合穴位贴敷,不仅可治瘀血和风寒之“标”,且可治气血不足之“本”。

赤凤迎源针法首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有“飞经走气”之功,后世医籍多将其与苍龟探穴针法并称为“凤补龟泻”。王富春教授认为使用赤凤迎源针法时,刺激量一般或稍重为泻法,刺激量较小,采用缓和的手法可补虚。该针法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治疗各种痹证疗效较佳[4]。王富春教授运用赤凤迎源针法作用于环跳的原因有二:一是臀部肌肉丰厚,该病患者病位较深,且疼痛范围较大。赤凤迎源针法可通关过节,下至病所,经络通则气血和,气血和则疾病愈,患者反馈针感不仅可传导至梨状肌深层,而且可达脚尖。二是前期针刺手法可稍重以泻实,后期可稍缓和以补虚。对此类本虚标实的痹证尤为适宜。历代医家对赤凤迎源针法的具体操作虽各有侧重,但都重视其行气、加强针感的作用[5]。王富春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强调一捻一放力度要均匀;操作要熟练,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当达到“针体自摇”时,疗效较好。由于该针法刺激强度较大,不宜在肌肉较浅薄的区域使用,因此其余穴位行常规针刺即可。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整体理论和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种中医外治法,现代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不外乎药物灸疗、透皮吸收、穴位经络传导3个方面[6]。穴位贴敷如同长效针刺,通过对穴位进行持续刺激,激发经络传导,从而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此外,药物经皮渗透可避免首过效应,并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保持药物的治疗作用。针刺与穴位贴敷相互补充,可发挥协同作用。中药穴贴中独活祛风湿、止痹痛,独活中的独活香豆素镇痛疗效确切,毒性小[7]。甘遂消肿散结,«本草纲目»载甘遂可治“麻木疼痛……捣作饼贴之”。延胡索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抗炎、扩张血管等多种途径镇痛,且镇痛时间持久[8]。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防风祛风胜湿止痛,有抗菌、抗炎作用[9]。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在巩固治疗期间,穴位贴敷疗法可单独使用,固护卫气。

总之,该案患者针药并用,标本同治,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同时缩短了疗程。古典针法结合穴位贴敷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同道借鉴。

猜你喜欢

痹证臀部针法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对称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