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氏奇穴联合重灸八髎穴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案

2021-03-28潘海燕胥钰画吴健文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癃闭尿量尿潴留

潘海燕,滕 宇,胥钰画,吴 步,吴健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尿潴留是子宫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由手术范围较广而引发,临床表现为以尿潴留为主要特征的膀胱功能性障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导尿术,但反复多次导尿易造成尿路感染,且不能彻底解决尿潴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临床运用董氏奇穴联合重灸八髎穴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疗效良好,现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患者,女,65岁,2021年3月6日初诊。主诉:无法自主排尿,留置尿管导尿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子宫内膜癌于外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无法自主排尿,残余尿量900~1200mL,曾多次留置尿管导尿,效果不佳。刻下症:不能自主排尿,每日经留置尿管导尿6次,小腹坠胀,偶有腰酸,双下肢轻度浮肿,纳寐可,大便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泌尿系彩超检查提示:残余尿量约500mL。西医诊断:尿潴留。中医诊断:癃闭(脾肾两虚证)。治则: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治疗方法:①针刺治疗:取双侧下三皇穴(天皇副穴在天皇穴下1.5寸,于胫骨头内侧陷中,距膝关节4寸;地皇穴在胫骨内侧,距内踝上7寸;人皇穴在胫骨内侧后缘,距内踝上3寸)。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25mm×40mm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于穴位处进针,天皇副穴直刺约50mm,地皇穴斜刺约50mm,人皇穴直刺约40mm,得气后留针30min。②重灸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个穴位):将4个长约1.5cm的艾条点燃并置于灸盒内,随后平放于八髎穴位处,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宜。每次艾灸60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感觉小腹坠胀感有所减轻。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诉偶自觉有尿意,小腹坠胀缓解。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小腹坠胀感基本消失,泌尿系彩超检查示膀胱残余尿量约40mL,顺利拔出导尿管。随访患者1个月余,患者诉排尿通畅,每日尿量正常。

按语:尿潴留属中医“癃闭”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其病癃闭,邪伤肾也。”该病病位在肾与膀胱,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本案患者病机为子宫切除术后机体精血不足,肾之阴阳俱虚,引起三焦气化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膀胱开阖失司,形成“癃闭”[1]。故笔者选用董氏奇穴下三皇穴针刺治疗。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云:“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天皇副穴又名“肾关”,董景昌先生认为肾关是治疗肾虚的第一要穴,垂直向后方深刺约50mm可达到针刺一穴而脾肾双补的效果[2]。地皇穴位于内踝上7寸,属于脾经腧穴,有健脾消肿、渗湿利尿功效,主治小便不利。人皇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交会穴,具有补益脾肾、运化水湿、疏通下焦之功。三穴进针点均在足太阴脾经线上,三穴合用,既可调先天气血,又可补后天亏虚,共奏补脾益肾、益气养血、通调水道之功,以助膀胱气化而通利小便[3]。研究显示,董氏奇穴不仅能通过神经反射增加膀胱张力,而且能通过调节尿道括约肌,促进排尿[4]。重灸是较传统艾灸刺激量更大的一种艾灸疗法。«医宗金鉴»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量是艾灸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本案采用重灸法,具有灸量充足、灸感透达的特点。利用持续稳定的温热刺激,可透达灸感,激发全身经气,调和气血。«针灸大成»记载八髎穴主治小便不利。八髎穴属膀胱经穴位,又为盆腔所在之处,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经络所至,主治所及”,因此可用于治疗尿潴留。本案患者子宫切除术后,体质多虚多瘀,重灸八髎穴既有利于盆腔功能的恢复,又可起到温肾助阳、温煦膀胱水液、改善膀胱气化不利的作用。邬光福等[5]研究显示,160篇八髎穴临床研究文献中有70篇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占总数的43.75%。

综上所述,下三皇穴虽取穴少,但治疗尿潴留有佳效,联合重灸八髎穴,起效迅速,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痛苦且患者易于接受,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癃闭尿量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杨健武主任临证验案举隅
癃闭舒胶囊辅助治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五苓散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经验总结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