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预后的影响
2021-03-28宋洋
宋洋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类型之一,属于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也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1]。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脑卒中患者约达150/10 万,且数据正在持续升高。值得一提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较差,大多数患者即便接受临床的正规治疗,仍然存在一系列后遗症,偏瘫就是其中之一。偏瘫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活活动能力,继而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因此,应重视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有效护理模式,就本院82 例患者的两种护理方式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见如下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的82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 组与B 组,各41 例。A 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53~87 岁,平均年龄(67.43±7.54)岁;病程12 d~6 个月,平均病程(2.61±1.15)个月;偏瘫部位:左侧19 例,右侧22 例。B 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53~87 岁,平均年龄(67.40±7.57)岁;病程12 d~6 个月,平均病程(2.64±1.27)个月;偏瘫部位:左侧18 例,右侧2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病历资料真实、完整;②经颅多谱勒超声、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有关该病的诊断规定;③对研究知情且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失血性脑卒中;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出现偏瘫;③颅内感染性疾病;④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⑤免疫系统疾病;⑥恶性肿瘤;⑦智力低下,意识及精神障碍。
1.3 方法
1.3.1 A 组 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院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
1.3.2 B 组 实施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实施以下护理干预措施:①体位安置:患侧上肢外展、外旋,伸展肘部,前臂后旋,伸直腕与手指,拇指外展;及时为患者更换体位,预防压疮。②患肢按摩:采取按法、滚法和手法等技术进行按摩,指导患者配合医生的操作进行肢体的内收、外展、伸屈,按摩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上肢到下肢,其中手部以及肩部和踝关节是重点的按摩区域。③坐位训练:床头摇高30°,指导患者坐于床头部位,坐立时间较长后调整床头倾斜角可增加10°倾斜度,最大倾斜度<90°。④上下床训练:可站立者协助其下床训练,侧卧于离床30 cm 处,手支撑身体慢慢平稳做起;床边坐1~2 min 后在助步器辅助下站稳,缓慢移动臀部、患肢,再坐到床边。⑤站立坐下训练:坐在50 cm高的椅子,健肢负重,患足1/2 处负重,一只手置于椅面上,另一只手置于正前方的助步器上,前移臀部,双膝微弯,慢慢站立,身体慢慢后移,双脚接触椅子边缘,慢慢将重心降至患侧手上,触及椅子扶手慢慢坐下。⑥步行训练:选择大小合适、舒适度好的运动鞋,在没有障碍的平地上进行训练,可借助助步器材(平衡杠、手杖等),肘弯曲30°,握住助步器把手,健肢负重,两脚自然分开站立,依照助步器-患肢-健肢的顺序慢慢进行步行训练;平地行走训练后可慢慢练习越障步行、独立步行等,循序渐进,避免劳累。⑦生活能力训练:为患者制定好详细的训练计划,从日常生活做起,如洗漱、穿衣、吃饭、如厕、上下楼梯等。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肢体功能:参照FMA量表进行评分,>96 分为轻度;85~95 分为中度;50~84 分为严重;<50 分为极严重,得分越高则肢体功能越强[3]。②自我护理能力:采用ESCA 量表进行评估,共43 项,总分172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强。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用ADL 量表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共10项,每项0~10分,总分100分,>60 分表示轻度功能障碍;40~59 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碍;<40 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碍[4]。④生活质量:运用SF-36 简表进行评估,包含8 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5]。⑤致残率。⑥护理好评率: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好评、中评、差评,护理好评率=(好评+中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对比 A 组护理前的FMA 评分为(56.04±3.15)分,护理后为(84.15±3.78)分;B 组护理前的FMA 评分为(56.01±3.17)分,护理后为(93.06±3.34)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 组患者的FMA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对比 A 组护理前的ESCA 评分为(101.44±25.07) 分,护理后为(125.61±18.37) 分;B 组护理前的ESCA 评分为(101.08±25.12)分,护理后为(143.05±17.44)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ESC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 组患者的ESCA 评分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A 组护理前的ADL 评分为(42.81±5.96)分,护理后为(57.11±7.49)分;B 组护理前的ADL 评分为(43.03±5.88)分,护理后为(70.35±6.63)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 组患者的ADL 评分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A 组护理前的SF-36 评分为(69.53±4.85)分,护理后为(79.26±3.63)分;B 组护理前的SF-36 评分为(69.37±4.78)分,护理后为(87.16±4.07)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B 组患者的SF-36 评分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对比 A 组致残10 例,致残率为24.39%;B 组致残3 例,致残率为7.32%。B 组的致残率低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6 两组患者的护理好评率对比 A 组好评16 例,中评19 例,差评6 例,护理好评率为85.37%;B 组好评27 例,中评13 例,差评1 例,护理好评率为97.56%。B 组的护理好评率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但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其病机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组织正常供血供氧异常;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于斑块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使远端脑动脉堵塞。偏瘫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一种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其中40%为重度致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并给其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6]。
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主要问题,因此临床治疗时应以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目标,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一种康复护理模式,以脑可塑性与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个性化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康复治疗周期,有助于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尽早恢复[7]。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残死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大量报道也指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恢复损伤的脑组织,促进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院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通过体位安置、患肢按摩、坐位训练、上下床训练、站立坐下训练、步行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肢体痉挛,提高了运动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比常规护理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后,B 组患者的FMA、ESCA、ADL、SF-36 评分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显著效果;致残情况对比结果显示,B 组的致残率7.32%低于A 组的2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肢残疾程度,避免残疾发生;B 组的护理好评率97.56%高于A 组的8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的满意度更高,分析原因,与该护理模式能让患者更受益有关。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预后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增强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且能降低致残率,护理好评率高,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