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禽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2021-03-28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氏杆菌家禽患病

马 凤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靖远 730900)

家禽巴氏杆菌一般存在于上呼吸道内,发病率以及致死率较高,会导致大规模接触传染,影响家禽产品质量,也直接威胁家禽生命安全,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疾病防控,将会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经济损失,相关养殖户应对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保障家禽养殖安全[1]。

1 病原特点

家禽巴氏杆菌血清类型多,抗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导致家禽防疫工作比较困难。巴氏杆菌与其他致病菌相比具有更强的寄生性,通常寄生在家禽呼吸道,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发病原因,一是家禽受到了某种刺激,二是喂养不科学,导致家禽营养不良,三是家禽养殖环境差,阴暗潮湿,卫生条件不符合标准。以上情况导致家禽抵抗力下降,引发该病。由于巴氏杆菌有极强的传染性,导致散养户会出现大规模家禽群体发病,巴氏杆菌潜伏期较长,在散养家禽中一般发病最短时间为2 d,最长可达9 d。根据当前散养家禽的发病状况以及症状可将巴氏杆菌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慢性型3 种[2]。

2 流行特点

巴氏杆菌在鸡、鸭、鹅发病占比高,雏鸡以及雏鸭发病率相对较低,成年鹅以及猪仔也发生过该病,但病例很少。巴氏杆菌发病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家禽,家禽通过接触水源以及饲料等进行传播,呼吸道及消化道是主要传播途径,并且传播能力极强。巴氏杆菌病导致死亡的家禽,尸体存有大量致病菌,如果未能及时对患病家禽尸体进行处理,易导致大面积传播[3]。因此,需通过深埋或者焚烧等方式来处理患病家禽尸体,从而防止家禽集体传染。

3 临床症状

3.1 家禽的发病症状

3.1.1 最急性型

一般出现在疾病流行初期,疾病多集中出现在产蛋鸡以及肥胖鸡中,患病后导致家禽突然死亡,其他家禽中突然出现抽搐症状,立即死亡,发病症状往往只有几分钟,致死率极高,对家禽养殖影响较大。

3.1.2 急性型

家禽患病后,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更严重的会出现闭目缩颈、呼吸异常等症状,饮水量也会出现异常,相较平常饮水量会增多,养殖员可根据其饮水状况来判断家禽是否患有巴氏杆菌病,患病家禽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急性型巴氏杆菌一般多发于产蛋鸡和产蛋鸭,会导致产蛋量下降,部分产蛋的家禽甚至会出现停止产蛋现象。如果3 d 内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易导致患病家禽死亡。如果产蛋鸭患病,会出现精神萎靡、日常活动减少、下水少等症状,日常活动时肢体动作较为迟缓,严重的甚至出现绝食、呼吸困难、口鼻出现大量黏性分泌物,排泄物会出现血液,若是3 d 内未进行有效治疗,会导致其虚脱死亡。当前阶段家禽养殖中,急性型巴氏杆菌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是出现急性型巴氏杆菌病,在治疗状况不理想时,应及时隔离患病家禽,避免出现群体感染,影响其他健康家禽[4]。

3.1.3 慢性型

慢性型巴氏杆菌病由急性型转变而来,通常是患病家禽通过治疗后,一部分家禽由于疾病导致身体消瘦,最终出现贫血以及关节炎等,也有部分家禽患上肠胃炎以及慢性胃炎。因此,对于巴氏杆菌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防止其扩散,保障家禽生命健康。

3.2 家禽临床症状类型

患病家禽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体温43℃。(1)急性无症状死亡型。起病急,突然发病,倒地死亡,或者头一天家禽状态良好,第二天死在圈舍中。病情发病时间不一,家禽皮肤潮红,有些鹅会出现关节肿大等,濒死的鹅会出现呼吸困难以及头部乱晃。(2)关节炎型。病情稍长,一般会出现单侧或者双侧的腕关节以及跗关节肿大现象。(3)胃肠炎型。患病家禽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42.5 ~43.5℃,且口鼻会流出黏液,病禽排泄出灰白带有绿色的粪便。(4)神经损伤型。少数病禽独自乱跑,不停乱叫等现象。(5)呼吸系统炎症型。病禽会出现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做好饲养环境管理

饲养环境是家禽感染病原菌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简陋、卫生条件差是病毒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病鹅以及携带致病菌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未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饲料、养殖场地、养殖设施污染,最终导致病原菌快速繁殖、传播,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农村混养散养的鸡鸭鹅,缺乏定期的消毒防疫,加大了家禽患病几率。养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自身饲养意识,对于饲养环境定期进行清理消毒,保障家禽环境卫生,从而减少家禽患病因素,避免细菌滋生,保障家禽在健康环境下生长,降低家禽患病率[5]。

4.2 隔离治疗患病家禽

对于患病的家禽需要快速地将其与其他家禽隔离,及时地进行治疗。发现患病家禽后,要迅速对家禽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对于家禽日常活动地区、饲料、饮用水、养殖用具等等都要进行消毒处理,根据病禽实际情况应用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日常家禽的饮用水需要放入抗生素,预防巴氏杆菌致病,例如应用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土霉素等药物。若家禽病情较重,则可根据实际病情进行联合用药,从而保障家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4.3 全部家禽持续喂药

若是家禽处在发病初期,养殖工作人员需要对全体养殖的家禽持续投喂药物3 d,然后停药21 d后再喂药3 d。对于高发地区,需要对家禽进行疫苗接种,例如禽类霍乱蜂胶灭活菌、灭活疫苗等,提升家禽抗巴氏杆菌能力,从而保障家禽养殖质量。

4.4 采用疫苗预防接种方法

若是家禽突发疾病,养殖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通过禽类霍乱夹馍亚单位苗的注射,避免无效现象的发生。由于巴氏杆菌病原血清型不同,引起免疫效果的差异,应用常规性疫苗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疗,甚至出现病情反复,从而导致治疗成本增加。因此,养殖人员可以通过病死的家禽内部急性型病例,自主进行疫苗的研制,从而提升治疗效果。进行疫苗注射时,一般散养的家禽每只注射量2 ml,2 周之后,家禽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疫苗防治可持续五个月左右。

5 具体用药方法

5.1 养殖场所消毒

家禽养殖场所日常需要用2.5%氢氧化钠溶液或0.2%三氯异氰脲酸液彻底喷雾消毒,2 次/d,连用7 d。往后则需要以周为单位进行环境整体清洁消毒,用0.1%三氯异氰脲酸液消毒1 次,从而保障环境清洁。

5.2 患病家禽注射

患病家禽隔离治疗时,采用青霉素10 万U、链霉素10 万U、黄芪多糖1 ml、10%氨基比林注射液1 ml 配伍使用,2 次/d,连用3 d。青霉素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在细菌进行繁殖时,可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链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抑制细菌在静止期时蛋白质合成;黄芪多糖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产生。烟酸诺氟沙星内服,具有吸收快、杀菌效果好、生物利用高等特点。

5.3 家禽服药预防

对饲养场全体家禽,按照次用量500 g 烟酸诺氟沙星粉加多维电解质300 g 和黄芪多糖散200g拌料饲喂,2 次/d,连用3 天,之后在第7 天,全体家禽进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接种,每只接种3 羽份。从而保障家禽健康养殖。

6 结论

散养家禽养殖时需要对巴氏杆菌病的病因病理做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巴氏杆菌发病状态,以及学习疾病治理措施,从而对家禽进行综合防控治理,日常还要做好养殖场清洁消毒习惯,做好环境防护,结合实际状况进行疫苗接种,从而实现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提升家禽养殖质量,保障家禽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氏杆菌家禽患病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称家禽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