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乡村
2021-03-28孙晋楠
孙晋楠
艺术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凡是含有技术与思想的活动及其产物都是艺术。其实,这是最广泛的定义,这种定义实与“技术”无异,虽能涵盖艺术的范畴却很难凸显艺术的特质。
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呢?提到艺术,人们总会和各种“阳春白雪”联系起来,在西方是钢琴、芭蕾、油画……东方则是古琴、京剧、水墨画……但艺术应该是多彩的,不会局限于某个国度也不会局限于某个阶层,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体现。即使是在大山深处悬崖陡壁上的苗寨,人们依然会穿起艳丽的衣服欢快的歌舞;即使是手持锄头脚踩耕地的农民也能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美好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将民间文化艺术定义为:“涵盖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民俗、体育、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包括当代兴起的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如摄影、合唱、油画等。”所以你会发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不止局限于人们普遍认知上的歌舞绘画等等,而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多种艺术形式。今年,贵州共有5地入选,涉及民族歌舞类、民俗类和新兴艺术类。
作为歌舞类项目,藏在深山中的彝族出嫁舞“阿妹戚托”曾一度面临传承断絕的困境。是饱含着热情的晴隆人在艰难的岁月中几代人的坚守发展,使得今日“阿妹戚托”成为晴隆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这种独特的东方踢踏舞,承载着晴隆县移民搬迁的三宝人的记忆、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在新建的阿妹戚托小镇、在鸟语花香的新家园里,三宝人踏出不断前进的舞步。
一同前进的还有黔西县新仁乡的苗族同胞们。二十年前,在乌江边悬崖峭壁间遗世独立的小村子里,人们物质清贫但精神富有。色彩艳丽的手工苗绣裙摆舞动,芦笙和着江水滔滔,他们用歌曲传唱祖先的步步迁徙,用舞蹈回现祖先的步步耕耘。二十年后,化屋村民依托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产业,这一回他们的歌舞不仅传唱古老的传说,还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作为民俗类项目,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台江县姊妹节这天,苗族同胞身着盛装走上街头争相斗艳,姑娘妇女们都要吃五颜六色的“姊妹饭”,并互相赠送,以示吉祥。曾经姑娘们把自己做的“姊妹饭”送给心爱的人,趁机暗送秋波互诉衷肠,如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游人。在一片银饰和苗绣的海洋中,人们斗牛、斗歌、踩鼓、跳芦笙……共庆盛世。
和姊妹节一样,瓮安县的草塘古镇舞火龙也是当地盛大的民俗活动。上千年来,草塘古镇周边各村寨,每到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玩龙灯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草塘的男女老少会用特制烟花嘘龙闹元宵,场面热闹非凡。这个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古镇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过繁荣,亦有衰落,但迎着红色转折的黎明,又再次步入新时代的高速发展历程。而一直延续的舞龙,就像是一条纽带,牢牢凝聚着草塘人的心。
作为新兴艺术项目,水城的农民画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全国乃至世界。20世纪80年代,水城农民以自己独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身边事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结合,创作出了色彩艳丽、构图鲜活,生命力蓬勃的农民画,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关注。1988年,水城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8年,再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已经是水城农民画再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了。这些“画家”用心感悟生活,将对家乡的情感倾注在一幅幅热烈的画面中。他们画的是自己眼中的世界,表达的是自己独有的审美,创造的是自己的天马行空,而这份独特的魅力打动人心。
艺术,不分国界,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具有共鸣感的产物,它在乡村中从以前的“野蛮生长”逐步发展为有支持有支撑,进而点亮乡村的文化产业。期望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引领,让更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活”下来,让更多人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
以艺术点亮乡村,又或者,是乡村点亮了艺术。(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