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翻胃吐草的中医治疗方法
2021-03-27张小萍
张小萍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甘肃天祝 733299)
牛翻胃吐草常见于老龄瘦弱牛,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牛脾胃过于虚弱,相对于公牛,有过多次生产经验的母牛更容易出现牛翻胃吐草疾病。牛翻胃吐草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在疾病早期阶段牛并不会出现明显表现,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症状将会逐渐显现。通过中医治疗措施,牛翻胃吐草能够得到显著的控制,本研究将以中医治疗方案在牛翻胃吐草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措施以及其具体的治疗案例展开概述,为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1 临床症状
中国医学认为,牛翻胃吐草主要原因是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的饲养方式存在问题,或是用牛过程中未能注重牛的身体状况,或是牛遭遇风寒或者遇到阴冷干扰。牛翻胃吐草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牛在吃草的过程中反刍次数减少,口腔经常流出清亮的口水,吃草后以及夜间休息期间吐出绿褐色草渣成分的呕吐物。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牛吐草的次数也会不断增加,症状加重后,呕吐物会出现明显的酸臭气味。通常情况下病牛常表现出精神不振、行动缓慢、口舌及眼结膜发白等症状,还有一部分病牛在吐草的过程中会将背部拱起。临床检查时可发现牛胃蠕动明显减少,粪便较为粗糙。
2 发病原因
在喂养牛的过程中,如果牛在许久没有饮水后突然大量饮水,在日常进食的过程中食用了冷冻饲料,外界环境较为阴冷、下雨、贼风等问题,牛的脾胃功能将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随着肠胃功能的逐渐减弱,牛将会出现明显的牛翻胃吐草症状。在牛翻胃吐草的相关研究中指出,牛翻胃吐草疾病出现的原因与牛的肠胃功能减弱、牛前胃中酸度过高、牛前胃炎症有着直接联系。
3 牛病及治疗
3.1 案例一
2018年3月14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陈某某带领自家饲养3岁种公牛前来接受治疗,主诉:病牛在数周前出现食欲差、蔫草等症状,并未接受治疗,近日进食过程中出现吐草症状,目前并未接受治疗。检查:病牛营养状态不佳,体质尚可,各项基础体征正常,大便为颗粒状,饮水正常,吞咽功能正常,饮食正常,口腔部位颜色发白,脉象细沉,四肢发冷。辨证诊断结果:胃寒脾虚型牛翻胃吐草。治疗原则为温脾暖胃,降逆止呕。中药治疗方案为温胃健脾散加减治疗,药方组成:陈皮、肉豆蔻、厚朴、益智仁、党参各20g,半夏、苍术各15g,砂仁、小茴香各10g,白术25g,灶心土60g,药引为生姜以及大枣,药物制备方案为水煎法,每天服用1剂,治疗持续3d。在中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病牛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钙、维生素治疗。治疗3d后,病牛状况恢复正常。
3.2 案例二
2019年2月17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炭山岭镇刘某携带自家养殖5月的牛犊前来就诊。主诉:病牛从1月半龄停止牛乳喂养,转为乳牛料以及米汤喂养,早期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喂养10余天后出现呕吐症状,在当地接受治疗,症状好转,呕吐症状消失。半月后呕吐症状再次出现,病牛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刘某采用小儿健脾、消炎药物喂食病牛,病牛的呕吐症状有所缓解,饮食恢复正常。1周前,天气转冷后病牛再次出现严重的呕吐症状,精神不振,行动能力异常。检查:病牛精神状态较差,体质量较低,口鼻部位发凉,呕吐为喷射状,呕吐物质地较为细腻,未见明显异味。脉象细迟无力,结膜炎症改变。辨证结果:寒湿伤脾所导致的牛翻胃吐草。治疗原则为温中祛湿,健脾养胃。治疗方案为益智散加减治疗,药方组成:益智仁30g、肉豆蔻30g、五味子30g、草果仁30g、青皮30g、当归30g、炒枳壳30g、川芎20g、细辛6g、广木香25g、川朴25g、炒白芍25g、官桂25g、甘草25g,大枣10个去核烧焦,生姜3g,药物制备方案为药粉开水温服,每日服用2次,共治疗3d。在接受治疗2d后,病牛状态明显好转,治疗7d后,病牛痊愈。
3.3 案例三
2020年3月28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打柴沟镇孙某某携带家养黄牛前来就诊。主诉:去年冬天开始,病牛一直接受玉米秸秆以及小麦秸秆喂养,年后病牛出现饮食量降低,不吃草,排便次数减少以及数量减少等问题,数天前,病牛出现吐草症状,在其他兽医处接受治疗,服用健胃消食片后未见明显效果,遂前来接受治疗。检查:病牛精神状态较差,体质量较低,口鼻部位发凉,腹部有明显的凹陷,胃部蠕动减少,呕吐物有明显的酸臭异味,眼结膜潮红。辨证结果:湿热型牛翻胃吐草。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降逆止吐。给予病牛清热散治疗,药方组成:藿香50g.、茵陈50g、黄芩50g、滑石100g、木通45g、白蔻45g、竹茹30g、旋覆花40g、代赭石150g、甘草30g、乌贼骨50g。药物制备方案为水煎法制备,1份药制成2剂,常温服用,共治疗6d,治疗4d后,病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d病牛痊愈。
4 辨证分析
中医学认为,牛翻胃吐草的发生原因根据中医辨证理论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寒湿型牛翻胃吐草、脾胃虚弱型牛翻胃吐草以及湿热型牛翻胃吐草,辨证不同,所采取的中医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1]。通常情况下牛反胃吐草的常见类型为寒湿型以及脾胃虚弱型[2]。如果病牛自身存在明显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反刍减少、口腔出现水样逆流物、口腔温度较低、耳部发冷等症状,则病牛属于寒湿型牛翻胃吐草。相对于寒湿型牛翻胃吐草,脾胃虚弱型牛翻胃吐草病牛的发病时间较长,在发病初期,病牛会出现精神萎靡,毛发光泽度不足、杂乱,耳鼻发凉,吐草等症状,随着发病时间的增长,病牛毛色会呈现为焦黄色,毛发较为细弱,在饮食后或者饮食过程中出现吐草行为,严重情况下,还有一部分牛会无法正常行走。如果病牛的发病时间较短,呕吐症状突然出现,呕吐物有明显臭味,口腔部位出现糜烂,粪便较为干燥等,这类病牛牛翻胃吐草则属于湿热型牛翻胃吐草。
5 讨论
牛翻胃吐草是牛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对于其他牛养殖业常见疾病,牛翻胃吐草的临床症状更加明显,但是目前针对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兽医学中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有研究认为,牛的生长环境、进食方式等都是牛翻胃吐草疾病出现的原因[3]。本研究所收录3例牛翻胃吐草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在牛饲养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对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关注、牛的饮食结构营养失衡、牛的生长环境不稳定等。在接受对症治疗后,病牛的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改善。牛翻胃吐草疾病的概念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翻胃吐草疾病并不只有牛会出现,羊、马等动物在养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一疾病。在相关兽医治疗古籍中,将牛翻胃吐草疾病称为“磨牙吐屎症”“吐粪症”等,近年来,我国兽医界将这一疾病统称为翻胃吐草症。相关研究认为,翻胃吐草疾病与吐草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吐草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动物咀嚼功能异常,在饮食过程中无法顺利消化草料,从而导致吐草症的出现,而翻胃吐草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动物胃部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胃气上逆,胃内容物被吐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4]。在牛翻胃吐草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病牛的疾病类型,然后再对其展开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