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川市生猪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1-03-27韩瑞华左建武

甘肃畜牧兽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铜川市养殖场母猪

韩瑞华,左建武,吉 霞

(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陕西 铜川 727031)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暴发,给我国生猪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生猪产业出现了“猪肉贵、仔猪贵、饲料贵”现象,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及时掌握当前铜川市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落实情况,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组织技术人员对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等4个地区的生猪养殖场,通过现场查看、交谈询问、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研。

1 基本情况

1.1 生猪产能持续快速增长

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决策部署,实施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引导龙头企业优化布局扩产能,基本形成了以新希望、大北农、生猪公园为代表的宜君县、印台区生猪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底,铜川市生猪存栏量为14.3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2.1%;能繁母猪2.57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了90.7%;生猪出栏20.76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4.3%。

1.2 生猪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铜川市商品猪供应充足,猪肉制品和生猪生产销售持续稳定向好,生猪价格总体稳定,稳定的猪价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2020年生猪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规模场31元/kg,散户29元/kg”。据统计,2020年四季度活猪价格从三季度33元/kg降至28.8元/kg,下降4.2元/kg;猪肉价格由53.45元/kg降至46元/kg,下降7.45元/kg;体重8 kg仔猪平均出售价为1 376元/头,较三季度下降96元/头。

1.3 生猪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生猪生产主推的宜君县新希望模式、“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正大模式、温棚养殖模式、正大、石羊标准化模式等成效显著。通过推广发酵床技术、人工授精、湿帘降温技术等,配种率、受胎率、仔猪成活率、生猪出栏率不断提高。在调查的35个规模猪场中,PIC、长白、大白猪饲养量不断增加,良种率明显提高。同时,生猪疫病可防可控,可防可治。尤其是宜君县新希望等大规模、工业化、自动化养殖企业,采用严格的消毒设备,进行封闭式饲养管理,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概率,生猪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1.4 生猪产业政策落实成效显著

铜川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的意见》《全市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新希望、大北农、英联等农业龙头企业来铜川投资,建立畜禽养殖基地,共引资20.7亿元。二是突出项目支撑。落实市政府《关于支持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7家生猪养殖场申请补贴资金423.05万元;指导2家生猪养殖企业申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争取到中央补贴170万元;指导养殖场积极申报生猪养殖企业流动建设资金贷款贴息240.11万元。三是落实政策性保险补贴。广泛宣传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政策,鼓励生猪养殖场(户)应保尽保,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2020年共计承保育肥猪41 683头,能繁母猪10 665头。

1.5 龙头企业稳步建设投产

宜君新六科技有限公司万头生猪扩繁场已建成投产,现存栏基础母猪1万头,已出栏商品仔猪8万头。印台区生猪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规划配套建设1个万头生猪扩繁场、3个育肥场、1个屠宰厂、1个饲料加工厂、1个猪肉加工厂、1个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中心。预计2021年底,年出栏商品仔猪达20万头。目前扩繁场已基本竣工,3个育肥场正在建设中,润民达康屠宰厂和英联饲料厂已经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办理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印台区的陕西昌农康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代生态养殖园区项目年出栏生猪20万头的生猪自繁自养场现已建成。

1.6 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铜川市率先成立生猪产业联盟,积极探索“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印台生猪产业园建设实现饲料加工、良种扩繁、育肥出栏、屠宰加工、网络化销售一体化发展,培育形成了生猪优良种畜、安全饲料、高效防疫、清洁养殖、产品加工等安全优质肉产品生产技术体系。

2 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铜川市以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生猪代养模式,构建生猪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集聚。

2.1 “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扶贫模式

新希望模式生猪养殖场资金筹措和运营管理按照“1+1+1+N”(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组织+N个贫困户)模式,即县政府出台支持办法,按照时限、标准和新希望模式,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每场奖补50万元。新希望提供仔猪、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回收成品猪,承担疫情、市场行情及环保等风险,并核定公开生猪收购价格,有效避免了因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降低了养殖风险。该模式经过近3年6批次生产已逐渐成熟。

2.2 种养结合“猪—沼—果”模式

将猪粪通过管道进行统一收集,经过固液分离后,干粪发酵腐熟用于生产有机肥;液态粪污经过大型沼气工程发酵处理后,沼气用于发电或直接通过管网供农户使用,沼渣、沼液经氧化塘再次发酵后,直接施入果园或农田。种养结合“猪—沼—果”模式在耀州区恒盛、恒丰等规模猪场示范推广。

2.3 果畜结合的村域循环模式

以自繁自育为核心,形成了“畜禽养殖—粪污能源化—果业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生猪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生产、技术、销售平台,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王益区孟家塬、耀州区马咀村推广该模式,应用场(户)80多户。

3 目前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疫情风险仍然很高

随着生猪及其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疫病的传入、发生与流行越来越复杂。加之养殖场管理水平不高,当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下,个别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差,盲目调运畜禽,外源性疫病风险加大,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3.2 养殖成本大幅提升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母猪饲养量急剧下降,规模场能繁母猪正常淘汰步伐加快,养殖场自繁自养后备母猪存栏减少,种猪生产能力下滑达20%以上。据调查,外购的仔猪比自繁自养的仔猪每头获利少150元左右。加上玉米收购价格居高不下、饲料价格攀升、人工工资上涨等原因,猪场成本增加。

3.3 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部分养殖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对质量安全认识不足,标准化养殖技术不能得到很好地推广和应用。此外,部分散养户技术投入不足,档案建立不规范,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生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4 对策及建议

4.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生猪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始终把生猪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尽快实现扩总量、促转型、提水平。要压紧压实“菜篮子”工程的主体责任,时刻抓紧生猪生产工作。

4.2 推动生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散养户规模将逐步缩减,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养殖有利于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疫病防控等综合配套养殖技术。应突出抓好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动现代养猪业发展。此外,加大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按照淘小扶大的原则,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场上规模、提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场养殖水平,整体提升生猪生产和供应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在创建过程中,注重总结提炼典型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4.3 加快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种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要进一步加强对优质生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支持生猪新品种引进和培育,引导“产业联盟”组建“育、繁、推”一体的种畜禽集团或联盟,新建或改扩建一批祖代场、良种繁育场,重点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议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以科研院所、畜牧推广部门为技术支撑的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对生猪龙头企业配置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鼓励推广自繁自养模式,促进母猪饲养量的增加,提高生猪良种的选育和供应水平,全面实现良种化。

4.4 做好资源储备工作

一是强化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收储,降低饲料原材料波动幅度。玉米在生猪饲料中的占比较高,仔猪饲料中玉米添加量约为55%,育肥猪饲料中玉米添加量约为60%~70%。一般情况下,一头重120 kg的生猪出栏需要消耗玉米330 kg。二是加速从外地引进优良后备母猪、种猪和仔猪,同时加强优质猪精液或种公猪的引进,提高辖区内仔猪的自给能力和母猪的基础产能。三是在当前仔猪紧缺情况下,鼓励支持中小规模养殖户自繁自养,降低成本,提高生猪产能。

4.5 加强生猪疫病防控

一是进一步健全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组织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积极学习生猪生产繁殖、仔猪保育、快速育肥、科学管理等技术,探索线上培训等新方法,力争实现规模养殖场全覆盖,提高猪场生产管理水平。二是严格落实防疫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场防疫主体责任,继续落实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6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

切实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的作用,围绕生猪重点产业,推广一批高效技术,加快良种、良法、良料集成配套,强化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支持生猪产业联盟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饲料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等建立牢固的合作机制,加快产研学一体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举办畜牧技术培训,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养殖场技术人员、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生猪先进养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及养殖风险。

猜你喜欢

铜川市养殖场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居民的烦心事谁来管?——铜川市王益区“红色物业”强“回应”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狮 舞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陕西省铜川市环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铜川市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