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2021-03-27王惠强
王惠强
(兰溪市黄店镇人民政府,浙江 兰溪 32111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液中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和红皮病等。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时有发生,猪一旦感染后,可导致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在继发或混合感染时,常给养殖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 病原
从病原学角度来讲,已往兽医习惯上对猪附红细胞体病亦称为血液原虫病,病原体呈球形、大小在0.25~0.8 μm,该病原体对干燥物和化学药品相对较为敏感,在0.5%石碳酸37℃,3 h即可杀死,在常规消毒药正常剂量下,一般5 min即可杀死,但在冷冻低温条件下,生命力强,可存活数年。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和雨水充沛的季节,以及吸血昆虫活跃的湿热环境,气候突变、应激频繁、饲养管理不善、引种及兽医操作不当等应激,是导致本病发生与流行的直接诱因,常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上以皮肤苍白、贫血、黏膜黄染、黄疸、体表发红发绀为主要症状。
3.1仔猪感染后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贫血为主,病猪体温升高至42℃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反应迟钝,精神沉郁,全身颤抖,畏寒拥挤扎堆,呼吸急促,时而下痢,体表发黄出血发红,以四肢内侧,耳部、阴部、最为明显,病程2~3 d死亡。
3.2育肥猪感染后体温升高到40 ℃以上食欲不振,精神萎顿,全身皮肤潮红,可见毛孔处有针尖大小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皮肤表现相当突出,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继发或混合感染时出现死亡。
3.3母猪急性感染时体温可高达41~42 ℃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产后母猪和妊娠后期母猪出现乳房,外阴水肿,时发流产与死胎现象,转为慢性时,全身消瘦衰竭,贫血、粘膜苍白、黄疸,并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现象,继发感染时也会出现死亡。
4 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变是贫血及黄疸。可视全身皮下粘膜、浆膜苍白黄染,出现全身性黄疸,血液稀薄,肾脏肿大,质脆黄染,肝脾肿大呈结节变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黄染,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斑点。
5 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典型症状、病理变化特征,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方法一,压片法,取发热时期病猪静脉血液一滴涂片,加等量生理盐水,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观察,发现有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游动各形态虫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围成一圈,呈链状排列。方法二,涂片法,同样取发热时期病猪静脉血液直接涂片,姬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表面或边缘有大量圆形、椭圆形蓝褐色折光的虫体,可立即作出诊断。
6 预防措施
6.1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特别是引种时,先调查清楚引种场的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史情况,再决定引种,确无病史的再引种,引到本场1 周时采血镜检,确无此病原体的在继续隔离观察至30 d后,并经清洗消毒,再进入生产区域。
6.2全面开展消毒灭源工作,特别是在夏季,着重抓好养殖场日常卫生消毒及苍蝇、蚊子、疥癣和虱等体外寄生虫的杀灭工作,在所有的养殖场窗口,安装上防蚊纱窗,做到定期驱虫和灭鼠工作,扎实地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也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抓手。
6.3做好兽医规范操作,特别是兽医手术、接产、防疫、治疗等兽医卫生操作时,严格执行兽医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在兽医免疫接种和治疗疾病时,先做好部位消毒,再注射,而且必须每注射一头猪更换一只针头,可减少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
6.4加强养殖场的饲料营养,全面推行全价饲料的广泛应用,饲料中可长期添加黄芪多糖粉拌料,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猪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猪群的不良应激。
6.5在温暖多雨季节,采用青蒿素250 g、铁苋菜250 g、马鞭草250 g、马齿苋250 g粉碎拌料1000 kg每月全场喂服7~10 d,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7 治疗方法
发病后要及时隔离及时治疗,一般都是可以治愈的。
7.1贝尼尔(血虫净)是治疗本病的首选特效药,按5~8 mg/kg体重深部肌注,间隔1~2 d注射一次,连用3~5 d。
7.2土霉素或四环素按3~8 mg/kg体重,分点肌注,连用3~7 d。
7.3新胂凡钠明按10~15 mg/kg体重,与葡萄糖和VC混合分瓶静滴,连用3 d,但怀孕母猪禁用。
7.4对氨基苯胂酸钠按每吨饲料拌入200 g,连用1周,以后减半量连用1个月。
7.5中兽医治疗,采用青蒿素600 g、铁苋菜600 g、马鞭草600 g、马齿苋600 g全部粉碎拌入1000 kg饲料当中,连续喂服10~15 d,个体治疗,采用青蒿素70 g、黄芩70 g、马鞭草50 g、丹皮50 g共煎水灌服,每天一剂,连用3~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