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劳动教育现状与实践研究
2021-03-27王旬
王 旬
(通辽职业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为了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将教学精力放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还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崇尚劳动,并自觉地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硕硕的劳动果实。目前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劳动教育的发展,它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劳动素质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高职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劳动就是人类创造物质、创造精神财富的一种基本活动。为了让学生拥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意识,教育工作者早已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推广到教学领域,如今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也突显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在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
首先,在高职人才培养教育中,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某种程度上,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与这一素质教育目标是相重合的。比如,教师可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感,甚至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这体现了劳动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学生可通过劳动教育活动,从不同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1]。
其次,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到企业单位去应聘、任职,他们扮演的角色都是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意味着劳动教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高职院校需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一部分,并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最后,劳动教育也可发挥一定的德育教育作用,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德育素养的劳动者,使其从思想层面上,更懂得为人应该务实、勤勉的道理,懂得热爱生活,积极参与到各种劳动体验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二、新时期高职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边缘化问题逐渐明显
虽然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提高了,但是高职院校将大多数的教学精力都投放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这一教育工作存在边缘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职业责任感不够强,没有做好劳动教育指导工作,而学生也没能从劳动教育中获得充足的个体发展[2]。
目前,在被边缘化的劳动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或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的劳动体验比较匮乏,其学习感悟也不深,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2.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工作较薄弱
劳动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劳动教育的生动性与有效性。目前教师对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意识比较薄弱,能够运用到劳动教育中的实用教育资源并不多,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教师要让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局面,就要做好这一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让学生能够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产生更强的获得感,提升其劳动素质与劳动实践能力。
3.劳动教育缺乏综合性与多样性
目前高职劳动教育没能充分突显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等特点,这意味着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效与预期的教育实效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在课改后,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劳动教育也应适应这一教育环境,获得新的发展。
三、高职劳动教育问题的应对与实践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融于其他教育中
顶层设计是一种从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之对策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高职院校要改善劳动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就可以将顶层设计理念引进来,将劳动教育归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心,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需求,再对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3]。为了增加劳动教育的比重,并扩大劳动教育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可将劳动教育融入五育的其他“四育”工作中,让劳动教育能够贯穿在高职教育中,使其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让学生深受劳动教育的吸引,积极自主地参加劳动教育活动。
各任课教师可创新课程设计,将劳育与自身课程相融合,开发特色课程。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可围绕“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这一主题展开德育教育,让学生挖掘各种劳动承载的劳动精神,并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劳动性质的优质文化,使其受到熏陶,增强自身传承劳动精神文化的责任意识。在智育目标引领下,教师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例如,在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园林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该专业蕴含哪些园林劳动技能,如植物栽培技能、植物造景技能、园林工程施工技能等。
在体育课程设计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劳动技术动作,让学生锻炼自己的体能,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在沙地上模仿拿锄头翻地的动作,锻炼学生的臂部肌肉力量。或者教师可设计一些与劳动有关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玩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接受劳动教育。比如,教师在“快步走”的训练中,可让学生用两个簸箕装上泥土或者石块,用担子将其挑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终点,并将簸箕里的泥土或石块放到一堆,下一个同学可通过接力的方式,同样挑起两簸箕的泥土或者石块,走到终点,将泥土或石块放到一堆,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挑的担数最多。
这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此外,在美育课程设计中,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的方式,创造具有美术效果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2.基于专业特点,开展有效的主题性劳动教育
为了迎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设计各种各样的主题性劳动教育活动[4]。一方面,学生可在参与这种主题性劳动教育活动时,对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职业精神。
例如,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可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一劳动实践活动时,学习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同时,教师也可在这一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了解这一专业的职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希望能够让学生从职业特点入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积极乐观的劳动态度。
又比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可设计“劳动品德:拒绝豆腐渣工程”这一主题性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讨论社会中经常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体现了哪些不良的职业道德问题、不良的劳动品德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道路、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了解本专业的人员在从事这一职业时,应遵守哪些劳动品德与职业道德,应做好哪些劳动技术工作。
3.基于社会实践,推进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高职教师应注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有社会意义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下锻炼自己的劳动素养与劳动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者,并且认可劳动教育的价值,使其思维、身体、心理等相互协调发展,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感受劳动过程带来的收获。
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到城市街道的卫生清洁活动中,掌握垃圾分类、清除垃圾等劳动技能,体验清洁工这个劳动者的付出,学会尊重清洁工这个职业岗位的劳动者,认可他们为美化城市作出的贡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又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到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工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志愿者的劳动价值,感受劳动者的奉献精神,使其树立起光荣劳动观念。
此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宣传活动、科普活动中来,又或者让学生投入到其他劳动实践活动中,如勤工助学、实习实训活动[5]。这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业生活,积累职业生活的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劳动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在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分享交流的环节,与同伴深入讨论劳动素质、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阐述自己从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深刻感悟与体会。
结语
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性的劳动知识教学,更要注重突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并且在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感性认知,使其认同劳动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职教师可在这一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多种实践教育策略来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让学生懂得热爱劳动生活,不断积累劳动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劳动素养,锻炼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