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应用关键
2021-03-27李蒙
李 蒙
(吉林省四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在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主要指的是在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中所形成的相关记录、数据以及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以及监测工作的有关文件材料,而其中主要划分为环境监测数据档案、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档案、环境监测行政档案、环境监测技术档案、环境监测仪器档案、环境监测化学试剂安全管理档案等多个类别[1]。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涵盖了生物、地表水、噪声、地下水、土壤以及大气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其监测范围的广泛和繁杂,针对于此,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显著的跨学科性,并且具有更高的保存价值。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中会全面且完整地记录下每一个区域在不同阶段、时期其环境的变化状况、管理标准以及变化走向等,为生态环境监测档案保留了相对全面的环境数据,从而为各区域环保事件追责、环境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提高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2]。本文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开放应用关键展开综述。
一、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意义和管理现状
1.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目的在于确保环保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更为直观地观察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效。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均需要档案资料的支持,因此,需要对档案管理制度和利用环节进行完善和优化,进而真正体现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价值。
2.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现状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管理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无法对生态环境监测档案工作投入过多的支持,进而导致档案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使得档案管理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二,档案管理制度无创新,在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于相关的管理环节无法开展合理且科学的规范,从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操作。第三,档案利用率低下,在档案管理中虽然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工作得到了重视,但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档案利用环节的设计问题,使得档案相关信息资料没有得到整合和分析。第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欠缺,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相对较低,使得其在工作中无法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水平,对于相关的信息设备操作熟练度相对较低,使得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3]。
二、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应对策略
1.提高管理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应当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根据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中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从而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准确地对收集的相关环境数据进行合理利用,进而为环保管理工作提供支持。由于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滞后,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相关管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4]。并且,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使得档案管理模式得到质的飞跃,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水平。
2.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现阶段的档案管理模式无创新,其无法根据实际的监测工作需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监测工作的开展无法较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针对此类情况,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将档案管理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并构建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进行全覆盖,与此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对每个环节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完成工作,从而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了确保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应当根据实际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情况,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和收集进行完善和规范,从而提高相关数据收集符合标准要求,进而针对收集的资料开展分类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于管理流程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于档案管理的记录和数据资料等进行复查核对,从而确保资料数据的真实性,根据档案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由于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进而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配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水平,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并且管理人员管理思路相对固化,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大量的数字化数据信息均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合和分析,但由于其信息知识技能欠缺,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开展[5]。针对于此,应当为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根据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制定教育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定期为管理人员开展信息知识技能的相关教育培训,使得管理人员通过信息设备和信息化技术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并且,也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德育教育,确保档案管理的真实性,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
4.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中融入信息技术能让大量的监测数据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一一呈现,在此过程中则需要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均合理运用信息设备和相关技术,从而提高档案资料的管理质量,实现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对档案管理环节进行完善和优化,让档案管理人员根据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通过相关信息设备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自动录入和整理工作。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对管理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对此,也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充足的信息设备,确保各个管理环节能合理运用信息设备进行处理,并且也需要对网络通信环境进行建立,从而确保相关的信息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有效的传输,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在档案管理中也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高效运作。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开发利用
1.转变档案开发利用理念
在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中,相关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档案管理人员过于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但却无法对其中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得档案管理的价值无法全面的发挥。针对于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将以往固化的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对于档案资源的利用环节应当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体现档案价值。并且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当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更为高效且全面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符合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开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率。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让其熟练掌握使用环节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想。
2.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
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与各项监测活动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每个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和整合,从而提高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效率,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和整合,从中精准地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同时也需要对资料展开规范的分类,通过数字化管理对数据资料进行存储,使得管理投入进一步降低。在此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检索机制进行优化,如搜索关键词等,因此,需要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对相关资料进行完整的定位,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服务质量。
3.完善档案利用模式
现阶段在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的利用环节中仅仅只能进行相应的查询和调用等档案服务,无法全面地满足使用者需求,也使得档案利用价值无法直观的体现。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档案利用环节进行再次的优化和完善,使得档案利用模式得到有效的扩展,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相关档案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利用,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率。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可为各项监测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环保管理的实施和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活动的需求将以往的管理理念进行转变,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