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微索隐 临证锦囊
——读《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2021-03-27陈永灿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内经医案原文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经典之作。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赞赏有加,并以其为指导,著书立说,行医治病。对后世临床医学影响深远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即《灵枢》)”。经典与临床,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均不可或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经典失去临床,犹如江河失去了源头,活水不再;临床没有经典,就像舟船没有了动力,难以前行。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担纲主编的《黄帝内经临证发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书就诠释了经典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演绎了临床与经典的无缝链接。

该书乃作者根据其多年教研及临床运用《内经》的经验编纂而成,同时荟萃诸多《内经》专家在《内经》指导下的临证验案,以医话的形式,阐发《内经》之幽微,细述临证之得失,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实为不可多得的将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专著。笔者细阅本书,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书中原文解读有理有据,临证医案可师可法,犹如一个个锦囊妙计,读来令人思路大开,灵感涌现,有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之感。今将该书特色之处简要介绍如下。

1 甄选条文启思路

本书收录《内经》原文条目350余条,类分为“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病证篇”和“治则治法篇”5个篇章。其中“阴阳五行篇”近20条,“藏象篇”50余条,“病因病机篇”110余条,“病证篇”90 余条,“治则治法篇”近80条。细品各条原文,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内经》162篇内容中,精挑细选出350余条原文,并且每条原文均对临床诊治有指导作用,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去将经典和临床相结合,去体悟经典的魅力和临床的活力。

凌耀星教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说:“余临床治病时常遇久治不愈之顽固病症,多求助于《内经》,每能扩展思路,另觅蹊径而获效,深感学习《内经》,受用无穷。”本书所选原文即有开阔思维、启迪思路之妙。如“阴阳五行篇”的“阳加于阴谓之汗”,王庆其在治疗一夏天上半身无汗症患者时,久治乏效,后想及此文,悟到“无汗终因阳气不能激发腠理,汗孔开张无力,上半身属阳,此阳气怫郁之故”,便仿桂枝汤加黄芪治之,“数剂后即微微汗出,全身顿觉舒然”。又如“病因病机篇”的“少火之气壮”,王庆其治疗一常年为胃病困扰的患者,该患者以食后痞胀为主诉,多处就医,前医多治以健脾消导之剂,病情时有反复。王庆其根据“少火之气壮”,思此为“脾胃气虚,火不生土,火衰不能熟谷”,治以补火生土法徐徐收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 探析临证发幽微

该书收载王庆其及古今医家在《内经》指导下的临证医案750余则,既研讨《内经》要义,又探析临证启悟。书中所载医案涉及广泛,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皆有论及。王庆其在原前言“读经典,做临床”中说:“治经典之学,若实实在在运用于临床,才能使经典理论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并有所感悟;先哲之理法,若活活泼泼应用于今病,方见生命。”此语确为有识之见。通过临床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经典理论的认识,深刻体会到经典的临床价值;一方面有助于重新审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获得新的感悟。

在“藏象篇”的“魄门亦为五藏使”一节中,王庆其初读此语时,“总觉其意趣平平”,认为“《内经》未必字字珠玑,而未加深究”。后来在临床中遇到一些引人深思的病例,如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狂证,调胃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脾约麻仁丸治疗有习惯性便秘史的失眠,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黄疸不退等。诸病皆异,却因通便而应手,始觉“魄门亦为五藏使”之语意味深长。在“病因病机篇”的“甘者令人中满”一节中,王庆其对于甘味之品治疗脘腹胀满有了新的见解。一般方书中多云“甘缓壅气,令人中满”,故忌用甘味治疗脘腹胀满者。然《伤寒论》中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痞满,裘沛然先生屡用甘草、党参、黄芪等甘味之药治疗脘腹胀满建功,王庆其自己亦用此法应手获效。故认为“凡久病胃气虚所致不能健运出现痞满者,但用甘缓无妨”。从临床去认识和解读经典,大概如此。

3 汇集名家示活用

本书所收载的有关《内经》的名家医论和治验示例,不仅有古代医家的医案,如《儒门事亲》《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更有不少当代名家的治验,如赵守真、朱小南、裘沛然、颜德馨、干祖望等,可谓海纳百川,群英荟萃。从中可以一睹诸位中医名家认识和运用《内经》的风采,进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深入理解《内经》原文。

对于“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之语,“病证篇”中载有两则以此论治鼻病的医案。一则为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慢性肥大性鼻炎案,该患鼻塞10余年,嗅觉日减,曾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及冷冻术,未能根治。干祖望辨为血络失畅,鼻甲留瘀,运用主治气滞血瘀所致心腹疼痛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月余建功。另一则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治疗鼻不闻香臭案,此患胸闷痛10年,就诊是年春季发生鼻不闻香臭,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王洪图辨其为胸阳不展,心脉痹阻,予温通心脉、理气行瘀之品而取效。二者均从“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得到了启发。关于“木郁达之”,“治则治法篇”中对此论述颇多。王庆其以此指导治疗淤胆型肝炎,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胆汁瘀滞,病虽在胆,实与肝气郁滞有关”,治疗“必先疏肝,同时兼以行瘀祛湿”。湖北名老中医邱幸凡治疗一女性抑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法,收效甚微,后思王冰曾言“达,谓吐之”,故复予瓜蒂散类化裁,患者服后吐出大量痰涎,郁闷随即缓解过半。此外,以吐法来达木郁,在明代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和王纶的《明医杂著》中亦有记载,可为借鉴。

4 传承学术助发展

中医学绵延至今2000多年,临床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若坐而论道,只注重于理论,而忽视了临床,则无异于纸上谈兵,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诚如王庆其所言:“若不着边际,高谈阔论,虚无缥缈,除了把经典之学引向空玄之外,则于中医学术发展无寸补。”然而,若一味埋头临床,置经典理论于不顾,则无异于闭门造车,无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临床学科的发展。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珠联玉映,方能相得益彰。清代医家王三尊在《医权初编》中说,为医者“必须读书多,经历久,战兢履薄,澄心玩索,而始得其宜也”。王庆其出身中医世家,经历中医科班教育,锤炼临床实践,勤勉解惑传道,博览历代医籍,沉潜《内经》之学。其读书临证,“澄心玩索”,钩沉抉微,走笔《内经》,如此洗礼已数十载,可谓“得其宜也”。《黄帝内经临证发微》一书即是求知与践行并进的见证,经典与临床相合的典范。该书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临证医案解读经典原文,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启迪中医临床思路,激发中药处方灵感,而且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理解,以及中医学术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熟读精研《黄帝内经临证发微》,能够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经典素养和临床水平均有所提高,进而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内经医案原文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让句子动起来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