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经验*
2021-03-27高文澜林琳郑亚江蔡淦指导
高文澜林琳郑亚江#蔡淦(指导)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2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上海 201203
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40%~75%,症状明显者占10%,以胃肠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常见表现有恶心、呕吐、早饱、餐后饱胀、腹胀和上腹部疼痛等不适,DGP不仅容易导致患者血糖水平难以控制或者血糖波动较大,还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易合并失眠症状,甚至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病易发生于糖尿病及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基础上,大多并非患者临床就诊的主要症状,所以,该病发病比较缓慢,症状比较隐匿,一旦患者因此就诊,往往治疗上比较棘手。目前,DGP治疗方案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促胃肠动力药,甚至通过外科手术等手段来缓解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当然尽早地控制血糖,采用有效的降糖方案是阻止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
蔡淦为首届全国名中医,首届上海市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长期从事脾胃病及糖尿病的中医诊治及科研工作,擅长运用中医学理论,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各类消化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蔡教授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众多,笔者有幸伺诊蔡老左右,获益颇多,兹将蔡教授治疗该病的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机气阴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
蔡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耗伤,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而导致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胃络瘀阻,从而出现恶心、胃胀、胃痛等临床表现,中医将此病归属于“胃痞”“胃胀”“胃脘痛”“呕吐”“纳呆”等范畴。但由于该病是继发于多年糖尿病基础之上的,在治疗上有其特殊性。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糖尿病》:“糖尿病常使中焦不运。”消渴的主要病机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痰湿中阻;胃阴不足则腐熟无权,饮食内停。致使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发痞满。说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位在中焦脾胃,蔡师指出,该病以虚实夹杂为多,虚主要以气阴亏虚为主,这是基于消渴的病机“阴虚燥热”理论基础之上的,实主要以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所以在临床上根据辨证施治,各有侧重。
2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药辨治特点
2.1 调脾为先,务求于本:《素问·奇病论篇》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孙一奎在《赤水玄珠》记载消渴“一日夜小便二十馀度……味且甜……饮食减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论述了消渴日久发生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失常以及由此产生的脾胃症状。从解剖上看胰腺是中医“脾”的重要形态学基础。有学者认为,中医学所说的脾脏功能,已涵概了胰腺的功能[3]。消渴多是由于先天禀赋匮乏,饮食劳欲失于节制,五志过及等因素导致机体阴精亏耗,燥热偏盛而出现的疾病,消渴病若缠绵日久,耗气伤阴,脾虚失运,中气不足,饮食纳运无力,水谷不化,中焦气运不足,脾虚胃滞,故见脘腹痞满,食后更甚,胃纳日减,乏力神疲。太阴禀湿土之气,必借阳气之鼓动,方能水土合德,健运有常。若脾阳不振,阳气亏乏,必致温运无力,而见四末不温,气短言惰,面色萎黄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虚大无力。中药治以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味甘气微温,直入中土而行于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助黄芪益气健脾为臣;佐以当归养血和血,升麻升阳举陷,以助中焦之气化,燮理气血之源,佛手、香橼理气运脾,一不伤阴,二使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兼益中土。全方温而不燥,补中兼散,力专而精,共奏补中益气,健脾消痞之功,逆气得降,浊降清升,故痞嗳呕恶诸症均除。
2.2 尤重湿热,善于清化:消渴多由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使机体阴精亏损,燥热偏盛出现的疾病,而该病症是继发于消渴病的基础之上,因阴虚燥热,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湿热内生,郁于中焦,临床可见烧心、脘胀、腹痛、恶心、恶寒、口苦、纳呆、尿赤、便秘等诸症,《素问·调经论篇》云:“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于胷中,故内热。”这里的“热”即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主要依据。蔡教授将其概括为“脾虚湿热内蕴”。脾虚是湿热产生之源,湿热是脾虚之病理结果。故治宜用健脾补中之法,健脾益气,佐以甘寒或甘苦,或辛通开泄,以清化湿热。蔡教授在自制方剂欣胃方的基础上加用葛根、黄连,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欣胃方的方药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白豆蔻、陈皮、制半夏、广郁金、延胡索、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其在香砂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浙贝母、连翘清利湿热,太子参益气生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半夏、陈皮、木香、郁金理气除胀,和胃降逆,黄连治消渴,古即有记载,张树生在《百药效用奇观》一文中云“其苦味之燥是燥湿邪也,非损津液,反厚肠胃以坚阴也”。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降血糖作用,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或促进糖酵解发挥降血糖作用。全方合用共奏清利湿热,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效。
2.3 祛瘀有法,不伤阴液:消渴之初,阴虚燥热,津液耗损,津枯血燥,血滞脉络成瘀;《临证指南医案》曰:“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血络易瘀:加上消渴病久,阳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缓慢成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瘀血阻滞,必然影响到脾胃之络脉,进而导致脾胃之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络脉瘀滞,则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胃之蠕动失常,甚则发生胃轻瘫,而出现胃脘或腹部胀满刺痛,食后痞满更甚,恶心呕哕,大便稀干不调,面色晦滞,舌质瘀黯,舌中部或见瘀斑瘀点,舌体胖大而边有齿印、苔白厚或腻,脉弦细数带涩。治拟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和血,活血不伤正。以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清火,并合桔梗升提气机以达上,枳壳降气和胃以降浊,合牛膝引血下行,升降相辅,畅达周身之气血。方中生地凉血清热,与当归合用又能养阴润燥,是祛瘀而不伤阴血。
3 病案举例
蔡某,女,76岁。初诊:发现血糖升高15年,中脘痞塞反复5年加重一周。患者体形瘦弱,糖尿病初期服用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降糖。5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胃脘不适,调整为诺和锐30降糖,目前每日用量(早12u,晚8u)降糖,平素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近3月自觉中脘痞塞明显加重,纳差嗳气,食入胃胀,恶心欲呕,自觉乏力,晨起口干口苦,大便干结,2~3日一行,伴有双侧足趾的麻木。来诊时空腹血糖7.2mmol/L。查: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减弱(2~3次/min)。舌红、苔薄腻中剥,脉弦滑数。钡餐透视提示:胃蠕动减弱,胃内食物残留。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胃痞,湿热内蕴。处方:川石斛、桑叶、桑白皮、枳实各18g,白茯苓、延胡索、浙贝母、半夏、郁金、连翘、炒白术、天花粉各9g,煅瓦楞子、煅白螺蛳壳、炒海螵蛸各27g,甘草、陈皮、木香各6g,黄连、阳春砂(后下)、豆蔻各3g,太子参12g。14剂。二诊:中脘痞塞减轻,仍有灼热,夜寐不安,血糖较前略有升高,空腹血糖7.5mmol/L,观舌红、苔薄腻中剥,脉弦。处方:守方去砂仁、叩仁、木香,加荔枝核9g。14剂。守二诊方加减治疗3个月,中脘痞塞消失,饮食恢复如常。
本例患者因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衰退,脾气亏虚,脾胃内伤,土虚木贼,湿热内蕴,郁于中焦,临床可见中脘痞塞、恶心、口苦、纳呆、便秘等诸症,治疗时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清热化湿以治标。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自可杜生痰之源。故取四君子汤意以健脾益气利湿,方中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生甘草健脾益气,杜绝痰湿之源,党参易太子参则平补而不燥,甘草生用取清热以保津。痰湿即去,胃气得降,脾气以升,气血畅达,中焦枢转,则水谷饮食归于正化,津液输布,胃膜得养;木香、郁金、延胡索行气疏肝,使气机畅通,不助病邪;砂仁、蔻仁化湿行气;半夏、陈皮、浙贝母理气化痰;黄连、连翘清热散结,其中黄连与半夏同用,有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作用,不使痰湿蕴久化热酿毒;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止痛;石斛益气养阴,蔡淦教授在诊治糖尿病胃轻瘫时非常强调“理气谨防伤阴”。二诊时患者痞塞减轻,中病即止,停用砂、叩等香燥之品,改为荔枝核行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荔枝核总皂苷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改善胰岛素抵抗IR等作用[4]。诸药合用,健脾益气与清化湿热兼顾,药证合拍,而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