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伟主任应用络病理论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经验*
2021-03-27罗宏伟
丁 沛 罗宏伟
罗宏伟主任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郑州市名中医,郑州市第十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医大师孙光荣、张磊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30年,临床以中医经典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在肝胆脾胃疾病诊疗方面有较高造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罗宏伟主任临床诊治代偿期肝硬化的经验总结如下。
肝硬化为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肝脏弥漫性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的病理阶段,为多种慢性肝病晚期阶段的共同结局[1]。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10余种,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我国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要病因。根据肝硬化的病情进展情况,一般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腹部不适、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症状。对于代偿期肝硬化,西医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所致者需要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所致者需要绝对戒酒)和保护肝功能治疗,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是中医药的治疗。根据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特点, 代偿期肝硬化应归属于中医“癥积”的范畴。罗宏伟主任从事中医药治疗肝硬化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今将罗主任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络瘀成积为肝硬化之病机关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提出:“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2]。至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的概念,叶氏认为外邪侵袭人体后,“初在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且提出“经年宿病,病必在络”。叶氏“久病入络”的理论指出了各种内伤杂病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病邪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病机转变情况。从肝硬化的发病情况来看,其病一般由慢性肝病不断进展而成,其病情发展情况恰恰符合“久病入络”的发病规律。故肝硬化的病因病机为虫毒感染、酒食不节、恣食肥甘(可夹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日久引起肝脏气血凝滞、络瘀成积。
2 法宜祛瘀通络 软坚散结
对于癥积的治疗原则,明代李中梓主张分期论治,“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3]。罗主任十分推崇李中梓的学术主张,认为代偿期肝硬化为肝硬化的早中期,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说明正气多未虚羸,其病以邪实为主,此时尚任攻伐,当抓住时机遵循《黄帝内经》“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的治疗原则。根据其气血凝滞、络瘀成积的基本病机,其基本治法当为祛瘀通络、软坚散结。
3 善用虫药 师法仲景
罗主任认为,癥积之病,其病在络,可谓“根深蒂固”,此时使用搜剔通络之虫类药物方能攻坚破积。虫类药物其性善动,可入络以“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叶天士语)。而此法实取自于仲景,仲景治疗“疟母”之鳖甲煎丸,其治疗“虚劳干血”之大黄虫丸均为使用虫类药物的典范。正如叶天士所言:“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4]。罗主任根据自己多年诊治肝硬化的经验,创制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专病专方化纤消癥丸,其组方就体现了善用虫类药治疗肝硬化的思想。
化纤消癥丸的主要药物有:鳖甲、生牡蛎、水蛭、地龙、土鳖虫、炮山甲、鸡内金、生大黄、莪术、郁金、生麦芽。此方中鳖甲、牡蛎、水蛭、地龙、土鳖虫、炮山甲、鸡内金均来源于动物,其中鳖甲、牡蛎,二者味咸有软坚散结之功;而水蛭、地龙、土鳖虫、炮山甲均为善行善钻之虫兽,其走窜攻坚、入络化瘀之力尤强;妙在鸡内金一味,其消导之功远不限于食积,此处但取其磨积消滞之功,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5]。其余四味药物俱为草木之品,或活血或行气,或二者兼能。生大黄,《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6],仲景大黄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抵挡汤中均用大黄以化瘀破积,但因其有通腑之功,故此药用量不宜过大;莪术可活血行气、破积消癥;而郁金一药,除可理气活血外,兼能疏利肝胆。临床中肝硬化伴发胆囊疾患者并不少见,肝胆属东方甲乙木,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位置紧邻,且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肝脏已血瘀气滞,则胆囊之气血焉能调和?故此处用之甚宜。生麦芽,此处用之取其禀春生之气而有疏肝之功,且久用而无劫肝阴之弊。
4 知常达变 据病情灵活化裁
气血凝滞、络瘀成积为代偿期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但临床中往往病情复杂,多夹杂有痰湿内蕴、肝胆湿热、肝血不足、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等证。如痰湿内蕴者,加用陈皮、茯苓、泽泻;肝胆湿热者,加用茵陈、金钱草、虎杖;肝血不足者,加用当归、白芍、熟地黄;肝肾阴虚者,加用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茯苓。
5 坚持守法守方 并嘱生活调摄
罗宏伟强调,肝硬化一病为临床中的慢性疑难疾病,其治疗非一朝一夕所能建功。因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后,如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则须守法守方,并事先告知患者需长期治疗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适当休养,切勿过劳,尤戒情志过急,并注意调摄饮食,适当加强营养。如此,医患相互配合,长期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常常能够使代偿期肝硬化得以逆转。
6 典型验案举隅
患者,男,74岁。2011年8月6日初诊。主诉:发现乙肝18年,腹胀伴食欲下降3 d。现病史:18年前体检时发现乙肝相关病毒标志物阳性(具体不详),未予重视及诊疗。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纳食减少,体力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下脉络迂曲,苔薄白,脉沉弦。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均减少,肝功能示转氨酶升高伴白蛋白降低,HBV-DNA 1.35×106IU/ml;彩超示肝硬化、脾大、胆囊结石;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断:癥积(瘀血入络证)。处方:制鳖甲300 g,生牡蛎300 g,烫水蛭150 g,地龙300 g,土鳖虫300 g,炮山甲150 g,鸡内金150 g,醋莪术150 g,醋郁金300 g,生大黄150 g,生麦芽150 g。上药打细粉制成水丸口服,每次6 g,每日3次,并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患者间断复诊并定期复查,诉服药后初诊时的症状逐渐消失。为求日久建功,嘱患者坚持服药,上药连续制作8料,至2015年4月15日,复查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彩超示脾脏大小正常,胆囊未见结石;血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正常,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为巩固疗效嘱患者间断服用上药,2017年5月8日再次复查彩超示肝脏未见明显异常;查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示肝脏硬度值2.9 kPa,提示肝硬化已逆转,嘱停服中药,继续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