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路径思考
2021-03-27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王晶
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王晶
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作风建设史,良好的作风是我们党夺取政权和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推动作风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果,群众纷纷拍手称赞。但另一方面,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作风顽疾难以根除,旧的作风问题改头换面、反弹回潮,新的作风问题悄悄冒头,形态更加多样化隐蔽化。要想打赢作风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歼灭战,必须敢于较真碰硬、革旧图新,让优良作风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打赢攻坚战持久战
作风问题具有长期性、顽固性和反复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些论述准确抓住了作风问题的特点和解决作风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狠抓作风建设,但是“四风”问题积习甚深。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党中央不可能长期强力纠治“四风”,产生了“点到为止”的侥幸心态;一些群众认为八项规定执行起来是“雷阵雨”,产生了“不会长久”的质疑心态。作风建设不是走过场,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取得作风建设的持久效果,重塑群众的信心。
一是坚持抓常的韧劲,就是要经常抓,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解决作风问题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阵松一阵紧,更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将转变思想作风有机融入日常工作,从管人到管事,从管权到管思想,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到群众吃喝拉撒睡的小事,尽可能消灭盲点和死角,实现作风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抓细的习惯,就是从小事、细节抓起,推动作风建设实效化。一些小事、小节看似不大,其中体现的作风问题不小,一些党员干部就是在生活方面小事不注意,小洞不补,终酿大错。所以要秉持作风问题无小事的态度,从具体问题抓起,比如一张贺卡、一次吃请、一次迟到早退等小问题,做到露头就打、以点带面、积小胜为大胜,把作风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是坚持抓长的耐心,就是反复抓,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作风问题就像“滚刀肉”,在高压之下具有隐蔽性甚至多变性的特点,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所以形成良好的作风决非一日之功。抓作风建设就是要有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心理准备,发扬“钉钉子”的韧劲,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碉堡接着一个碉堡攻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作风建设必须再深化再出发。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久久为功,让作风建设成为常态甚至是习惯,不断巩固捍卫拓展作风建设成效。
作风建设要抓好“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
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更要抓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领导干部作为党员干部中的“关键少数”,他们的作风不仅代表着本人的品性和形象,更是党风和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我们党的事业兴衰取决于干部作风,抓住领导干部也就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目前领导干部的作风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耍官威、搞特权,“一把手”俨然成了“一霸手”,严重破坏了政治规矩;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决策部署和贯彻落实中,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对作风建设的新规定、新要求视而不见,认为吃点喝点收点拿点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上升不到纪律问题。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0年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违规收送名贵特产类礼品742起,违规收送礼金和其他礼品15746起;违规公款吃喝7381起,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宴请的3615起。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动摇了党执政的根基。因此,要以“关键少数”为抓手,提出更高更严的作风标准,建设一支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
一是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正气、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理论学习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侵蚀,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克服“本领恐慌”,提高依法执政、驾驭风险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权力是公器,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领导干部只能代表国家正确行使权力,不能公权私用,比如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公款乱花等,必须依法用权、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真正把权力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徇私枉法的工具,任何时候都要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树立正确政绩观。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坚决反对为了个人形象或者所谓的“政绩”,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地搞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营造有为、善为、乐为的好风尚。
四是要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基层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了解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多扑下身子抓落实,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领导干部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的作风转变最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多数”党员干部。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形成治本之策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不良作风不仅没有收敛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反扑的苗头,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出作风问题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所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之中,建立系统的完备的刚性的制度,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一是坚持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风向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时要重视业务素质,这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更要重视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不合格的,必须“一票否决”,以此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要完善考核标准,全方位多渠道多要素评价干部;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考核结果要与奖惩挂钩,对作风扎实、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形成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从而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二是坚持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利器,要善于运用各种监督力量,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内谈话、干部考察考核、述责述廉、个人事项报告、重大事项记录、党员民主监督、巡视巡察、纪律监督等,实现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同级相互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
三是坚持完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观念,自觉学习制度、完善制度、遵守制度,坚决捍卫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坚决打破制度执行的自由主义,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才能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拧紧作风的“总开关”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作风建设的“总开关”。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如果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作风建设就成为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我们党内还存在作风不实不正不廉等问题。因此,通过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塑造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党性修养,这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中探索出来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是坚持集中性教育。集中性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所以要抓集中、抓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作风建设这个永恒的课题,全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的变化,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集中性学习教育,尤其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成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党上下都掀起了党史学习热潮。党员干部要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党的成功经验、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精神力量,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二是坚持经常性教育。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具有长期性、连贯性的特点。党员干部要自觉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做到常学常新,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自觉规范言行,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利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日常教育;把经常性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切实保证学习教育立足本职岗位,防止日常工作和学习教育两张皮,以及教育沦为走形式、走过场。在作风建设中,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集中性教育是猛药去疴,在一段时间集中精力解决最主要的问题,形成高压态势和威慑力;经常性教育更多的是细水长流、防微杜渐,着眼的是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日常问题,注重培养党员干部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党内集中性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到经常性教育上,确保重点抓、持续抓与经常抓、全面抓统筹推进,巩固教育效果,实现党员教育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