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血津液病变与毒邪的关系探讨

2021-03-27王雪可崔应麟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9期
关键词:津液气滞脏腑

王雪可 崔应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郑州 450002

气血津液[1]作为构成和维系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相辅而行,循行于筋脉之中,内滋养脏腑润五体,外贯通百骸养四肢,循环不息。人身之病,无论外感与内伤,必与气血津液相关,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亦是反应气血津液盛衰的过程。临床上气血津液致病,一则气血津液自身运化失常而致病;二则疾病损其气血津液,产生异变。二者皆为疾病的始动因素和发展环节。亘古以来,毒邪是一种公认的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的影响更是彰明较著,笔者将从以下3 个方面作以探讨:其一,气血津液的荣枯与毒邪是否致病密切相关;其二,气血津液病理产物可化毒为害,戕害机体;其三,毒邪袭扰气血津液所致病变,虚实可见,变化多端。从而更好地探讨气血津液病变与毒邪的关系,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疾患。

1 气血津液与毒邪休戚相关

随着毒邪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众多学者认同“毒邪有内外之分”的观点[2]。外毒[3]主要指的是由外而来,侵袭机体,造成毒害的烈性邪气;内毒[4]是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使体内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蓄积于内而化生毒邪,然内外之毒是否导致机体发病,不仅取决于毒邪致病力的强弱,亦与机体气血津液荣枯息息相关。毒邪与气血津液关系呈相对性,机体气血津液充盈者,纵然内外之毒袭扰,未必可发病;反之,则易于致病,如《洞天奥旨》所言:“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明确提出了气血津液盈亏与毒邪致病与否密切相关,取决于正邪力量抗争的结果。

毒邪具有暴戾猛烈、秽浊火热、顽固难治等特性,远比其他致病因素对气血津液损害要大。毒邪多属火热之性,《重订通俗伤寒论》言:“火盛者必有毒。”人体阴液有着滋润濡养脏腑组织、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同时在抵御温热毒邪侵袭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素问·金匮真言论》[5]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火热毒邪燔灼阴液,易伤津耗血动气,首犯其津液,可见大汗、口干、便秘等症,若迫血妄行,可见吐血、衄血、崩漏等症,此外易于形成阴虚阳亢火盛之局面,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五心烦热等症,毒邪能否致病与机体气血津液的荣枯息息相关。

2 气血津液病理产物化毒为害

气血津液病理产物最易化为七情毒邪、痰毒、瘀毒,造成气机逆乱、痰瘀壅滞、脏腑阴阳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的病证,戕害机体。

2.1 七情酝毒

七情[6]是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生理情况下一般不会致病。一旦受到突然的、强烈的、过于持久的外来刺激,超出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和导致疾病产生。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言:“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黄帝内经》记载:“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七情过度伤及五脏之气,损其精气,可见气虚、气滞病理表现,气虚日久必伤及阴血,引起血虚、血燥的病理表现;气滞日久可聚湿成痰,痰滞成瘀,久则成毒,戕害机体[7]。

2.2 痰毒

痰湿秽浊不化,酿而成毒,名曰痰毒[8]。《太平圣惠方》[9]言:“夫痰毒者,由肺脏壅热,过饮水浆,积聚在胸膈……皆由痰毒壅滞也。”是对痰毒病机证治的最早记载。凡外感、七情、饮食、劳倦致脏腑虚损,皆可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聚湿成痰,日久壅滞,酿而为毒,胶着体内,变化多端,可致头晕目眩、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等症。张添威等[10]认为痰瘀积于肺中,气机运行受阻,邪毒无法排出体外,痰与毒互结而成癌毒伤人,尤其是肺癌中晚期患者,痰毒表现更是明显。痰毒致病,疑难杂症者居多,变化多端,可见瘰疬、癫狂、癌症、痴呆等,严重者可见神昏、惊厥、抽搐等危象。

2.3 瘀毒

“瘀毒”首载于《养生要集》:“百病横生……触其禁忌成瘀毒。”并记载其缓积骤发的特征。《黄帝内经》中称“瘀血”为“恶血”,如《灵枢》言:“有所堕坠,恶血留内。”《丹溪心法》称为“死血”;《证治准绳》称为“污秽之血”,历代所述瘀血之名称可见其已包含毒之义。邪气侵袭,血液瘀滞,积聚脉络,或溢出脉外,瘀可化毒,名为瘀毒。《外科正宗》记载放脑内瘀毒脓血的方法治疗脑疽的先例。气郁血易滞,血滞火更炽,证之临床,瘀血从热化毒,可见出血、烦躁、痈疽、疔疖等症,若从寒化毒可见肿瘤、阴疽等证。

3 毒邪袭扰气血津液百病生

气血津液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病理状态下,内外之毒侵犯机体,都会使之异常,现分别给予探讨。

3.1 毒邪致气病

毒邪袭扰机体可出现气机的病理变化:耗气伤气,可见气伤、气消、气脱等虚象;毒侵气滞,可见气滞、气郁、气逆及气滞血瘀等实象。

3.1.1 耗气伤气之虚象 毒性[11]乖戾猛烈,多具火热之性,如暑热和湿热毒邪,本有耗气伤气之特性,使得人体正气伤残,如雷少逸所言:“温热成毒,毒即火邪。”《素问·湿热病篇》言“暑月热伤元气”“湿热伤气”,均论述暑热伤气的表现。《温疫论》[12]中提及疫毒邪气有“伤气”“气消”“神脱气尽”等病理特征。毒火食气,壮火散气,两者均可导致热盛耗气的病理演变,轻者气耗、气伤,重者气消、气脱、气竭。若肺气损伤,宣发肃降失常,气不续接,重则气阴两伤,可见鼻煽、喘咳息喝、汗出不止、脉象散大等危症;肺气虚日久可伤及后天之本,可见纳呆腹胀、肢倦气短、便溏、脉象微弱等;若心气亏损,可见心悸气短,心中澹澹大动,脉象沉细微等;若损伤元气,日久耗伤元阳,可见四肢逆冷、冷汗淋漓、甚至气脱亡阳等。

3.1.2 气滞气郁之实象 气滞气郁作为气机失常的基本病机,主要与情志不遂,忧思冲怒有关,但与毒邪亦不可分。毒邪侵犯可致气机郁滞不畅,如温热毒邪侵袭肺脏,郁堵不畅,而致肺气郁闭;邪陷心包,堵塞神气出入之道;毒侵肠腑,致肠腑气机阻滞,大便不通。基于毒壅气机而致气滞气郁等病理变化,如喻嘉言[13]针对邪毒怫郁三焦提出了逐邪祛毒的治法: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气滞血易瘀,常见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疮疡痈疽中尤为明显,如《医宗金鉴》[14]言:“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诠释了毒邪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痈疽。若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瘀久化热,热胜肉腐,酿而成脓,如《外科证治全生集》[15]言:“脓之来,必由气血。”可见毒邪是气滞血瘀疮疡痈疽重要的病理因素。

3.2 毒邪致血病

毒邪所致血病,主要表现为血热、毒瘀两方面。

3.2.1 血热 毒热客于营血而见血热之病。《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6]:“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景岳全书》[17]记载:“血主阴精,不易动也,动则为病。”皆论述了血热证的病机。营血热炽、蕴而为毒作为外感热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外感温热篇》[18]言:“风温热毒,内蕴肺胃,侵入营分……充斥肆逆。”热毒侵袭营血,血热失其静,出现身热夜甚,四肢躁动,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吐血、衄血、便血等。引起血热的火热毒邪并非只见于外感,如五志过极等所致的内生火毒,均可煎灼营血而见上述之症。

3.2.2 毒瘀 毒即毒邪,瘀即瘀血,毒瘀即因毒邪侵入血分而出现的瘀血证。毒瘀有别于瘀毒,瘀毒是瘀为因,毒为果,是体内瘀血,久积化毒而成;毒瘀是毒在先,瘀在后,毒邪是血瘀的根本病理因素。毒瘀多为毒瘀热证,《诸病源候论》言:“诸阳受血热……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明确提出了热毒内侵五脏,瘀热搏结发为血证。《瘟疫论》[19]记载:“热不更泄,搏血为瘀。”提出了热搏血瘀的观点。毒邪乃血分瘀滞的根本病理基础,具体体现在:①毒邪火热壅盛,煎灼熏蒸血液,血液黏稠而成瘀,如《重订广温热论》[20]言:“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成瘀。”②血循络而行,毒邪损伤血络,血为热扰,血液沸腾,遇热妄行,溢出脉外致出血而成瘀,如《血证论》[21]所述:“凡系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③毒邪耗伤津液,阴伤血滞而成瘀,如《读医随笔》[22]记载:“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瘀滞。”④热毒损脏,血行凝滞或失司而成瘀,如《伤寒指掌》[23]指出:“热毒熏灼,气血经络凝塞不通。”

3.3 毒邪致津液病变

主要有津液亏虚、津液潴留两方面。

3.3.1 津液亏虚 津液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毒邪致病,特别是外感温热毒邪和内生火毒会导致津液不足,《温病条辨》[24]记载:“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热经纬》[25]记载:“盖热病未有不伤阴者”,温热毒邪侵袭人体后,造成邪热炽盛,必然耗伤津液,尤其是胃阴和肾阴的耗伤,如叶香岩《外感温热论》[26]记载:“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内生火毒炽盛,必暗耗阴津,亦或迫津外泄,汗液流失过多,津液亏耗;毒邪困阻中焦,升清降浊失司,可见呕吐泄泻,损伤津液,纳运失司,水谷摄入不足,脾胃不能正常化生津液,亦可造成体内阴液不足;此外因治疗不当,误用汗、吐、下等治法,使得津液亡失而造成不足,如《伤寒论》[27]所言:“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内生火毒耗灼阴液,一方面可见阴液亏虚,另一方面可出现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津液耗伤是热毒血证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火热毒邪耗伤津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对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有直接影响,如《温疫论》[19]记载:“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故此温热毒邪病证治疗中应时时顾护津液。

3.3.2 津液潴留 津停气阻,代谢异常,不归正化而潴留,主要表现为水、湿、痰、饮四种形式,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毒邪侵犯机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使得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水谷不化精微,津液失于运输,滞留体内,聚为水湿,凝为痰饮;湿聚于内,从热而化为湿热,上达头面,下至二阴,内至脏腑,外至肌肤,变化多端,可见呕吐、黄疸、泄泻等病;体内津液输布失常,停积潴留,泛滥于肌肤,积聚于脏腑,凸现于局部,可见腹水、胸水等水气病;水液排泄障碍,亦可见淋证、癃闭、遗尿等小便异常性疾患。

4 结语

上述探讨可见,毒邪侵袭机体,能否致病与气血津液盛衰密切相关;气血津液病理产物,可化为七情之毒、痰毒、瘀毒等,戕害机体,产生病症;毒邪作为致病因素,可导致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可见耗气伤气之虚象、气滞气郁之实象、血热、毒瘀、津液不足或潴留等病理现象,有实有虚,变化多端。随着毒邪理论更加深入地研究,解毒法在临床上也广为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故此在临床上气血津液所致的疑难杂病,不妨考虑从毒邪致病入手,或许另有一番成效,此外在解毒祛邪的同时,应注意固护人体气血津液,气血旺机体壮而抗邪。望对气血津液病变与毒邪关系的论述,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然目前理论尚不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后世医家继续深入挖掘与研究。

猜你喜欢

津液气滞脏腑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