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李梴医德观溯源及其当代价值
2021-03-27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孙 悦(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我国明代著名儒医李梴,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尤重考求医经奥义,学验俱丰,被称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他在万历三年(1575 年)著成《医学入门》八卷,并刊行于世,这是明代以来一部颇具影响的著作。李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医学入门》卷末附有专为弟子门生讲述的“习医规格”一篇,着重论述习医之人的业务学习和品德修养问题。李梴在“习医规格”中对医德、医学教育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李梴医德观的形成基础与丰富内涵,传承升华了传统医德境界和教育理念,且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现陈述于此。
1 儒学文化是李梴医德观的深厚基础
儒学是李梴医德观形成的文化基因,从李梴对习医之人基本素养的要求和习医之人医疗行为的规范,可窥视其医德观形成基础及文化内涵。
1.1 习医之人基本素养 儒学是学习中医的根基。自古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思想,为医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道德意识,如仁、义、礼、智、信等是欲治国平天下的君子通过修身所应具备的品格。李梴受儒家以人为本、修身养性思想的影响,认为医生的责任重大,关系人的性命安危,所以习医之人须求实上进,性情恬静,持之以恒,否则不可轻易学医。他指出:“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1]1264医生要担负起“活人济世”的重任,必须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指出没有优秀品德不能成为从医者,也不能学医,强调了习医之人性情涵养质实而无伪的重要性。李梴对习医之人的素养要求,彰显了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阐述的“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的中医学人才蕴意;与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所告诫的“(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的思想高度契合,可谓一脉相承。
儒学是古代学子的文化必修课。李梴认为习医之人需要熟读儒家经典,如《先天图》《孝经》《论语》乃至《四书》《易》《洪范》《无逸》《尧典》等,原因是:“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1]1265故李梴强调学医之人应先研习熟读儒家经典著作,博学百家之长,以儒家文化作为处事之本、行为准则;然后再研习大量的医学专著,博学强识。“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盖因此识彼则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惟经涉浅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熟读后,潜思默想究竟,其间意义稍有疑难,检阅古今名家方书,以广闻见;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请问。”[1]1265李梴在文中告诫医者,医学的道理是深奥难懂的,医学有分科不同,但各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要重视融会贯通。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涉猎群书,静心研修,请教有德高明之士,增长见闻。李梴秉承前贤倡导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告诫弟子,习医者要学习儒学,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而广博,是中医学的源泉与动力;读书通理明志,才可从医。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医疗实践基础,而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知识的关键环节。
李梴对学医之人应具备的知识积累和探究精神的阐述,得到了后世医家的认同和传承。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有言:“医者诚能深于哲学,其诊病之际,直如饮上池之水,能洞鉴病源,毫无差谬。”[2]肯定习医之人精研哲学的必要性及其对医疗实践的启迪性、重要性。李梴将这一学习过程当作“规格”,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模式,这一教学理念对当今中医学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应体现学科交融、兼收并蓄、博采众家、择善而从、传承创新的学术特色。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人的素养和对文化的自信,引导后学在专业上追求广博精专,在社会上有责任与担当。
1.2 习医之人行为规范 仁爱不欺是习医之人的行为规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仁”的观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恰如《礼记·中庸》所讲:“仁者,人也。”医疗作为一种人道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儒家伦理观和人生观的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道德。把医学称作仁术,反应了古代朴素的人道观念。《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古代尊重人、尊重生命的意识,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仁爱思想要求医生以仁者爱人之心待人,替他人着想,尊重同情人,关心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重义轻利。李梴在《习医规格》中指出,治病救人是医家分内之事,不应以此重索钱财:“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1]1266若是病家极度贫穷,要仗义疏财,免费救治病患:“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1]1266为医者最重要的是应有仁爱之心,医者仁心的重要标志,是清正廉洁,不图酬报。此类论述均为告诫后学,谨记“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正是儒家这种崇高精神的发扬,养成了古代朴素的医学人文精神思想,并且成为历代医家所遵奉的医德宗旨和原则。
李梴要求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以人文关怀的态度给患者切实的医疗帮助;力求诊断精确,辨证无误;在所有医事活动中怀有仁心。“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症、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1]1265医生尊重患者,这是融洽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疗环境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李梴倡导和谐的医患关系,强调医生临证要有良好的医务礼仪,高超的诊疗医术,为病人施行保护性治疗,是医务人员实行人道主义的必要条件。
李梴要求习医之人诚信不欺。诚,原是指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儒学文化崇尚“诚信”,认为“诚信”是立国治国之根本,是人身立足之基石:“国无信不昌”“民无信不立”。受儒家思想影响,李梴把“诚”作为衡量医生医德水平的标尺,包括“不自欺”和“不欺人”。李梴告诫弟子门生,欲使医道昌明在于学医、行医过程中不自欺欺人。“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灵精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能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1]1266所谓不自欺,就是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不狂妄自大。所谓不欺人,首先要诚实待人,不欺患者。对患者要普同一等,不以利争,诊疗时要严谨细致,对病情要具实以告,还要坦诚相待,竭诚救治,不欺骗、不隐瞒、不妄论,不欺是诚信的体现。李梴把“不欺”作为当时医家的道德操守,抓住了医者品德修养的核心,欺与不欺,关系到医德和医术的兴衰存亡[3]。李梴对医家诚信问题的论述,也为当代中医教育的德育深化提供了有益素材。
2 李梴医德观凸显医学人文当代价值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倡导当前大背景下的学医人、行医人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观。
2.1 以仁爱传递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引领和支撑着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发端于儒家的“仁爱”思想;而医学人文精神,负载着救死扶伤的伦理内涵,同儒家的“仁以为己任”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在李梴的“习医规格”中,李梴自述:“惟一念好生,欲与同志共守内外门户,不致差谬太甚耳。”[1]1266“好生”,便是要求医生尊重和关注生命,不仅具备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爱心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于当代中医教育不无启示意义。“仁爱”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医乃仁术”是中医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医教育培养学生以仁者爱人之心待人,不仅是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仁”的含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医德和医术的现实需要[4]。
2.2 以诚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以“诚”作为体现敬业精神的核心范畴和职业行业规范的纲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孟子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从医学是“仁术”而言,医患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基于诚信的关系,在儒学中“诚”是万物的精神力量,是光明磊落的德性象征与境界。医患关系以双方道德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为特征,通过适当的伦理原则规约,形成医患道德关系。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应本着精诚仁和的人文情怀,关心体贴病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在实施和决策医学行为之前应受到医生伦理的审度,应按道德规范行事。可以说,基于诚信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避免医患冲突的有效途径。李梴认为为医之道,若以一言蔽之,就是“不欺而已矣”。由此可见,李梴的医德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医学人文价值。
3 结语
医学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李梴医德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儒家认为医学为“生生之具”,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是儒家实现仁爱爱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儒同道”。儒家的“仁爱”思想成为李梴医学道德的理论基础。李梴在《医学入门》卷末附“习医规格”,通过将医学本质与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度融合,对习医者提出素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希冀后来人能够思考并实践“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理念,为后世医学道德体系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这些有关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规范的论述,也属于伦理学范畴,为当下医学伦理学教育“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等理念的宣扬、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医技和医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未来医疗事业的成效与发展。在当今中医教育过程中,借鉴古代医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秉承践行“大医精诚”“仁爱济世”“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行医以礼”“诚实不欺”等高尚医德与行医规范;引导医学生将优秀的医德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真正地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