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卫生应急一线医护人员心理调适策略*
2021-03-27鱼元巧陈秀琴
鱼元巧 陈秀琴
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748100
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波及范围广、患病人数多、强制性医疗救护等特点。当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预检分诊、急救治疗、疾病防控、心理干预等一系列工作,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除了产生头晕、疲倦等生理不适外,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临着心理健康损害风险,一项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1]结果表明,87.5%的一线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后卫生应急期,还可能出现延迟性心理损害,罗稀等[2]的研究显示,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护理人员中有51.5%在2年后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损害不仅会导致医护人员情智下降,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受损,还会降低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患者治疗效率。本文结合文献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损害的表现形式及其应激源、心理调适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等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卫生应急医护人员的心理管控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损害常见表现形式
1.1 焦虑、抑郁 焦虑、抑郁是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医护人员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在卫生应急处置初期表现最为明显。王芬等[3]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护的心理应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2%的医护人员存在焦虑情绪;姚磊等[4]在2020年2月利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新疆某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隔离病房医护人员进行焦虑、抑郁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高达50.5%和47%。
1.2 恐惧、无助 恐惧和无助属于急性应激反应,是一种强烈的压抑情绪体验,常伴随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无力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常出现在心理应激反应初期[5],林红梅等[6]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一线医护工作者职业压力的研究显示,有42.6%的医护人员出现恐惧的心理应激反应。
1.3 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同情疲劳是由于个体在短时期内接触到高频度的不幸消息后产生的淡漠的心理状态。一项研究[3]显示在疫情暴发初期,有67.9%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出现了麻木、冷漠等同情疲劳心理。
1.4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ASD是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中快速产生的、会在短期内缓解的一种一过性精神障碍,障碍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主要表现为悲伤、痛苦、麻木绝望。ASD若得不到及时干预,有20%~50%的人会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遭受严重创伤后延迟发生或持续存在的心因性反应症状,表现为警觉性升高、创伤重复体验、记忆力和社交能力下降。PTSD广泛存在于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的人群,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海啸等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属于PTSD高发群体,徐慰等[7]对红十字会救援人员进行PTSD筛查,结果显示阳性率高达 35.2%,尹敏等[8]利用PTSD量表平民版对汶川地震绵竹市灾区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地震2年后PTSD阳性率为1.7%。
2 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损害的应激源
2.1 与疾病本身有关的应激源 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大都不可预知,而且波及范围广、传染性强、患病人数多,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还需要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除了面对繁重的救治工作外,还面临着高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同事已经被感染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处于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9]。另外职业道德与担心被感染、救治工作与非紧急任务等伦理困境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
2.2 与家庭及社会支持有关的应激源 参加卫生应急的医护人员长期与家人分离或处于隔离封闭状态,对家人的健康、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的担忧,其个人生活模式发生的颠覆性变化,都不可避免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10]。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子,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提高医护人员正向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11],尤其在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强制隔离救治工作不理解都会导致其发生负性情绪,医护人员便成为其情绪发泄的对象,加之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心理疏导、后勤保障、人文关怀等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备,都会增加医护人员发生心理健康损害的危险性。其次媒体对救治工作的大肆报道尤其是偏离或夸大事实的报道也会造成医护人员强烈的心理应激[12]。
2.3 与工作负荷相关的应激源 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大多较长,林红梅等[6]报道有53.4%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护人员每天在感染区工作的时间长达4~6h,而且倒班频繁、劳动强度大、睡眠不足,上述因素都会造成医护人员的健康压力[13],成为他们发生心理健康损害的另一重要应激源。
3 卫生应急医护人员心理调适策略
3.1 加强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突发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和心理自助知识培训。
3.1.1 突发传染病知识培训:医护人员突发传染性疾病感染控制和应急处理技能培训不足使得他们在面临突发性传染病时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理自信心不足,导致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风险增加[14]。在培训中要加强突发传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个人防护、感染源识别、定点救治、急救处理知识、应急预案的培训,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消除医护人员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恐慌、焦虑情绪。
3.1.2 心理自助知识培训:心理自助又叫心理自我调适,即个体主动对自我心理进行控制调节,维持心理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讲座、心理训练、心理激励等心理自助培训帮助他们养成自助意识,当遇到心理不适时能够确定合理的自助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自助方法进行心理自助。自助意识是心理自助的前提,自助目标的选择决定着自助效果,因此目标要与心理健康的损害程度相匹配。心理自助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正念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内在信念重组、情绪发泄、稳定情绪技术等。只有掌握了心理自助的方法,当遭到心理创伤时才能够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去改变消极的自我心理体验。在心理自助培训中,尤其要注重对心理弹性低的医护群体的培训,帮助其提高心理弹性、树立良好的应对方式,在遇到压力时能够通过心理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平衡。
3.2 加强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评估是指利用测量工具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常见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包括事件冲击量表(IES)、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AR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C21)等。心理健康评估是对心理健康损害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前提,心理危机干预属于心理他助,是指采取措施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心理健康重建,帮助其战胜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方法包括个体危机干预法、团体心理报告法、严重事件应激管理法、巴林特小组法、叙事疗法等。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损害干预,通过选择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具有高超交谈技巧和心理干预知识的心理学专家建立心理干预队伍,并建立完善的干预程序,利用心理健康评估、识别工具对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损害筛查,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个性化干预方法。同时还要重视后卫生应急时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追踪管理,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随访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变心理康复管理策略,使他们的身心彻底恢复正常。
3.3 中医干预技术 中医认为心理应激反应属于“因郁致病”,是由惊、恐而发。中医技术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由来已久,其中“祝由术”便是典型的代表,在《黄帝间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中记载:“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付小宇等[15]认为将中医情志疗法、情志相胜法、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等中医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焦虑、抑郁、急性应激障碍的调护具有良好效果。
3.4 建立良好的家庭、组织和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是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安心投入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组织和社会支持对减轻医护人员压力也是十分有益的,还可以预防PTSD的发生。Zhu W等[16]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医护人员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呈负相关,该研究还表明新冠疫情期间与家属一起参与焦虑自评量表测评的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单独进行测评的医务人员,这进一步说明家庭和社会支持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作用。首先要建立医护人员与家庭之间的亲密联系,家庭成员、朋友在疫情期间应当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多关心、鼓励处于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医护人员也要主动和家人、朋友分享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及时释放情绪;另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持和社会支持。良好的组织、社会支持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集体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帮助他们缓解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一线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提供良好的组织和社会支持,包括:(1)在情感、物质上关心卫生应急医护人员的家属、子女,帮助他们解决就医、上学等实际问题,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2)对卫生应急一线的医护人员合理排班、提供充分的医疗物资供应[17];(3)通过通报表彰、战时奖励等措施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4)协助建立同事之间和谐信任的伙伴关系和救治团队的良好互动。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引导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即要传播正能量,又要避免过渡渲染。
4 小结
医护人员作为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卫生应急主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除医护人员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外,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卫生应急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还要注重后卫生应急期的心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