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光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要*

2021-03-27王春霞

光明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干姜泻心汤胃脘

王春霞 陈 光

1 思想概述

陈主任在临床中善于调治脾胃病,临床中善于应用经方及五运六气思维,并且对经方的使用和脉象有自己的体会,下面对脾胃病的中医诊疗思路及方药分析做出总结。

中医的脾胃病包括“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对应于西医诊断包括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痞满,是指胃脘部胀闷不舒,触时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病证。痞满在《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则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诸痞候》中指出:“诸痞者……塞而不宣,故为之痞……闭塞不通”。关于胃脘痛,《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常和胃痛、吞酸等病同时并见,亦可单独出现。嘈杂始见于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脾胃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伤胃、脾胃虚弱等因素,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治疗则调理脾胃升降,虚实并调,扶正去邪,润燥兼顾。

2 治疗脾胃方法及方药

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临床中选用治疗方法有升运脾阳法、润养胃阴法、温补脾肾法、疏肝和胃法、消食导滞法、清利湿热法、活血化瘀法、理气通下法、健脾祛湿法等等,另外脾胃病患者日常养护很重要,饮食有规律,定时进食,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松软的食物;少吃辛辣的、刺激的、坚硬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脾胃病患者同时往往伴有一定的焦虑情绪,注重心理疏导,同时强调治疗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但要有信心,在后期可以服用膏方以巩固。主要方药介绍于下。

柴胡疏肝散方证。适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 或嗳气,脘腹胀满,或寒热往来,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胸胁内伤、术后粘连、经前期综合征等属肝郁气滞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方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刘渡舟先生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刘渡舟先生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症。

泻心汤类。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总体病机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壅滞,导致寒热并存,虚实夹杂。半夏泻心汤对治心下痞症状明显者;生姜泻心汤对治呕哕症状明显者;甘草泻心汤则对治下利、津液损伤症状明显者。

建中汤类。《伤寒论》中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小建中汤”,为甘温建中,补虚缓急之剂。《金匮要略》中由蜀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大建中汤”,建中温阳,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证;《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为温中补气之方,可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证;《千金方》以小建中汤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为温中养血之方,可治中阳衰弱,营血亏虚证。

东垣方类。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类。补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升阳益胃汤由六君子汤加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黄芪、白芍、黄连、泽泻、茯苓组成,全方有补有通,升降相得,清温并施。 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浊内生而导致的神疲乏力、胸满不舒、食少纳差、骨节酸重、肢体僵痛等症。

运气方类。由于陈光主任跟随顾植山教授学习,临床上常用运气思维诊治疾病,因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行之常,五运有太过与不及,六气有逆从胜复,《素问》有“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等篇幅论述,至宋代陈无择根据《素问》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即三因司天方,临床上通过与辨证相结合,效果显著,跟师陈光主任两年来,太阳寒水司天可选用静顺汤,土运不及之年出现泄泻脾虚等症可选用白术厚朴汤,厥阴风木司天,肝木克脾土的可选用敷和汤。

3 方药加减治疗

若胃脘疼痛者,可合芍药甘草汤、失笑散、三合汤、延胡索等;若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其中黄连和吴茱萸的比例随证加减,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煅牡蛎等;若呃逆嗳气者,加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散等;若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等;若舌苔厚腻者,加三仁、茵陈、藿香等;若口干舌燥者,加麦冬、北沙参、生地黄等;若腹胀者,加枳术丸、焦槟榔、霍苏梗、佛手、郁金等;若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等。

4 验案分析

4.1 脾胃虚寒案患者尹某,女。2019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多年加重1周,胃脘胀满,疼痛,排气多,打嗝不出,纳可,消谷善饥,时有口干口苦,大便日1次,初头干不成形,眠差不实,手足寒,舌淡边齿痕,苔白,脉沉细弦。诊断:腹胀满;辨证:脾胃虚寒;处方:党参10 g,炙甘草10 g,益智仁10 g,砂仁6 g,厚朴10 g,豆蔻6,干姜6 g,泽泻15 g,片姜黄10 g,陈皮 10 g,白术10 g,黄连6 g。7剂,颗粒剂,冲服,日2次。二诊:2019年11月7日。服前方胀痛明显好转,夜间偶有隐痛,发空,下腹胀,排气多。继服上方。

按:患者以胃脘胀满疼痛就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胀满,手足寒,大便稀,舌淡苔白脉细等症状,判断为中阳虚寒所致的胃痛,所谓“脏寒生满病”。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2]所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的启示,中焦脾胃以升降为法,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代表名方有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本案选用李东垣温胃汤治疗。温胃汤出自《脾胃论》[3]:“专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方中党参、黄芪、甘草以补脾气为法,砂仁、陈皮、厚朴、豆蔻理气消痞,配伍干姜、益智仁以温散寒邪,正如釜底无火,不能腐熟水谷,上则食入不化,下则大便不藏。姜黄擅长理气散结。加白术健脾,考虑患者有多食易饥的表现加黄连以厚肠胃。

4.2 脾虚肝郁案患者张某,男,55岁。2019年3月19日初诊:患者既往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2018年1月30日中医院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阳性,病理:呈中度活动性慢性胃炎,上皮伴中度肠上皮化生。现反酸,食后胀满不适,怕冷,大便日一次,不成形,口干不苦,眠差,不喜饮水。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滑。诊断:胃脘痛,脾虚肝郁。处方:柴胡12 g,桂枝10 g,干姜10 g,法半夏10 g,天花粉15 g,煅牡蛎20 g,党参10 g,黄芩10 g,生薏苡仁10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20 g,旋覆花10 g,赭石15 g,枳实10 g,赤芍 10 g,炙甘草10 g。7剂,颗粒剂,冲服,日2次。二诊:服上方觉症状减轻,食后腹胀减轻,大便不成形,排气减少。上方加防风6 g。7剂,颗粒剂。

按:本案患者有明确慢性胃炎病史,典型脾虚寒的症状,反酸,食后腹胀是肝郁乘脾,因此还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底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见于《伤寒论》[4]第147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刘渡舟先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5]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刘渡舟先生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 加莪术、白花蛇舌草为清热解毒散瘀之品,因慢性胃炎,胃溃疡在胃镜下可见到病灶区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渗出,为中医“内痈”范畴,一取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二能消除黏膜水肿。现代研究显示白花蛇舌草能抑制炎症反应,明显的抗溃疡作用。

4.3 脾虚湿盛案陈某,女,45岁。2019年4月11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打嗝多年,加重1个月就诊,胃脘部怕凉,食后胀满,打嗝,排气多,大便不成形,日一次,纳少,口中无味,眠差,入睡困难,每夜睡4~5 h,3~4点易醒,手足凉,心烦。舌淡暗,苔腻,左脉沉,右脉沉细。诊断:胃脘痛,脾虚湿盛。处方:白术10 g,厚朴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青皮6 g,五味子10 g,诃子10 g,山药10 g,桂枝10 g,藿香10 g,干姜6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7剂,颗粒剂,冲服,日2次。二诊:2019年4月18日。患者胃脘胀满好转,仍打嗝,较前减少,排气多,大便好转,成形,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濡。前方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15 g,党参10 g。7剂,颗粒剂,冲服,日2次。

按:患者以胃脘胀满,打嗝就诊,根据胃脘怕凉,大便不成形,四诊合参,判断为脾虚湿盛证,选用陈无铎的白术厚朴汤加减。因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行之常,五运有太过与不及,六气有逆从胜复,《素问》有“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等篇幅论述,至宋代陈无择根据《素问》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即三因司天方,临床应用通过五象结合,即司天,司人,司病机,抓运气,抓病机来应用运气方,如今年己亥年为土运不及之年,出现泄泻脾虚等症可选用白术厚朴汤,厥阴风木司天,肝木克脾土的可选用敷和汤。

白术厚朴汤为己年的主方,土运不及则肝木乘之,因此胃气不能下降,脾气不能上升,故而胀满。方中白术合厚朴甘苦温平胃理气;桂枝不仅能温中阳还能平肝木,青皮苦酸,泄肝血[6];藿香辛温入脾,炮姜温散寒邪,加姜枣以和胃,甘草以缓急。

4.4 湿热蕴结案余某,男,45岁。2019年7月9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食后加重,查幽门螺杆菌阳性,口中有异味,烧心反酸,大便日一次,纳可,口干口苦,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舌胖苔黄腻,脉沉细濡,左脉小滑。诊断:胃脘痛,湿热蕴结。处方:法半夏9 g,黄芩10 g,黄连6 g,党参10 g,干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蒲公英30 g,连翘10 g,白花蛇舌草20 g,莪术 10 g,薏苡仁10 g。7剂,颗粒剂,冲服,日2次。2019年7月16日二诊:患者痞满好转,口中异味好转,纳可,大便正常,眠可。

按:患者以胃胀、痞满就诊,根据舌脉选用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157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脾胃升降失常,发生痞塞的部位在心下,《神农本草经》[7]“半夏能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生姜变成干姜。因半夏、干姜是辛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降胃气之逆,参草枣以补脾,称之为辛开苦降法。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总体病机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壅滞,导致寒热并存,虚实夹杂。半夏泻心汤对治心下痞症状明显者;生姜泻心汤对治呕哕症状明显者;甘草泻心汤则对治下利、津液损伤症状明显者。 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除湿热,现代药理研究有杀幽门螺杆菌功效。

猜你喜欢

干姜泻心汤胃脘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