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多维教学模式构建

2021-03-27李靖黄辉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3期
关键词:运作案例考核

李靖,黄辉

(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了解到企业在产品开发、设施选址与布置、库存控制、综合计划与生产计划制定、物料计划与控制、作业计划等生产运作全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问题,掌握对生产运作过程进行优化的技术与方法,并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纯理论课程教学不同,该门课程与企业的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与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1-3],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情境。因此,该门课程必须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比如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4-6]。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实际应用-过程考核”的多维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理论讲授与期末考核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都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穿插案例讨论为辅的形式进行,通过与学生、课题组教师的日常交流,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对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问题理解不深刻,也认识不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中,也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也是该门课程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7-8]。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脱节。目前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智能化、服务化等方面发展迅速,虽然很多国内教材中也设置了课前引导故事、课后讨论案例等,但无法跟上当前企业管理现状的发展,国外教材虽然注重案例的更新,但学生对非本土化的企业案例了解不多,因此,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链接,也就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结果考核,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一般是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综合考量,缺乏量化标准,且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在最后关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由此也造成了课程在提升学生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效果有限。

除此之外,学校近些年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也给该门课程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一所理工科为主、同时兼有管理与人文等专业的大学,目前对本科生选课实行学分制,在修够本专业所必需的学分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通选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允许辅修工商管理第二学位。近年来,理工类、人文类学生辅修工商管理专业、选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除了面向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还会有理工、人文类专业的学生一同上课。

(四)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非常多,知识点非常复杂,且通常会涉及到管理学、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方面的概念及理论,对于非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只能形成一些碎片化的印象,无法对课程内容、目标及管理意义等形成系统的认识。

(五)虽然属于管理类课程,但其中有非常多的计算内容,例如随机库存问题、需求预测及监控问题、排队问题、质量控制问题等,都要用到概率论、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生产设施选址问题、综合计划、作业计划等,要用到运筹学的线性规划、运输、任务分派等相关模块的知识。人文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非常薄弱,而该部分内容又是课程中不得不学的。因此,该部分内容到底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放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 “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实际应用-过程考核”的多维教学模式构建

通过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实际应用-过程考核”的多维教学模式框架,并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实际应用-过程考核”的多维教学模式框架

所提出的“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实际应用-过程考核”多维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多维教学模式框架

其核心内容为:

每一章开始前,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启发式问题,由学生寻找具体案例,寻找相关问题在案例中是如何解决的,并思考存在问题及优化思路。由此,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案例中寻找相关管理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不仅能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要学习的内容中,也能激发其学习动力。

课程讲授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要干什么事情-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三个模块,带领学生梳理该章节的概念、理论及方法,避免陷入到杂乱无章的概念理解过程中去,梳理过程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关于计算部分,虽然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但并不属于重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很多成熟的软件甚至EXCEL都可以进行相关的计算。因此,在授课中引入成熟的软件给学生做计算演示,重点介绍对现实管理情境的建模过程,使学生能够聚焦管理问题本身,更好地理解该门课程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投入大部分精力到计算中。

授课过程同时引入案例教学及企业导师进课堂方法,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代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购买的案例库中最新的本土化企业案例,以及企业导师结合实际工作企业对企业面临问题的阐述,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理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改革需同时进行,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削减期末考核的比重,增加学生在问题启发、理论讲授、情境演示及实际应用环节的考核比重,重点考核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提高学生在课程全过程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程度。

(二) 多维教学模式实施

以多维教学模式框架为指导,在本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根据每一章的授课知识点,设计课前启发式问题。以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为例,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选址的重要性及难度、选址的影响因素、选址方法。在上课前一周,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寻找身边熟悉的选址问题,包括企业新建分公司、新建餐厅或者对未来工作地点的选择等。然后思考:在你找到的例子中,选址过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不同类型的企业或个人选址考虑的因素有什么不同?选不好会有什么后果?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做出更好的选址决策?你想到的方法适用于什么类型的选址问题?课程开始后,随机选择学生对相关问题做阐述,再进行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从讲授内容中寻找问题答案。

2.授课过程采用思维导图梳理相关概念,以综合生产计划一章为例,画出如图2所示思维导图。授课时,每讲一个概念或知识点,都让学生同步定位到思维导图的具体节点。整个课程内容全部讲完后,要求学生将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合到一起,并画出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目标及所解决的管理问题。

图2 综合生产计划章节思维导图

3.引入北京科技大学专门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发的运营管理专家软件,对课程中的计算部分进行演示。以库存管理为例,学生只需要在软件中输入企业的年需求量、库存持有费用、订货费用等,软件即可自动计算出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等(如图3所示),不需要手动计算。该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重点关注企业的具体管理情境、做出管理决策需要什么信息、最终决策结果的运用等,而不需要为繁琐的计算过程感到困惑。

图3 库存管理计算的软件演示

4.本校近年来不断加大本土案例开发的投入,同时购买了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和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等,这些案例库中每年更新大量的企业案例(包括海尔、小米、盒马等)可供使用,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备新兴技术或新的商业模式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案例,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汇报。这些案例与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关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依托于本校专业学位中心教学资源,学校拥有数百位企业导师,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选择相应领域导师,结合工作经历开展相关课堂讲座,例如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燃料管理部企业导师介绍公司发电量计划编制以及燃煤原料库存控制面临的问题,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现实案例。

5.从回答启发问题的质量、所画课程思维导图的逻辑性、课堂讨论积极性、小组汇报的完整性及思考性、解决现实案例方案的参考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同时,结课考试内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知识点,以开放性的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目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语

现代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管理理论作为支撑,但同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灵活的运用。论文所构建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多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管理素养。

猜你喜欢

运作案例考核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企业创新机制的设立和运作研究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