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及作用

2021-03-27付际红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5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活动

付际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一 引言

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实践教学是知识教学,是能力养成,更是价值塑造,这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平时课程学习时设计适合的实践活动项目,在学知识的同时历练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教学技能。基于此,本文将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通过概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项目以及开展情况分析其作用,以此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知识、能力与价值引领、思政教育、师德养成并重的全面育人效果。

二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概述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支撑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主要分为几大类:一是通识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分为必修、选修课程两部分,其开设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科交叉做铺垫,非本专业教师授课。二是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三部分课程。其一,专业集群课程,这类课程突出师范生素质培养,非本专业教师授课。其二,教师教育必修、选修课程,这类课程是为了师范生识记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的本质,学会基本教学方法和技能,以及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开设的,非本专业教师授课。其三,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为本专业教师授课。三是实践平台课程,按照学校“三维四段”的师范技能培养而开设的实践课程。本文中的课程就是指由专业教师授课的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程(每一年选修的课程不同,不再一一列出)以及实践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下表。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实践平台课程设置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专业必修课程一览表(主要课程)[1]

表2 实践平台课程[2]

从专业必修课汇总表中不难看出,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多为考试课,主要支撑的是专业知识,而专业实践课则主要支撑的是教师基本教学能力。

在实践平台课程中最主要的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按照“三维四段”培养模式的课程。

从以上两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这些课程都是按照学生未来教师职业及发展的需求设计的,其目的是在学生四年的课程学习中,循序渐进锻炼学生能力。

三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这一论断精髓,多次通过与青年学生座谈、回信等形式论述了实践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的育人观,鼓励青少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3]。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育人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育人模式,从人才培养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实践抓起,通过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有序开展,锻炼学生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教学技能以至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课程实践活动是借助课程教学的开展,通过个人或者小组活动的方式、按照任课教师设计的活动项目及活动目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2015年之前,按照历史文化学院的文件规定,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不能少于全部学时的20%。2015年之后,遵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落实“产出导向、学生为本、持续改进”的OBE理念,进一步规范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使之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为完成培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一览表(部分课程)①

四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及作用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借助课程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课程实践活动项目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关于能力锻炼主要采取的是某一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任课教师在设计课程实践活动项目时,大多是多项能力综合在一起全面铺开练起,其中一个步骤或者内容重点强调一项能力的锻炼效果,最后考核评价时主要侧重支撑一个课程目标。当然,多门课程共同支撑1个毕业要求指标点还有协作发力的效果。

(一)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本部分将通过具体实例清晰地展现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1.单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实例

例如:《世界现代史》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一带一路”现代之旅

活动内容:

第一,查找文献资料

内容包括:“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中国与之合作的现状、进展情况;(2分)

现代史上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2分)

国家简介(国名全称、首都、国旗国徽、地理位置与领土面积、自然状况、民族与宗教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国家重大节日等,至少5项内容以上,4分)

参考文献(2分)

第二,制作课件(5分)

要求:图文并茂、每一张幻灯片的字数与大小适中、内容全面、层次清晰、独立完成。

第三,现场讲解(5分)

要求:讲解自然、声音清晰、过程流畅、有层次、声音与课件同步。

活动目的:将现代史内容学习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历史知识内容;检验与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效果;锻炼学生查找、组织和概括资料的能力。此项活动以20%计入期末总成绩。

本项活动是一项将《世界现代史》内容学习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内容和思维的综合性练习活动,其步骤分为三部分,在实际运作中能够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第一部分锻炼学生查找、组织和概括资料的能力。第二部分锻炼学生课件制作能力。第三部分锻炼学生讲解能力。第二、三部分综合起来就是教学技能的锻炼。此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查阅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知识以及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援助、共建的项目等,无形中让学生受到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

2.同一年级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实例

在单门课程训练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凝聚各门课程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的合力。如上表所列出的《世界古代史1》《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程共同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7.2,其内容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针对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具备解决相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②。

其中《世界古代史1》设计的支撑7.2的课程目标内容是:阐述相关学术前沿知识;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的讲解能力、教材处理等教学能力。通过课程实践、作业、期末考试等进行考核。

《中国近代史》设计的支撑7.2的课程目标内容是:能够搜集、鉴别、判断史料并进行分析评价,口头表达、文字叙述归纳处理的信息,解释历史事件,形成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与分析解决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通过随堂提问,读书报告、实践报告、史料分析、师范技能训练、期末考试等进行考核。

《世界现代史》设计的支撑7.2的课程目标内容是:能够界定世界近代史上的创新,并使用恰当的语言解释创新。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恰当的方法论证、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拓展主题讨论、个人拓展问题设计与回答作业、期末考试等进行考核。

《世界古代史1》《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门课程目标的表述不同,实践活动的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考核方式不同,但是共同支撑7.2点就能够用不同方式协作发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此外,为了协力进行学生某一能力的培养,还把学生就业所需能力进行归纳,在四年学习中通过设计课程实践活动项目历练和提升。例如学生“说”的能力培养,大一期间主要通过自主讲坛、讨论、辩论、史实讲与猜等方式进行。大二则通过课程上课前5分钟讲解展示予以强化,通过避暑山庄志愿者、专业考察加以提升。大三则通过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师范技能训练以及教育见习等进行演练、展示和完善,大四则通过教育实习,展示“说”的能力,查漏补缺以及反思和持续改进[4]。

(二)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作用

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无论是从夯实基本知识的角度,还是锻炼基本能力的角度其作用都十分突出。

第一、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能起到价值引领、思政教育、师德养成的作用

历史学专业在进行价值引领、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内容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思政教育的基本素材。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可或缺讲解、指导、教导无一不是在渗透着知识、能力、素质的示范。课程进行中无论是何种形式开展都是在以显性或以隐晦的方式践行着价值引领、思政教育、师德养成,三部分内容相互融合,紧密衔接,共同达成课程目标。

第二、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夯实、扩展基本知识的作用

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都是基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是在进一步地学习、复习、扩展着专业基本知识,例如完成撰写读书笔记这一活动,读课外书这项活动本身就是在扩展专业知识的活动,而读书笔记最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介绍作者、本书内容概要、本书的特点、作者的主要观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喜欢的部分、由本书引发的感想、自己的收获、读后感等等,这些内容有的印证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有的在起着发散思维的作用,扩展着知识视野和思维……,总之,起到了强化和扩展专业基本知识的作用。

教育见习、专业考察、教育实习、影像史学实务等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是在课程课堂实践活动项目历练了最基本、最细节的能力后的延展和综合,有的课程从头到结束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面实习,如教育实习。有的则采取集中培训后一个阶段或一个活动项目通过做活动项目加以实施,如影像史学实务。有的则是系统学习和练习学会或锻炼某一项或综合技能的基础上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如专业考察。不过,无论是什么方式总的来说都是在不断复习着基础知识,扩展着基本知识,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可见,都会起到强化和扩展专业基本知识的作用。

第三、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能够起到锻炼多种能力的作用[5]

专业必修课程在完成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中,不仅夯实了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在完成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时,除非任课教师命题或者按照学号顺序开展活动,学生大多会经历组织团队、设计和讨论主题及实施步骤、查找、梳理、组织与概括总结文献资料、撰写文稿、设计问卷进行调研或者实地调研、制作课件、进行讲解等多个复杂的步骤,在此期间,读、写、说、科研、文字表达、团队精神等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作用更为突出。

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类实践课程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不断进行中或完成之后开设的,此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以至教学基本能力,因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只不过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设备和仿真环境,对提高其动手能力更为迅速,更重要的是针对性强,实际上是为其正式上岗进行练兵,为其就业进行着专业、能力对接。同时也在展示、检验着基本能力掌握的效果。尤其是教育实习课程,大多具有独立性、集中性的特点,又多在校外的实践基地的现实场景下进行活动,对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因为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在实习学校像正式教师一样工作半年,也就是完整的一个学期的教师工作,经历担任班主任、听课、撰写教案、上课、评课、评阅作业、监考、阅卷、看自习课、参加学生活动等过程,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学会在校大学生学习期间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的零对接。

五 结语

总之,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课程全面育人的效果。因为课程的实施从教学方式上讲是从小到大、从课内到课外的,从实践活动复杂性上讲是从低到高的,从运作方式上讲是从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的,从锻炼学生能力上是梯次、递进式、助推式的上升模式。而专业必修课也好,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也罢,整个体系对于能力的培养是相互支撑、环环相扣、梯次递进式,可以说,课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起到了夯实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作用,对于学生教学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提升都十分明显。

注释

① 世界古代史1、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教育见习、影像史学实务、避暑山庄文化与开发等课程教学大纲。

② 世界古代史1、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程教学大纲。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活动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